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译添吴彤总喜欢给自己加戏?导演上镜,是综艺节目的新套路

首页 > 娱乐 > 综艺 > 正文
2021-12-07

发表自话题:

喜欢看综艺的朋友在近几年来,都会发现一个特别有趣的点。

那就是,原本是隐藏在幕后的总导演,或多或少都会在节目之中出境了。


不管是《奔跑吧》的导演姚译添,《青春环游记》的导演吴彤,还是《向往的生活》的导演希希

都在节目之中出现过,并且从原来的介绍流程规则,到现在渐渐伴有情节出镜。



对此,有人认为,是导演们“想红”的心在隐隐作祟,再加上自己是导演,也就圆了这一个梦了吧。

毕竟谁还没有一个“上电视”的心呢?



从个人角度来看,导演这么做也是无可否非的。

毕竟利职业之便,行私人之事,也是社会上大多数人会选择的做法。

再加上,这些导演从年龄上来看,基本上都算得上是年轻人。



《青春环游记》总导演吴彤1986年出生,23岁就是《中国梦想秀》第一季的主力导演,30岁就策划出《王牌对王牌》,如今35岁更是《王牌对王牌》、《青春环游记》和《萌探探探案》的总导演。

所以,有些虚荣想要上镜,基本上都是可以理解的。



再加上这是一个流行ip的时代,打造个人ip也是很必要的。

就像“王牌女郎”费费一样,虽然在《王牌对王牌》之中担任的是助理职责,但是依然能够让观众记住她。



并且,如果导演的ip打造得好,成为“网红导演”之后。

有利于提升自己节目的口碑,并且也对往后的发展十分有利。



不仅能够更被电视台领导看好,同时也给自己留了后路。

因为在“996福报”和中年危机的时代下,打造个人ip也有利于在享受不了“996福报”的时候,有一个退路。



而从节目的角度出发,其实也是有着一定的好处。

以往综艺节目基本上都是主持人和嘉宾在场,导演在幕后把控流程。

对于室内综艺,这无可否非。



但是对于对抗性的快节奏综艺而言,一味地按照流程而言,可能会显得枯燥。

并且,快节奏的对抗综艺基本上也都比较考验嘉宾的随机应变能力。

但节目效果而言,对于观众而言还是有些“隔阂感”。

也就是所谓的“沉浸感不足”。



导演的出镜,往往会有一种“打破第四面墙”的奇异感,甚至可能会有一种趣味性。

譬如在《极限挑战》当中,男人帮也会时不时地“调戏”严敏

这些片段也都被剪人了正片之中,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

同时,观众在观看综艺节目的时候,往往带入的都是MC的视角。



如果将整个综艺节目看过一个RPG,那么总导演无疑就是这个RPG至高无上的造物者和BOSS。

而嘉宾“坑害”导演的片段,就有一种“坑害造物主”,打BOSS的快感。

这样也有利于提升观众收看节目的体验。



这些都是综艺导演出镜的好处,但同样也有坏处。

首先,导演出镜想要获得观众的好感,节目的口碑和质量就必须要好。

如果一个节目内容质量不太行,也不太受欢迎,导演还想出镜,就是丑人多作怪了。



所以一个导演出镜,若是好口碑,那么就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但如果要是节目质量口碑差的时候。

不仅会导致导演的“人设”翻车,同时也会让节目陷入垃圾时间,搞不好还会让观众从此讨厌这个导演,不看他的作品。

这就可能会影响到事业了。



导演出镜,成为节目当中的隐形嘉宾这个风潮不知道什么时候会被停止。

因为这是在特定时代下的特定产物。

在影视圈之中,有这样一个看法:创作人员离观众越远,观众就离作品更近。

当然是离观众越远,而不是离观众生活越远。

毕竟创作还是要贴近生活的,否则就容易创作出“住在二环内的百平豪宅,用着LV等奢侈品的贫困实习生”这样的角色了。

所以很多电影电视剧导演,基本上很少会出现在公众面前。

典型的例子就是李安。



当年他凭借《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斩获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时候,有记者访问电影之中的一些隐喻。

但是李安并没有回答,反而是将电影的解读完全交给观众。

对比起电影电视剧而言,综艺节目的制作时间更短,也需要“追热点”来适应观众。

所以,综艺节目的导演可能需要“更加地贴近观众”。

在这样的情况下,导演出镜也就是一个自然而然发展的产物了。

标签组:[影视] [综艺] [美国电影] [恐怖电影] [吴彤] [姚译添

上一篇杨迪说“我不能像吴彤一样笨”,这又是发生了什么?

下一篇游戏输了受惩罚,杨幂罕见换头像,沈腾杨迪丑照挂出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