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央视点名「流量明星」数据造假?

首页 > 娱乐 > 综艺 > 正文
2021-05-11

发表自话题:已经凉了的流量明星

娱乐圈里到底有多少我们习以为常的假象?在探寻这件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假象被“缔造”的规律。


前阵子有个事,央视13台——新闻频道点名报道“流量数据造假”现象,抽查了8位当红明星的相关数据,结果是:8人的网络传播数据均有虚高注水,最高达到了80%。#相当于每10个人转发,就有8个人是不存在的#


比较惹眼的是其中某明星的一条新歌微博,获得了超过一亿次的转发。#从目前微博总用户数3.37亿人的比例来看,相当于每3个人就有1位转发了这条微博#


没想到,最惊悚的不是这个报道本身,而是网友的反应:“这不是公开的秘密吗?”“流量明星不都这样吗?”“这还是新鲜事吗?”


这个报道后来掀起的水花极小,和#何洁刁磊承认三胎#这种非一线女星花边新闻比,相关阅读量少了一倍多。


甚至有路人对这个报道的印象完全错误——因为有粉丝扭转乾坤,“被央视批评”被刷屏洗成“被央视表扬”。


我们观测了一路,觉得最让人毛骨悚然的是——何止是流量数据造假,我们好像早就习惯了活在假象里。


假象乱舞


上个月的某卫视元宵晚会,老艺术家腾格尔在台上卖力唱着年度神曲《卡路里》,#腾格尔 假唱#上了热搜,评论里一片笑声:“这努力对口型的求生欲”。


同样的故事发生在2018年某台跨年晚会,#延禧攻略集体假唱#;隔壁台的跨年晚会,#王鹤棣沈月假唱#,被称为当晚第一快乐源泉。


这样的热搜,近几年每逢大型晚会,就成了保留热搜项目。从卖力对嘴型,到话筒拿反了也要坚持唱完,再到嘴型都懒得对了。


已经完全没人记得在大约十年前,明星被质疑假唱这种事,不仅贴吧会为此盖楼声讨,明星本人都是要专门找媒体澄清的。


今天的“假唱”再受到关注,要么是“搞笑视频合集”,要么是出现在公众号人物稿里,用以辅助材料证明明星的行事底线——“朴树当年差点因拒绝假唱退出春晚”:


——“音乐现场”可以造假。


再说一些网上常见、但细想会觉得可怕的数字:


某电视剧上线33天播放量达309亿次,最多的一天高达14亿次——全国人口14亿,也就是说那天全国人民共同在线追剧;


某电影票房一天14亿,最密集的播放频次是,同一影院同一影厅每15分钟排一场片——也就是说,这个影厅里的人15分钟就能看完一场电影。


——电视剧的网播量、电影的票房都可以造假。


甚至,电视剧本身也可以造假。


2016年,有一部网播量达到189亿的电视剧,一时之间它的同款头饰,同款汉服曾火遍某宝、小某书,女主演被称演技进步,男女主演还收获了一大波CP粉——然而,这部IP改编剧,在改编之前,原著就已被指出抄袭200多部小说。


2013年,国内从韩国引入《爸爸去哪儿》掀起真人秀的狂潮。引着引着,却变成了抄——2017年,一夜之间,国内真人秀节目突然不约而同开起了民宿——它的母版来自韩国红极一时的《孝利家民宿》等。


2018年,韩媒曾直接指出34个综艺节目未经允许抄袭,但到今天明晃晃抄袭的《中餐厅》《亲爱的客栈》已经好好地播完了第2季。


——“假作品”、“假原创综艺”已经成了你生活的一部分。


再来说一些网上白纸黑字写好、我们却从来不相信的数字:如何确定从XXX的身高,推断出同台的YYY身高?


连讣告这么严肃的事情,都能被一年多次地造假:


还有什么消息可以造假,我们永远猜不到


去年11月27号,微博突然爆出一条陈羽凡因吸毒被抓的消息,大家也是一惊。

次日羽凡经纪公司巨匠娱乐发布声明辟谣,并强烈谴责谣言,大家也好像吃了定心丸。

然而仅仅两小时后,人民日报就发布新闻:“43岁歌手陈某因吸毒、非法持有毒品被北京警方行拘”,并配图陈羽凡照片,确认歌手陈羽凡吸毒被捕。


除了这种经纪公司要“作”的,还有一个“主动出事”的高发区就是宣传期。2013年,郭涛与妻子恰巧被媒体拍到“神色凝重”出现在民政局,“郭涛疑似离婚”当时网上炒的沸沸扬扬,而事后两人未离婚,郭涛的新作品倒是上映了。


最近,知乎有个热帖叫“吴京被娱乐圈集体孤立是真的吗”?但你一找,源头竟然是“张艺谋在科幻片《阿丽塔战斗天使》的首映式为其点赞”。


看起来八竿子打不着的事,只因同是科幻片,这事就已经被理解成“张艺谋为什么不给《流浪地球》点赞”,再到“为什么圈中大佬都不愿为《流浪地球》点赞”,以及“如何看待吴京破坏娱乐圈的游戏规则”。一步一步,如果你刚打开知乎,大概已经默认吴京被娱乐圈孤立了。


“真相”变成了——别人想让你看见的“真相”。


而且按照之前的规律,这些你还觉得离奇的假象,有天也会让你习以为常。


我们索性总结了一下

这些假人假事假新闻滚雪球的路径


1)效仿

现在可能很多人都不记得,在流量明星刚出现的时候,曾有财经作者定义他们为——“大数据时代颠覆传统造星业”的开辟者,他们更顺应市场的需求,是新兴消费圈层的崛起,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的确划时代。


流量诞生前,人气是跟作品和口碑直接挂钩的,商家找艺人代言看重的也是这个,2013年福布斯中国名人榜的前几名是刘德华、周杰伦、成龙,章子怡,但流量的崛起,提供了另一种快速聚集人气的可能性。


“造星权”,不再限于经纪公司和艺人本身,粉丝也有份。


刷数据就是打造艺人热度的最快方式,代言,商业价值,片约、合作都纷至沓来。


第一波因刷数据尝到甜头的造星“运动”,引发了更多人的效仿。


这是一种社会效应叫“剧场效应”:

简单来说,就像在一个剧场看戏,本来每个人都坐着,都能看到演出。忽然,一个观众打破规则,站起来看戏,周围劝他坐下,他不听,管理员又不管,于是周围人都被迫站着看戏,再之后全场都站着看戏。


最终,“打投”成了一个公认的任务,谁不“做数据”反而要被落下。


2)容忍度变高

这样的事刹不住车后,有人看中了其中的利益,就像央视的报道所指,各种平台商涌入提供刷数据提供便利,加速了刷数据的快捷。


而没有参与其中的路人,在一次次“被挂”中——提高了对假象的忍耐度。


稍微熟悉社交网络环境的人,都知道批评流量明星要尽量用缩写或代称,怕的是什么,被人肉,被控评,明星的名字仿佛不能被提起的“伏地魔”。


编辑部就有小同学因为在网上客观评价了流量明星的作品,被追着骂了一周,语言之难听不堪入目,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会,也肯定不是第一次听说。


连明星自己都不能例外,李诞不只在一个综艺节目里说过:“不要惹粉丝”,看见汪涵提了顶级流量“胡言乱语”,紧张的直说“幸亏你有江湖地位,要是我说,我要被骂死”。


人人自危,慢慢的,“路人”变成了“看客”。


与我无关就闭麦,流量明星的事,与我有关,我才出现。


比方说在之前吴亦凡itunes屠榜事件里,跟“流量明星数据造假”是一个性质,却引发了无数讨论,但大家关注重点并不是“刷榜”本身,而是“一个在韩国出道的加拿大人在美国丢了中国人的脸”,并且不断强调,吴亦凡是加拿大人。


3)大V的诞生

当更多人变成了“沉默的大多数”时,又出现了一帮代表大家发言的人——意见领袖俗称大V。比起自己发声,大家更愿意跟着大V站队。


但你慢慢发现,大V也可能带节奏的人,变成了假象的制造方。


就像去年的大型女团选秀里,王菊是大V造势捧出来的,摇身成了“中国的碧昂丝”,不投票就是你不懂审美;杨超越也不再是一个选手,在一篇篇爆款文章刷屏后,喜不喜欢杨超越决定了能否交友的标准。


很多人看都没看过《创造101》,只知道喜欢杨超越的人肯定三观不对,不喜欢王菊的人审美可能有问题。


而当大V自身也有风险。


刚落幕的翟天临事件里,大家只知道后来已经是“全民讨伐”的状态,却忽略了,在事件刚发酵的时候,很多人并不敢发声,有一位拥有50万粉丝的大V,属于第一批勇于发表批评的人,但随后他还是不安地询问媒体界的朋友,我会不会被封呢?


说真话的人,反而要付出代价。


像极了《皇帝的新衣》里那个说出真话的小男孩。


理智的人不敢发声,这就给了谣言散播的先机。


我们之前在微博做过一期节目叫“一张截图引发的悬案”#点我回顾#,说的是付辛博颖儿被疯传婚后实行AA制,两人被挂了一个周末,颖儿“跑断了腿”甚至跑去各大营销号微博下澄清也没有用。


而一切的起源就是一张截图,一个公众号文章的截图,在微博散播后掀起的巨浪。经查证,两人在节目中从来没有说过自己婚后实行AA制,那篇公众号文章也在事情闹大后删除了原文。


删除谣言容易,可付辛博颖儿的名誉也回不来了,付辛博也无奈宣布离开微博。


真相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已经跑遍了半个世界。


从假象的诞生,到对假象的习惯,一环套一环,就是一个无休止的恶性循环。


假象的恶性循环离我们有多远?


有些人看到这里可能还是觉得这些都“与我无关”,其实今天你可以习惯这些网上的假象,觉得“只要我看不见,就没事”;明天外卖商被曝光搭个棚子就给你做饭,你也可以安慰自己:“只要我没亲眼看见,就可以吃得下去”。


说到底,习惯了娱乐圈的假象,跟你习惯你生活里的假象,离得并不远。


有人问我们,既然知道娱乐圈又这样那样的糟心事,又何必做理娱,做这一行呢?我们正是觉得,这个行业里有很多好的东西也值得被看见,比方好演员,好演技,好作品,有很多“真”值得被看见。


当所有人都沉默,假象的雪球只会越滚越大。

标签组:[娱乐八卦] [综艺] [央视

上一篇明星的粉丝团如果解散了,是不是预示着这个明星很快就会凉?

下一篇《甜蜜暴击》尴尬收尾,鹿晗、关晓彤没半点水花,明星经济要凉?_演员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