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发布后会带来什么政策倾斜?

首页 > 社会 > 正文
2021-05-11

发表自话题: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

2010年第6次人口普查的数据:

2011年4月28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发布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登记(已上报户口)的全国总人口为1,339,724,852人。

人口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第六次人口普查其实非常重要,因为计划生育的影响结果慢慢显示出来了,2010年左右应该是人口未来走向的一个影响重大的拐点。但是关于人口普查的数据,应该并没有那么准确。10、11年差不多我在上大学,并没有接到户籍地人口普查的电话、也没有接到大学所在地-重庆的人口普查来核对。所以之前发布的数据应该有一定的水分。有的地方估计只根据估算的人口数量就上报了。

第七次人口普查,户籍所在地给打电话确认在哪里上班、哪里居住。然后也收到了北京这边的人口普查小组,上门调查户籍地是哪里的。两个信息核对,环环相扣。河北、北京、江苏的朋友都是接到了户籍地和工作地两侧的人口上门普查。所以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准确性还是很高的,但是一旦准确性高了,前几年的人口数据的水分就会漏出来,有很多社会上的专家多次计算过:多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跟医院生产数据、实际上学数据、升学数据等,都对不上,如果第七次人口普查能发布真实的人口数据,那对以后的社会分工以及产业布局都有很大的影响,但真正的人口数据应该远远达不到14亿。。

按照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是13.4亿左右,2011-2018年人口净增长总量为644+669+668+710+680+809+737+530。截至2018年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9538亿人。2019年出生人口1465万,死亡人口998万,净增467万。2020年基本上出生和死亡持平,净增最多小一百万可以忽略不计了。

2019年的人口数据发布后,2011-2019的每年人口净增长数据,加上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中国人口超过14亿(14亿零5万)。(所以人口普查的数据多么重要,未来的十年都是以这个数据为依据的)。人民日报还发文过中国人口超过14亿,我们都是14亿分之一。

关键在于如果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数据水分太大的话,2020年应该是大陆总人口巅峰之年,才刚刚凑齐14亿,除去水分以后,估计我们的人口巅峰后面再也没有机会冲到14亿了(未来的建国后第一波婴儿潮,老年人死亡数量会急剧上升,出生人口下降迅速)。所以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掐到哪里还是很难拿捏的。要么公布真相,打破这么久的人口数量之谜,打破之前的一直含糊的数据,社会各行各业都根据最新发的人口数据做出调整;但是这么做也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跟之前发布的数据肯定不太一致。要么继续玩这个乌托邦游戏。

很简单,如果2020的人口普查数据达不到14亿出头,前面要么是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口数据水分太大,要么就是2011-2019年的出生和死亡人口有水分。注定是一个打脸的游戏。但希望能有这个勇气。

2020年人口普查,人口数据的遮羞布要掉了,面对远远低于全球均值的生育率,和每年15%-20%下滑的人口出生数据,未来的社会、资本家、企业家都会调整布局。

房地产:以现有的房地产存量,已经大于人口需求的总和了,再加上房产税未来迟早有一天会出台,那以后房子还卖给谁?所以19年和20年就陆续有房地产龙头和国企玩家退市,不玩了。没有新房子,就代表一个二手房交易市场的新天下。所以未来的二手房行业和租房市场还需要政府和企业的重新布局。应该不会让最开始拆迁户一直这么坐拥n套房像地主一样收租,只是时间问题。一线城市的房价不会跳水那么大,但是二三线城市不好地段的房子基本上没有投资价值了。如果想把钱换成房产来抵消通货膨胀,一定要选一线城市或者二三线城市的中心地段。其他地段的房产,没有增值空间可言。

以后的交通肯定会越建越发达的,高速、高架、环路等等四通八达,也就是出行便利会越来越高,市郊的房子和村子里的住户相比,可购买性并不强。再加上乡村振兴战略,其实大多数老百姓建立一个干净的庭院就跟别墅一样性质了,未来全部小区化不太实际,跟人有钱了都想住别墅是一个道理,农村的下水系统、煤气系统都通了以后住的方便便利,反而30+层高的社区在50年后经历风吹日晒,高空坠物以及维护问题都是一个难题,即使不住了要推倒重建都不简单,高层的轰炸面积、粉尘还有建筑垃圾、居户迁移问题。。在欧洲的时候能看到,基本都是平方,哥本哈根、柏林都能看到有一小块CBD是高层的写字楼,其他的建筑都是底层的为主,稍微郊区一点基本上都是自住独栋。国内的高层开发,离叫停不远了。

养老行业:出生人口数据不断下滑,也就意味着单身独居以及有质量的养老机构会成为未来的热门。不光单身人士,现在即使有儿女的年轻人,大多也不是指望儿女养老送终的(现实情况就是不啃老已经万幸)。所以老年人机构的市场很广,但是怎么做到品质和舒心、家的感觉,是一个考验。之前去北京北郊的温都水城考察过,(不是广告)养老地产+旅游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年轻人、老年人去泡温泉,老年人会了解到养老地产的项目,地处北京的中轴线(不了解的可以查一下哈哈)、温泉养老养生、冬天旅居三亚、夏天什么青岛大连,旅游养老,而且买到这边的养老地产,老年人居住的环境有智能化感应系统以及专门的服务和老年人娱乐。初具模型,但是未来的养老面对的是80、90甚至00后挑剔的千禧一代和Z世代,可能需要增加更多精神层面的富足。

生育政策:鼓励生育是最紧迫的政策;提高女性职场地位(如果想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强压给企业,而是国家承担女性生育成本,或者男女同产假延长男性必须强制性休产假,夫妻双方共同育儿)。最近的各类相关的禁止职场歧视女性政策出台也都是为了缓解生育僵局。但是一旦社会主流的认知就是生育意愿不高,那么再回到人人都爱生育的时代就异常艰难了。女性具备工作能力,但是生育会影响女性的职场事业发展;男性的收入水平均值来说,是无法满足精神享受类的家庭开销的。女性生育完,影响自己的收入、丈夫的工资只够养育孩子,俩人平时吃饭看电影逛街等不同层次满足精神需求的花销都会转移到相应层次的育儿花费上,这是显而易见的局面。。如果男方跟女方一同休产假,才能抵消女性在职场的不公,但是家庭情况和国内目前的卷,能允许双方都休产假吗?根本问题很难解决,如果有员工休产假或者反对非人性化企业文化而罢工,那么企业分分钟就能招到一批替代的人。疫情影响的富士康最早停工,十几万员工短时间内就裁员到了几万人;国际订单后来又更上来了,几万人短时间内就招到了十几万。。。挥之则去、呼之即来,劳动力泛滥而工作机会短缺的时候,职业保障永远是个口号。

补充一下官媒今天刚发的信息

科技创新政策鼓励:贸易战,到最后还是拼的科技。一个芯片就掐住了脖子。芯片涨价,国内所有的智能车企、家电、3C电子带来了普涨。我们的互联网再发达、算法再高明、APP再便捷,没有芯片都运行不了。而芯片的技术也是实实在在落后人家几十年。国家对创新科技企业一直是鼓励政策的,但是只有政策还不够。

台积电目前已经实现了7nm芯片量产,正在往5nm突破,而中芯国际还停留在14nm上面,在产能上也差一大截,就拿200mm等效的晶圆来说,台积电全球占比13.1%,达到了272万片的产能,而中芯国际全球占比才1.6%,产能也才33万片。而在营收方面,中芯国际占到全球第五的位置,而台积电却是第一的“老大哥”。
此前在市场引起轩然大波的高管离职事件,在年报中也给出了交代。截至2020年12月31日,梁孟松仍为公司执行董事、联席CEO。
中芯国际在3月31日发布的2020年全年业绩报告中还提到,2020年曾向公司的联席CEO梁孟松博士赠予了一套价值约2250万元(含税)的住房,房子的具体价格是2247.1万元。
此外,梁孟松的薪资从34万美金年薪涨到了153万美金,翻了4倍多。

之前花高价在欧洲买的光刻机,还有全球顶尖芯片人才的挖掘。中芯国际28nm,14nm,12nm,及n+1等技术均已进入规模量产,7nm技术的开发也已经完成马上进入风险量产。5nm和3nm的最关键、也是最艰钜的8大项技术也已经有序展开,只待EUV光刻机的到来,就可以进入全面开发阶段。。

仅仅芯片就敲响了警钟,5G、新能源、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AI、纳米技术、生物医药技术、航天技术等都是重点发展科技,未来这些领域招揽人才的决心也是巨大的,肯定有国家兜底。各类创新的私企和科技人才个人实验室,也会给予一定的支持。(10后20后出生的小孩,家长如果现在做职业规划,可以朝科技方向试试)。

教育:虽然国家一直呼吁最大化的教育平等,但精英教育会慢慢发展起来。新中产肯定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没有前途,早早就开始构思怎么给孩子铺路。教育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古代有科举制度,有的学子从小考到老,现在有高考和大学教育。希望精英教育的发展,也能带动起来因材施教、兴趣发展这条路。让喜欢艺术、表演、化学实验、体育、数学、代码、科技的多方面领域人才,都能安心地在自身领域稳扎稳打(饿不着,能吃饱饭去搞创作或者搞研究)。

需要每个孩子根据自己的天赋发挥,而不是大家都学数理化,本来艺术、文学细胞优秀的孩子被困在数学里。

文化输出:这个需要高层针对文化输出的意识觉醒才能做到,面对国外媒体的种种抹黑,其实不光光是一个BBC就能造成全球人对中国的曲解,而是国外其他国家的人本就不了解真正的中国是怎样的,才会人云亦云。我们的文化输出不是每年在纳斯达克大屏是登几次宣传片就能做到的。美剧英剧虽然都没有正式引进国内,但是《越狱》《老友记》《行尸走肉》《绝望的主妇》《权利的游戏》《无知之徒》《破产姐妹》《吸血鬼日记》....都在国内有着庞大的粉丝群体。美国的漫威宇宙、英国的哈利波特,甚至美国的电影节金像奖、金球奖为什么能吸引全球最优秀的影视剧去参赛。。这些其实都是文化输出,让人在一个陌生的文化氛围里,也能感受到喜怒哀乐的人之常情,产生共鸣、产生共情。比如看台剧多了,如果有人说台湾人吃不起茶叶蛋,应该不会成为一条新闻,因为大家通过文化输出对台湾的现状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听到这句话就跟听到太阳是从西边升起来的一样,根本就不会有媒体当回事。反观如果我们听到朝鲜、越南怎么样离谱的新闻,大家都会去传甚至有些二三线媒体都会发布一些猜测的内容。

其实是文化输出问题。如果文化输出的强度能让人们都形成一个意识共识,那么媒体颠倒黑白的事情特别离谱的事情谣言不攻自破。但是我们的文化不用说输出了,就是内循环都审核很严。就像拍一部纪录片,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记录了某一事物的喜怒哀乐、阳光与黑暗徘徊、聪明与笨拙、美与丑、积极与疲惫,才会吸引人去接受这个完整的故事或人设。一味的只输出正能量,就基本上没有矛盾冲突就不会输出什么深刻的价值观。导演万玛才旦的《气球》就是描写的藏区,虽然是在讲一个避孕套引发的故事,但对藏区的文化输出是意义重大的,藏区的人文、风景、民俗,都是一次呈现。如果这个片子能获国际大家在全球60%以上的地区上映,那么以后针对藏区的各种不实言论还会有媒体热衷讨论吗?如果是新疆有个中国版好莱坞每年都有几部电影上映、在国际上得到认可,关于棉花的谣言自然不攻自破了。

文化输出可能需要社会各界文娱从业者、观影观剧的观众去推动、去突破传统的观念。抵抗抄袭、支持原创、抵制恶意举报、声援文娱内容的每一次创新、声援每一部优秀的影视剧(像《人民的名义》就具有很强大的民众力量),去保护原创们来之不易的内容而不是打压,就像之前杨笠因为讲了正常的段子被举报后很多明星发文支持一样。(线下的脱口秀演出也经常有观众举报,这样恶意举报还怎么发展的起来)。需要一些开拓者。

补充一点:

现阶段的内容影视综:英剧>=美剧>日剧>韩剧>台剧>泰剧>抖音>=快手>国产剧

但是国产电影整体来说越来越进步了

城市升级:后面这几点可能跟人口没什么关系。可能有间接的关系。未来肯定是各个产业升级,工业升级也是必要的。上海是现在的标杆城市,但是比如北京的路,我真的不敢恭维。市中心的路面基本上平整,但到四环外、五环外尤甚,坑坑洼洼(比三四线城市好的地方就是没有泥土)。开车走过一段辅路压过的每个井盖都是“咔咔”响一下,如果不幸走到了井盖那条路,那一路就是咔咔、咔咔、咔咔、咔咔……。城市的边边角角就很不细致,会有诸如“井盖不平”、“路边砌砖不实”、“道路规划错乱”、停车问题等盲点。

之前看到两个德国工人装井盖,不由得感慨日本和德国工业国家对所有工程的细致之处,他们使用的安装井盖的工具,能做到让井盖装好之后犹如平面,汽车走上去是平地一样的不会听到井盖咔咔响(网上应该有相关的视频可以搜到)。而且路边的马路牙子的砖肯定不会东倒西歪的,那个工程一看就很牢固、很有艺术感,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未来城市升级,自我感觉国内目前的基建已经很先进了,甚至可以说超过了很多欧美发达国家。不用着眼于更雄伟的基建了,反而是可以把井盖修平修稳、把厕所修好(公共厕所别经常堵塞、冲不掉、垃圾没人倒,首都的公厕很多都还是这种现状,全国的公厕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把停车场规划好,把垃圾桶的位置规划好,快递站点规划等等,这种能提升市民日常居住幸福感的地方,是智慧城市的必不可少的进化。既然人口以后会越来越少,那未来的子孙后代的生活越来越精致、优质,是我们共同的愿望。

乡村振兴:以后再详细写乡村振兴,但是城市进化到了天花板,去房地产化也迫在眉睫,后15年的经济增量可能会放到乡村振兴,这是一项近15年的最重要的策略之一。但又不能靠发展农村的房地产再收割一把农村人的钱包(城市化房地产带来的GDP增长跟出生人口断崖下降的时间线是吻合的,短期发展GDP靠房地产,但是留下的后遗症也是很难修复的。前几天政策也出了乡村振兴“不允许强制农民上楼”,国家应该不会允许搞农村房地产)。所以不搞房地产,除了搞好农村水、电、气、路、基建之外,哪些切实的政策和经济发展能带动乡村振兴起来,真的是一个很复杂且困难的事。

国际旅游:疫情过后,小小的预测一下,国内接待国际游客的量会有所上升。武汉借疫情的行动,也加强了旅游输出,能看到今年清明和五一去武汉旅游的游客也是增长的。而中国文化的国际输出机会本不多,这次疫情也算是通过非文娱影视的方式输出了一波中国人文,有好奇心的游客肯定会想来中国看看发展的怎么样了。

之前知乎看到一个帖子说中国国际游客少的原因,说的也很中肯。电话卡、交通卡、使用我们觉得方便的微信支付宝打车外卖购物订酒店等APP都需要中国大陆身份证实名注册,花钱的时候visa和国际信用卡的认证门店覆盖并不多,国内现在都是非现金支付,他们花现金也经常会没有零钱能找。居住在国内的公民觉得吃饭打车都很方便,但对于临时旅游的身份在国内来说非但不方便、比其他国家都困难。对于旅游人士来说,前两年去欧洲,用欧洲的网站和APP订机票、订酒店、扫码骑共享踏板等都不需要实名认证,点餐各种小餐馆都可以刷信用卡,现金通用,可以买到一次性的电话卡和交通卡,也可以用翻译的驾照租车自驾游(国内是不认国外驾照的)。这些对境外旅客来说是很方便的,疫情后时代如果国际游客增加,国家应该会考虑优化这些问题。

先到这,后续择日补充。。


———————————————//

4月28日补充一个小小的预告:

标签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

上一篇【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历次人口普查回顾_数据

下一篇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公布!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