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解读八卦图

9

《伤寒论》八卦图模式解读

浦良根1 郑斌1 指导:王新华2

1 江苏省苏州市黄埭良根中医研究所  2151432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203

关键词 易经 内经 八卦图 伤寒论 医易相通

此后的1800年历史长河中,医家竟没有按《伤寒论》的模式著书立说、发展中医呢?如果是那样的话,中医发展肯定要快速得多,而且非常明晰、好学、好用。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难懂,,在过,的结合出现了,医易相通道路被阻断了,哪怕《伤寒论》也觉得非常累。

《伤寒论》理法方药俱全,其学术思想的发展是关系到中医命运的大问题,也是关乎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问题。作为大自然天然产物的中草药,运用其防病治病能大大节约能源,大大减轻环境污染。地球的能源极其有限,中医掌握了医易相通规律,能更方便、更正确地用药,从而减轻西药生产对环境的压力,多留些资源给子孙后代。先哲们著书立说,撰写《易经》、《内经》《、伤寒杂病论》,其目的就是为子孙后代着想。

那么,何以见得《伤寒论》是八卦图模式呢?按《内经 灵枢 本输》云:“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可推算出六经辨证的脏腑基础为:①太阳病———膀胱、肺、脾;②阳明病———胃、心包、心;③少阳病———及时地综合反映出来,通过诊脉可以了解气血的虚实、阴阳的盛衰、脏腑功能的强弱以及邪正力量的消长,为指导治疗、推断预后提供依据。在《伤寒论 辨脉法》中有谓:“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通过对脉象的阴阳分类来帮助判断疾病的证型,来确定治则。

综上所述《伤寒论》,继承并发展了古代阴阳学说的理论,把它直接应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在证候类型、病变部位、病机、邪气之性质、脉象等方面均有应用。理解阴阳理论关键是要懂得其思维方式属意象思维,而不把阴阳视为某种固定的物质形态。对于任何疾病,无论其临床表现如何错综复杂,变化万千,都可以运用阴阳加以概括分析,辨证诊断,确定治则,选择方药,正如《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所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收稿日期:2005—08—12

  以《黄帝内经》为模式的中医基础理论,理、法、方、药已经赅备。“理”是在临床用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过来有了“理”的指导,又进一步推动了“法、方、药”的完善。而中医之“理”又是与《易经》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易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读发现处处有《易经》的影子,阳、少阳、太阴、,,又增加了阳明和阙阴的词语,使学说更加完善,并和《易经》一样用天、地、人结合起来说理。《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中也用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阙阴来说理。可见,《内经》《、伤寒论》的思维基础和《易经》是一脉相承的,在《内经》《、伤寒论》成书之前,中医和《易经》就已有过很好的结合。不然,在古代科技条件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内经》,和《伤寒杂病论》这样极有应用价值的著作难以问世。可以说,中医基本理论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医易相通的发展过程。

《伤寒论》的谋篇布局和模式相当好,但为什么在后是也。此外,第3条中的“脉阴阳俱浮”、94条“脉阴阳俱停”、283条的“脉阴阳俱紧”以及290条的“脉阳微阴浮”中的“阴阳”悉同此义。

2 辨诊脉方法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此条中的“阴阳”除指营卫,还指诊脉中浮取和沉取2种诊脉方法。汪琥谓:“诊脉之法,有浮中沉三候,浮取之为阳,沉取之为阴;外为阳,内为阴”故浮取、沉取可辨阴阳的状态。此外,第100条中的“阳脉涩,阴脉弦”、245条的“脉阳微,阳脉实”以及274条的“阳微阴涩”中的“阴阳”悉同此义。

3 辨具体脉象

“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此条中的“阴”是指阴病之脉。《素问 脉要精微论篇》曰:“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人体的各种生命现象都是通过脉象的动态变化

第1页下一页

标签组:[阴阳八卦图] [八卦图] [易经] [中医] [阴阳学] [伤寒论

上一篇太极五行八卦相生相克的关系及其释义(图)

下一篇历史上,是谁创造了八卦图呢?为何懂他的都是古人呢?看完终于明白了!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