在书桌旁也可以拥有冒险的一生 | 理想国秋季书讯_宋徽宗

首页 > 文化 > 正文
2021-05-11

发表自话题:人生就像泡沫

原标题:在书桌旁也可以拥有冒险的一生 | 理想国秋季书讯

今日寒露,天气转凉,宜抱书静敛,开启室内生活。主页君整理秋季书讯,含九、十月出版书籍,以飨各位读者朋友。

另,微信公众号已改版,大家可对理想国公众号“设为星标”,加入常读的订阅号,及时收到新鲜书讯。具体方法可见文末。

我们正在招新媒体实习生,如果你喜爱理想国,有微信公众号运营经验,对这份实习工作充满兴趣和想法,可以投简历来试试。详细招聘内容也在文末。

木心先生讲,“一年容易,春季最好,夏令爱男子,冬天爱少女,秋高气爽爱自己。” 这个秋天,来和主页君一起读书吧。

图片: Francois Bonvin

理想国秋季书讯

1.

《宋徽宗》

[美] 伊沛霞 著

韩华 译

历史︱传记

著名历史学家、美国历史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伊沛霞教授心血之作,积数十年之功,集合西方学界在此专题上之大成,为宋徽宗立传。成为英文世界为这位皇帝撰写的首部完整传记,力图矫正大众对徽宗“腐化、昏庸”的偏见。伊沛霞重塑了宋徽宗的形象,将其放回历史语境中,还原一个繁荣国度的君主不断追求卓越荣耀的雄心——尽管这份雄心以悲剧收场。

本书以现代史家之眼,还原宋徽宗的真实生命历程——抛开中国传统史学符号化的道德指责,伊沛霞教授以“了解之同情”的现代学术立场与现代政治观点,从宋徽宗自己的视角出发,再现了北宋末期的历史与时代风貌。

2.

《无中生有》

刘天昭 著

文学 | 小说

“她不过是想要知道人要如何生活才是正当的”,70万字自传体小说,从姥姥家的炕席缝说起,写出这整个世界。狂妄、结实,精细、深邃,繁复、广阔,势大力沉、超越期待。

这是一个人“寻找自我”的故事,讲述一个人在青春末期试图将人生与世界彻底想明白、并且以为非如此不能开始生活的努力。主人公持续地观察自己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剖析内心缠绕的情感、欲念和思想,绝望地想象一个坚实纯粹的自我。在书中,作者放纵过度醒觉的意识和永不止息的怀疑,复活那些精神上的具体,让语言不断重复、循环,像海浪推沙,撞击边界。

小说的主线讲述的是一个本世纪初留学归来的女青年,带着想要把自己和世界彻底想明白的心情回到家乡,家中发生的大事小情都被她当成“真实世界”的信息来处理,继而进入自己持续的内心疑问。一方面,作者将那些精神上思想上的具体复原到生发的现场,将那些抽象的命题重新植入到经验易感的生活场景。另一方面,作者以充沛的意识灯光将大片幽暗的无意识的生活流照亮,呈现出其中生动的细节,潜流的情感,若无其事又令人动容的虚幻与真实。

小说的另外一条故事线,是主人公第一人称自述,既有对家族史的追溯,也有对成长历程的整理。一方面自述故事独立成篇,以后知后觉的全景式叙述,描绘了人物命运在时代变迁中的沉浮和社会生活中的人性百态。另一方面,这些在绵长的时间线上从容展开的人物与故事,与主线空间中不时浮现的生活片段彼此回应。如果说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为表面化的生活现场提供了精神维度,那么这部分追忆则补充了它的历史维度,令“只有一个的世界”完整饱满地呈现出来。

3.

八月炮火

[美]巴巴拉·塔奇曼

张岱云 等 译

世界历史︱一战经典

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029。

普利策奖获奖经典作品,作者巴巴拉·塔奇曼透过生动的历史场景还原、丰富的细节勾勒以及坚实的史料支撑,精彩地展现了1914年8月期间危机的形成、爆发以及大战初期的战役,叩问了是什么让帝王、政客和将领踏进一场无人希望发生,且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不可能会发生的世界大战。本书面世后不久即发生了几乎引发核战争的“古巴导弹危机”,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正是从本书中汲取了历史教训,使美苏和平化解了危机。这些历史教训对当今世界仍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

巴巴拉·塔奇曼以高超的叙事手法,带读者走入时人时事,忘记已知结局,使故事悬念感十足。她对人物的刻画尤其传神,且能冷静地跳过道德判断,避免苛责,用极为人性的笔法描述了一个个充满缺陷的人如何将世界引向希腊悲剧般的结局。

4.

《资本之都:21世纪德里的美好与野蛮》

(英)拉纳·达斯古普塔 著

林盼秋 译

历史︱纪实

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030。

当德里搭着金钱和野心的高速列车飞奔向世界时,许多人一夜致富,更多人在自己的家园成为难民。贪婪、暴力、焦虑、边缘化成为理解德里的关键词,这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缩影与许多城市未来的共同面貌。

《资本之都》讲述的主体是印度与德里,更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缩影与许多城市未来的共同面貌。拥有炫目财富和复杂文化的地区受殖民政权接管,遭受文化摧毁、财富掠夺,并经历了种族灭绝的灾难,后殖民政府则深陷经济重建与权力斗争,最终让路给了充满活力的自由市场。过去的历史创伤如同幽灵般飘荡在贪婪、野心、欲望、剥削之间,陷入经济深渊的穷人生活再无保障,中产阶级也感到焦虑疲惫,金钱成为德里人生活的目标,也成为宰制生活的枷锁。

本书的核心主题是正崛起于印度城市中的富人,他们搭乘全球化的列车,在被资本主义彻底改造的德里获取财富、地位与权力。这群新兴中产阶级通过无限商机建立起庞大的商业帝国,为城市注入活力和西方的生活方式,也为崛起的印度带来生机和希望。同时他们对土地和资源的争夺、对金钱的渴望,严重剥削了农民和穷人,改变了政治、住房、医疗、教育等各面向的运作规则,令德里被笼罩在资本主义的阴影中。

作者拉纳·达斯古普塔透过一系列采访和个人的探索观察,描绘一个百万富翁与贫民窟并存,机遇和腐败共生的所在,呈现出一幅与资本主义相遇的德里城市肖像。

5.

回访历史:新东欧之旅

[美]伊娃·霍夫曼 著

胡洲贤 译

历史︱政治

理想国译丛“MIRROR”系列031。

《回访历史》站在时代的拐点,呈现转型的多个层面,不只有突然松绑的自由,也有前路未知的无措。带着尚未清算的历史迎接新生,展现了剧变下东欧的复杂性。

1989年前后,东欧各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改变。人们曾经深恶痛绝,同时自己的生活又深植于其中的世界观解体,长期承袭的生活方式被迫重置。《回访历史》是伊娃·霍夫曼在东欧游历的记录。她在1989年返回故乡,见证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以及正在分裂为两个国家的捷克斯洛伐克,如何“创造他们的历史”。借由与当地各阶层民众的谈话,以及对所见所感的忠实记录,本书呈现了当时东欧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的转变。

在霍夫曼游历的国家里,改变几乎是大家共同的渴望,而除了罗马尼亚外,改变都是在全面非暴力且几乎没有遭遇统治力量丝毫反抗的情况下完成的。随着历史改变的推演,这是最佳状况的剧本,是披着柔软光滑外衣的革命。然而发生在那里的更深层的转化,其实是更戏剧化,也经常是没有方向的。人们一方面欣喜地拥抱自由,同时也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心怀忐忑,对价值多样化的转向谨慎怀疑。本书追本溯源又谨慎地探究这一切改变,将历史背景融入个人的文化观察,让读者由此窥探东欧各国独一无二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

6.

《神经的逻辑:谜样的人类行为和解谜的人脑机制

[美]埃利泽·斯滕伯格 著

高天羽 译

科普︱脑科学

从8个令人惊奇的问题开始,带你理解迷一样的人类行为,以全新的眼光看待我们自身。跟着作者不断解谜,如侦探小说般神经的逻辑,彻底明白我们日常的心理与行为的机制。

从最怪异的梦和幻觉,到精神分裂症与多重人格,脑是各式各样怪念怪行的肇事者。从外部看,这些现象常显得“疯狂”,但其实它们都有逻辑可循,这套逻辑使我们能创造经验、保全自我。

无论是哈欠会传染、虚假记忆、不饿却进食、色情片盛行、感同身受等常见的行为、心理状况和情感,还是清醒梦、濒死体验、盲人看到的景色、梦游杀人等惊奇案例,《神经的逻辑》都为我们娓娓道来。斯滕伯格博士深入脑和神经系统的内部,揭示并解读脑与神经中理性的有意识系统和幽深的无意识系统,解释两套系统怎样造就了我们或平常或怪异的行为。弄清楚脑与神经系统的运作模式和逻辑,不仅可以改变我们对心理疾病和超自然体验的看法,也会让我们更加了解自身的隐秘之处,做出更正确的决策。

7.

恶的科学:论共情与残酷行为的起源

[英] 西蒙·巴伦-科恩 著

高天羽 译

心理学 | 神经科学 | 哲学

为什么有人会持刀闯进幼儿园砍杀儿童?

为什么有人会为盗取一枚戒指切下别人的手指?

为什么纳粹科学家会在俘虏身上做活体实验?

为什么有人会忽视其他同类的人性?

在哲学、宗教的思路里,人类的残酷行为通常被解释为犯下罪行者的“恶”,但这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回答。“恶”的概念只是虚晃一枪、将问题暂时搁置,其实并没有给出答案。

本书是一位心理学家、神经科学家对“恶”进行的系统思考,他借助科学家擅长的调查、实验和分析,以“共情腐蚀”取代了“恶”:某个人作恶时,他的共情遭到了腐蚀,共情水平较常人要低很多。但在正常情况下,大多数人的共情水平不会导致极端恶行发生,虽然人们常常会不顾他人的内心感受。

这一替换看似简单,却能帮助我们摆脱价值偏见,给出预防恶行发生的思路。它同时提出了更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共情腐蚀”是如何发生的?社会环境会对人的共情水平造成多大的影响?为何同样遭遇“共情腐蚀”的自闭症患者一般不会作恶?本书也许会改变你思考“恶”的方式,甚至会改变你对待“恶”的态度。

8.

《单读18:都市一无所有》

文学︱社会

这一辑《单读》,我们经过伦敦,进入英国,带来了五位尚未被中文翻译过的当代作家。他们的作品像田野里光线的散射,有的向城市的中心逼近,有的在不知名的欧洲边缘徘徊,有的飞向岛屿,有的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亚洲。

今天的语言与文字,在前仆后继地开掘现代生活的道路上,也走到了某种瓶颈。我们动不动就只能谈论爱情、个人的孤独、不知所踪的意义,最终都陷入一种重复的内核,形式上细枝末节的变奏。我们借由英国同时代人的创作,重新设问,到底城市的中心有什么,而除了城市之外,更远、更大的空间如何可能。我们所说的“都市一无所有”,显然不是指它物质上的空虚,甚至也不是精神上的空洞,而是所谓的“城市意识”不再那么现成,不再能被詹姆斯那种后见之明所武断地概括,原本我们想当然地以为这些都是近在咫尺的事,恰恰是越近的事物越难描述……

9.

《哲学是做出来的:初学者哲学技术指南

[美]杰伊·F. 罗森伯格 著

张家艺 译

哲学︱入门

本书是作者为哲学初学者授课的讲稿,后不断更新,此第三版是作者生前最终修订版。本书受世界多所大学哲学系好评,被列为教材。

不同于一般的哲学导论,本书纯讲哲学“技术”:哲学论证的方法有哪些;什么样的哲学思考和论证才是有效的;面对一个问题时,应该如何分解问题、构建论证,如何批判地阅读前人在这一问题上的写作和论证,如何提出自己的原创性观点、形成哲学写作,等等。

在讲解各种论证形式和方法时,作者给出了许多具体的例子,如“哪艘才是忒修斯之船”“不能戒烟是能力问题还是决心问题”等,并对这些例子进行细致且一以贯之的剖析,很适合希望了解哲学“内功”的读者和哲学专业的学生。本书让读者意识到:知道哲学史上著名哲学家的名字和观点是远远不够的,要在正确的方法下接受思维和写作的训练,参与到哲学工作中,才是做哲学。

10.

《从早“茫”到晚:都市上班族的每日渡劫和永恒轮回

[加] 西沃恩·加拉格尔著

冯诺 译

绘本 | 幽默

一本绘本,更是一款纸上RPG游戏,不同的选择会引向不同的剧情和人设,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 —— 想要在书店里站着翻完?没可能的。买回家反复阅读,或者把选择权交给一起翻开这本书的人,才是享受这款游戏的正确方式。

《从早“茫”到晚》是为都市青年所作的绘本,书中的主角可能和你一样,在工作日挣扎起床,和地铁里的人群“亲密接触”,与同事分享零食和不良嗜好,无奈面对打印机卡纸,下班后也许还得艰难social。要是社恐人格发作,就选另一条线路,拒掉下班后一切邀约,直接回家变身肥宅。周末你会变成另一种生物,贴在床上无法动弹……

身处都市中,全球各地的青年日常精神状态相似程度之高,绝对可以让你大吃一惊,这个可爱又敏感的绘本会向你证明这一点。

11.

《正午6:旧山河,新故事》

正午故事 著

文学 | 旅行 | 随笔

本书是《正午》系列的第六本,不同于此前五本,这是一本旅行文学特辑,一次全新的改版。

“随笔”选择了四位作家叶三、刘子超、杨潇、郭玉洁的游记。《在烈日和暴雨下》,叶三写了自己去额济纳和舟山看音乐节的经历,还有新疆音乐人吐尔逊的老家麦盖提,一路的旅程,关于音乐,也关于人。《困守咸海的人》,世界三大内陆海之一的咸海,正在萎缩之中,刘子超在这个少有人至的地方,目睹了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困守者孤独艰苦的生活。《坐火车横越美国》,杨潇在美国搭乘长途列车,从芝加哥前往旧金山,自东向西穿越六个州,全程五十多小时,他写下了沿途的风景、遇到的人,也勾勒了美国铁路的历史。《秦腔、卖蜂蜜的记者,和被困的僧人》,郭玉洁重走丝绸之路东段之后写成此文,是一次将现实和历史、陌生人与记忆交织起来的尝试。

“问卷”收集整理了一组关于国庆假期的问卷。《母亲把我的外套脱了,蒙上了我的眼睛》是范雨素充满细节的回答。周轶君在《一口海胆吃苦了》里面,讲到最不喜欢中国各大旅游景点的厕所,这是许多人的心声。从这些回答里,我们可以看到旅行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意义。对许多人来说,旅行还是很奢侈的。

“视觉”我们推荐《每一处遗迹都是城市的记忆》,作者何宽拍摄了北京的一些遗迹,是一次城市的微型旅行。《贵阳到罗马:公路,又见公路》,是一个年轻人,从家乡贵阳出发,历时120天,历经16个国家,横穿亚欧大陆到达罗马。

12.

《肥瘦对写》

骆以军、董启章 著

文学︱随笔

《肥瘦对写》为小说家骆以军和董启章的文学书信集,他们轮替设题的26封信,从青春时期的体育课、繁殖故事的咖啡屋,谈到反复出现的梦境、揭示人生冷暖的疾病、隐喻性格的星座;从自己的第一篇小说,到注定无法写出的作品,再到婚礼、成为作家、孩子出生那些异常重要的时刻……

两位小说家交换着属于自己的私人记忆和秘密时光,当然还有彼此在文学宇宙里的相互映照和那份从未褪色过的写作梦想。

梁文道:董启章不只是香港最重要的中生代作家,也是全华文世界最值得期待的作者之一。“自然史三部曲”代表了香港文学的最高水准,所以我敢毫无保留地向大家推荐。

朱天文:骆以军的眼睛就像核爆,所有东西被他目光一扫就全部变成废墟。

13.

《过得去》(增订版)

杨葵 著

文学、散文

冰心、阿城、王安忆、贾平凹的出版往事,八九十年代知识分子们的文采风流,杨葵《过得去》全新增订出版,用干净规矩的句子,追忆一些人,一些事。

“回忆”是《过得去》的主题与基调,增订版新增《苏北笔记》《新街口外大街十九号》两篇文章,回忆童年与青年时光。杨葵说,好文章的标准是“不做作”,所以只老老实实写点回忆,真人真事,都是自己经历的,对自己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有过影响的。

杨葵出身文艺世家,1968年生于苏北,1979年随父母落实政策迁回北京,住在中国作家协会和中国文联的干部宿舍,与路翎、舒群、李准等老一辈高级文艺干部比邻而居;八十年代后期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亲炙钟敬文、许嘉璐、王富仁等名师;九十年代在作家出版社做图书编辑,十几年编辑生涯中与冰心、阿城、王安忆等数百名作者打过交道。丰富的个人经历让杨葵的写作不乏素材,但他谦虚节制,不作宣泄式写作,亦不为打工式写作,只追求文字之美、之力量、之我手写我心;选择记录的故事既非其人名声大小,亦非与之私交深浅,只看故事有没有意思。

14.

《日本人不敢说设计》

小矶裕司 著;蔡萍萱 译

设计 | 文化

被原研哉誉为“沉默寡言的天才猎手”,日本设计师小矶裕司用“文字”表白“设计”。

本书是日本平面设计师小矶裕司的设计随笔集,是作者关于文字设计、设计与流行文化的关系、中日文化等的诸多思考。

设计来源于生活,时刻关注社会,观察身边事,亦是设计师的一种自我修养。因工作原因,小矶裕司长年往返于中日两国,这让他对两国的文化、社会都有敏锐的洞察力。他从从一休哥在地上撰写佛经的故事,讲到日文“し”(死)字写法的演变历史;又从日本顶级偶像组合SMAP的代表曲《世界上唯一的花》的歌词,嗅出近代人过剩的自我意识。他写日本人为什么不说“设计”,也奉劝人们不要把文字叫“字体”。

这本书共有四十六篇文章,对应日语的四十六个平假名。日文平假名实际上均源自于中文汉字的草书体,这成为小矶裕司写作的出发点。比如,日文的第一个假名“あ”,其来源正是草书的汉字“安”,“安心一下,人类都是一样的”一文便由“安”字的变化写起。小矶裕司认为“平假名与汉字的关系,本质上就是日中关系的隐喻”。在本书中,他以敏锐的设计师之眼,从人们耳熟能详的流行作品、社会现象出发,去探寻中日两国的文化渊源,并书写自己在设计之中与设计之外的思考。

15.

《如果有这样一个家就好了》

[日]居住实验室“sumai LAB”、[日]土谷贞雄 编著

河野美由纪、蔡萍萱 译

生活 | 家居

“有多少个家,就有多少种理想的生活,正确答案绝不止一个。”

两代人同居、一边育儿一边工作、老年生活、在家办公,现代生活的形式多种多样,理想的“家”也绝不止一个正确答案。寸土寸金的房价要求住宅的空间利用更高效,还要能够灵活应对居住者的成长、家庭成员增减等生活变化。面对现代生活的新需求,该如何打造理想的家?

本书基于11次问卷调查,结集30个生活专栏,提供50种户型方案。可爱场景手绘图、简明图表、多种户型图,以丰富的图片一目了然地呈现理想之家的种种可能。在关照社会现象、地方社区营造的同时,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住宅布局设计方案,打造兼具个性、合理性、灵活性的新式住宅

全书分三个章节,收录关于生活与居住的专栏、相关调查问卷,以及整体户型方案。各章配图丰富,以直观的方式展示新鲜、大胆的住宅设计。在家中怎样打造令自己放松的角落?如何布局能让家人更多沟通?集中收纳还是分散收纳?如何巧用玄关打造兴趣爱好的空间?书中的种种奇思妙想,对新居装修、旧房改造都能提供灵感,无论是居住者还是设计师,都可在种种案例中得到启发。

16.

柳宗悦作品集

《工艺文化》、《工艺之道》、

《何谓民艺》、《民艺四十年》、《日本手工艺》

[日] 柳宗悦 著

徐艺乙,张鲁,石建中 译

艺术 | 工艺

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经典著作集,追根溯源,身体力行,从质朴的民众生活中仰望日本民艺精神之美。

《工艺文化》是日本民艺理论家柳宗悦的代表作之一。上篇探索工艺在多种艺术中的位置,试图比较明确地说明在造型的领域中,美术与工艺的关系;中篇是各种工艺品的分类,目的在于说明各种工艺的特殊性质与它们之间的界限;下篇叙述了要在将来实现最美的境界,可供工艺驰骋的场所是何其大,以及工艺性为什么是美的重要因素等问题。

《工艺之道》阐述了何谓工艺之美、何谓正宗的工艺、人们对工艺的误解以及工艺的未来发展,是柳宗悦先生最早的关于工艺性质的文集,也成为“日本民艺运动”的理论奠基之作。正宗的工艺之美,是美与用的结合,是匠人的信仰、热情与勤劳浇灌而成,是无心之美,是自然的恩惠。在美将消逝的年代,守护工艺需要集结的众生之心。透过他的阐述,我们得以重新审视今天的日常生活,重拾对手工艺的尊重与珍惜。

《何谓民艺》是关于民艺论的入门之书,是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先生本人最为满意、论述最具秩序的作品。他为民艺正名,以丰富的内容,对工艺美学以新的视角进行阐释,将公众对民艺的种种误解和不准确的解释予以清理。跟随柳先生的脚步,我们欣赏民艺的朴素与真诚之美,体味民间器物所蕴含的万物哲理和生命智慧。

《民艺四十年》是柳宗悦先生四十年民艺之路的沧海拾珍。他最早提出“民艺”概念,著书立说,普及推广“民艺”的理念;并身体力行,创办日本民艺馆,收集整理民间器具,用毕生精力保护发扬日本传统手工艺。四十余年中,柳宗悦先生及其同仁走过了一个无比漫长而艰辛的历程,而他的民艺理论与实践,对于今天我们本土手工艺传统的守护与传承,亦有启发。在清贫与静寂中,竟然可得到任运无碍之三昧。

《日本手工艺》是1940年前后日本手工艺状况的一份详尽记录,是柳宗悦先生踏遍日本全境,根据亲眼所见写成,在战乱中得以幸存。读来仿佛身临其境,跟随他做了一次日本民艺之旅。手工艺的朴素真诚之美,洋溢在旅途中的每一步。日本今之为设计大国,源自过去之为手工艺之国,其精神一脉相承。

17.

《财富的逻辑1: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

《财富的逻辑2:所有的泡沫终将破灭》

陈志武 著

金融︱经济

著名经济学家陈志武教授再开课,继经典畅销书《金融的逻辑》之后,再论“财富的逻辑”。

现代经济已经从简单的“无商不富”过渡到“无股权不大富”,金融成为现代财富机器的核心引擎。但是,要充分发挥这个财富机器的效能,必须要有良好的法治和产权保护体系,以及自由开放的新闻媒体作为制度基础。否则,股市就会成为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场所,所有的经济泡沫也终将破灭。

本书所收集的文章,从不同角度讨论金融、法治、新闻媒体对于“致富”的基础性作用。既有理论上的分析,更结合大量实际案例,让我们透彻了解现代财富机器的运作机制。

如果你喜欢

其中部分图书即将出版

敬请期待

另外,我们正在招新媒体实习生,欢迎本科或研究生在读的同学来理想国,和主页君一起做点好玩的事情~

岗位职责:

1. 协助负责公众号的日常运营,包括编辑排版、后台回复留言、统计流量数据等。

2. 根据理想国出版图书,进行新媒体传播内容的构思策划。

3. 对热点、新闻敏感,有独立选题能力。

任职要求:

1. 有微信公众号运营经验,微博、豆瓣、抖音等社交平台重度使用者,可以在简历中提供相关账号。

2. 阅读面广,对文学、社科、艺术都有所涉猎。有书评经验者,简历后可以一并附上作品。

3. 应届毕业生优先,每周保证4天时间坐班。

简历请投到:hr@imaginist.com.cn 邮件标题“姓名+岗位”。为方便HR查阅,发送简历时请同时将简历粘贴在邮件正文里。 工作地点:北京东城区和平里北街地铁附近。 无论是否有缘,你都将在1周内得到回复。

为了更好地了解你,主页菌期待你在简历外回答这几个问题,随同简历一起发给我们:

1.理想国微信,你认为目前的优点及不足之处都有哪些?对于理想国微信未来的发展,请你列举几点建议。

2.根据你对理想国微信的建议,请编排制作两期符合你预期的微信内容(如你已有公众帐号,可直接在后台制作后发给我们链接;或word版本,内容可原创或摘录)

3.你怎么看待新媒体?对于理想国的新媒体,你有怎样的理解,如果由你来负责运营理想国新媒体,你会从哪些方面着手工作?你的目标是什么?

4.请简要说说你的阅读脉络(可列书单),及近年来比较感兴趣的阅读方向。

如何置顶“理想国”?

只需三步,

就可及时收到理想国的新书推送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标签组:[文学历史] [日本生活] [哲学专业] [柳宗悦] [理想国

上一篇2020年五款适合春夏的沐浴露,洗澡乃人生大事,清洁卫生关乎身体_泡沫

下一篇绝了!澳洲出现史无前例盛大游行!数十万人围观!350人的未来被改变_老公公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