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

这是“伟人家业”系列的第

2

篇文章。更多精彩文章,可点击我的头像,到我个人空间阅读。

这些年,关于毛岸英牺牲的讨论甚嚣尘上。

随着许多档案解密,许多往事启封,真理不言自明。

尤其是当时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一封电文:

军委并高(岗)、贺(晋年):

我们今日7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三个参谋在房子内。11时敌机4架经过时,他们

4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4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4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两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

志司25日16时

这封电文足以说明:毛岸英,首先是一个英雄。


图丨1946年,苏联,毛岸英西装照

一、在上海:过“三毛”一样的流浪生活,“吃百家饭,走万里路”

1922年10月24日,毛岸英出生于长沙小吴门外的清水塘。按照毛氏的族谱,岸英属“远”字辈,毛泽东为其取名,字“远仁”。

杨开慧也很喜欢这个名字,

做母亲的想法简单,希望儿子能够“伟岸威武”“英俊潇洒”。

但作为毛泽东的儿子,毛岸英的人生注定与艰难困苦联系在一起。

在生命的最初5年,正值第一次国共合作,毛泽东为了统一战线的工作四处奔忙。岸英随父母到过上海、武汉、广州,但父子俩总是聚少离多。

每到深夜,辛苦一整天的毛泽东回到屋里,杨开慧总会关切地问这问那,毛泽东又总会笑着回答:

“不要管我,你眼下的任务是照顾好自己和岸伢子……”

小岸英看在眼里,记在心头。他几次抱着杨开慧的腿说:

“爸爸总出去‘革命’,也让爸爸带我出去‘革命’吧!”

面对儿子天真、稚嫩的要求,杨开慧只得无奈地说:

“乖伢子,等你再长大些,念了书,就可以跟爸爸一起去‘革命’……”

1927年,大革命失败,毛岸英随母亲杨开慧回到长沙板仓,在外婆家中隐蔽。8月,毛泽东接受中央的指示,组织秋收起义,不得不与妻子告别。

幼小的毛岸英没意识到,与父亲一别,再见面竟是19年后。


图丨1927年,长沙,青年毛泽东和杨开慧

1930年,毛岸英与母亲杨开慧被当时国党军阀赵恒惕抓住。

在狱中,小岸英饱尝人间的辛酸,知道了爱憎。

凶残的敌人将母亲打得遍体鳞伤,岸英哭着用小手抚摸着母亲的伤口,懂事地说:

“妈妈,现在他们打你,将来我长大了要狠狠地打他们!”

父亲毛泽东也处在危险之中,他领导的秋收起义战斗不利,无奈向井冈山转移,建立了中国最早的农村革命根据地。

1930年11月14日,

杨开慧惨遭杀害。岸英永远失去了母亲和母爱。

由叔父,毛泽东的二弟毛泽民安排进了大同幼稚园。大同幼稚园专门为了安置、救济和培养革命烈士后代。其间,4岁的小弟弟岸龙因病不幸夭折。

不久,由于顾顺章叛变,大同幼稚园也被暴露,1932年3月,

党组织在无奈中决定将它解散,孩子们也被迫疏散。

岸英和岸青从此流落街头。

母亲惨死,父亲又不知在何方,在这黑暗的时刻,毛岸英表现出了一个革命后代的勇敢和担当。

他带着弟弟住在一座破庙里,兄弟俩靠当报童、卖油条、推板车、拾破烂来赚一点钱,换取食物充饥。


图丨1933年,江西,为兄弟俩安排转移的毛泽民

然而就是处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岸英和岸青仍不忘学习文化。

为了买到一本《小学生词典》,兄弟俩勒紧裤带,坚持3个月不吃早饭,终于如愿以偿。

两兄弟在每天讨生活之余,借着别人店铺里的灯光,学习一点知识。

毛岸英没有忘记当年和母亲“念书闹革命”的约定。

他把这本小小的字典一直带在身边。

他的流浪的生活一直持续了5年。

解放后,岸英在看电影《三毛流浪记》时还激动地说:

“那时我和岸青在上海的流浪生活和三毛相比,除了偷和给资本家做干儿子外,其他几乎都经历过。”

毛泽东也感慨地说:

“为了革命事业,这些孩子从小就吃百家饭,走万里路啊。”

1935年秋,毛泽民找到当时中央特科的潘汉年,请他们帮助寻找毛岸英、毛岸青。直至1936年夏天,

董健吾从一座破庙的一帮流浪儿中找到兄弟俩

。随后,董健吾通过张学良,将两兄弟辗转送到了莫斯科市郊的莫尼诺第二国际儿童院。


图丨1937年,苏联,刚到莫斯科的毛岸英、毛岸青两兄弟

二、莫斯科:卫国战争千里扬戈,获斯大林亲自接见

1937年初,岸英、岸青到达莫斯科。那时的毛泽东刚结束长征,到达延安,

听说孩子们辗转到达苏联,内心十分欣喜。

1938年3月,因有人要去苏联,毛泽东赶紧给儿子写了一封家书:

亲爱的岸英、岸青:

时常想念你们,知道你们情形尚好,有进步,并接到了你们的照片,十分的欢喜。现因有便,托致此信,也希望你们写信给我。我是盼望你们来信啊!我的情形还好。以后有机会再写信给你们。祝你们健康、愉快与进步!

这是毛泽东给儿子写的第一封家书。

整整一个月后的4月4日,毛泽东又迫不及待地托前往苏联学习的刘亚楼捎信给儿子,

为了让儿子知道自己的模样,还附寄了一张照片。

收到父亲来信的毛岸英、毛岸青也十分激动,与父亲分离10年,流浪5年,

两兄弟饱尝世间冷暖,从这一刻开始,他们终于又感受到浓浓的骨肉亲情,感觉到家庭的关怀。

8月,周恩来、邓颖超到莫斯科养病。毛泽东又给儿子写了一封家书,还托林伯渠买了一大批图书邮寄过去,供儿子和他的中国同学们阅读学习。


图丨1936年,延安,毛泽东和当地村民交流

在学习的过程中,毛岸英、毛岸青也渐渐明白,自己作为革命后代的使命,加倍努力地学习。

而在两兄弟努力学习的同时,“二战”的阴云已经笼罩整个欧洲。

1941年6月22日,德国法西斯向苏联发动闪电战,苏德战争爆发。

19岁的毛岸英,对战争的发展十分关注,每次听完广播后,就在地图上演算战争形势,希特勒法西斯军队几乎兵临城下,一路打到了莫斯科郊外。他们所在的伊万诺沃城也危在旦夕。

在战争最危急的时刻,毛岸英用俄文给斯大林写了一封信:

“我是一名普通的中国青年,我在您领导下的苏联学习了五年,我爱苏联就像爱中国一样。

我不能眼看德国法西斯的铁蹄蹂躏您的领土,我要替千千万万被杀害的苏联人民报仇。

我坚决要求上战场,请您一定批准我的请求!”


图丨1945年,莫斯科,身着苏联军装的毛岸英

毛岸英不愧是毛泽东的儿子!

他始终以一颗赤子之心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不因自己的祖国贫穷落后而丧失自我。更令人尊敬的是,在法西斯强盗面前,毛岸英没有退缩没有迟疑,而是毛遂自荐,积极主动要求上前线杀敌。

1943年1月,毛岸英进入莫斯科列宁军政学校学习,不久前往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1944年毕业后,毛岸英被授予苏军中尉军衔,成为一名坦克连的指导员,参加了苏军的大反攻,千里扬戈进入东欧,

先后在白俄罗斯、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等国前线指挥作战。

在毛泽东指挥八路军连横合纵,抗击日寇的同时,毛岸英随苏军的钢铁洪流驰骋欧洲,毛家两代人在不同的时空形成和谐统一。

那种为人民求解放,坚决与反动派斗争的精神,在父子间心有灵犀式地传承。

1945年,在苏军攻克柏林以前,毛岸英奉命回到莫斯科,斯大林亲自接见了他,并赠他一支手枪作为纪念。

三、从延安到北京:以人民为师,从“洋气”变得“土气”


图丨1946年,延安,毛泽东与毛岸英

匆匆一别,流水十年。1946年1月7日,在苏联经过长达9年的学习和磨炼,毛岸英终于回到祖国,回到父亲毛泽东的身边。

19年后的第一次父子相逢,让毛泽东心情和身体一下子好了许多。再见长子,

24岁的毛岸英仪表堂堂,比自己长得还高,穿一件苏式的军呢大衣,脚上踏着牛皮靴,

英俊秀气的脸上既有杨开慧的倩影,又有自己的伟岸。

毛泽东热泪盈眶地笑了。

还真应了杨开慧的希冀:威武伟岸,英俊潇洒。

但毛泽东提醒他:

延安虽“土”,但这里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到处都有“真人”,不要“显摆”自己。

毛岸英深深懂得父亲的教诲,完全明白父亲的用心,

他逐渐从了解与敬重,走向了能够与父亲进行思想的交融与沟通。

有一天,毛泽东把毛岸英喊去说:

“你在苏联长大,对国内生活不熟悉。在苏联大学读书,住的是洋学堂,我们中国还有个学堂,这就是农业大学、劳动大学。”

毛岸英对父亲的话心领神会,高兴地说:

“我愿意向农民学习。”


图丨1946年,陕北解放区搞大生产

几天后,岸英脱去了大头皮鞋,换上硬帮布鞋,穿上不知打了多少补丁的灰布棉袄,背上随身衣服、铺盖和1斗多小米,步行20多里路,汗流浃背地来到了吴家枣园。

从此,吃惯了洋面包的毛岸英,和陕北的乡亲们一起同吃、同睡、同劳动。

他时刻牢记着父亲的嘱咐,什么活重,什么活脏,就拣什么活干。

歇息时,他还和乡亲们一起聊天读报,有时晚上还教农民及孩子们识字,给小朋友们讲故事,和农民兄弟打成一片。

乡亲们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非常喜欢他,乐意和他在一起。

岸英回到父亲身边,汇报几个月的收获。毛泽东上下打量着儿子,见岸英一身灰土布褂子,头上扎着白羊肚毛巾的英雄结,英俊的脸庞闪着黧黑的光芒,高兴地说:

“好啊!白胖子成了黑瘦子喽!”

从那以后,在毛泽东的要求下,毛岸英先后负责土改、宣传等工作,一直在基层历练。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毛岸英正担任北京机器总厂党支部副书记。10月,中央决定组建志愿军出兵援朝,

毛岸英立即向毛泽东、中央递交了要求参加志愿军的申请书。

毛泽东表示支持。但身边的工作人都劝毛泽东,岸英在单位里任务很重,还是不要去朝鲜参战了。可毛泽东却说:

“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他不去谁去?”


图丨1950年,丹东,志愿军开赴朝鲜

彭德怀离京赴朝前,毛泽东在菊香书屋为他饯行,毛岸英作陪。毛岸英问:

“彭德怀叔叔,抗美援朝,上前线打仗可有我一份?”

彭德怀说:

“去朝鲜有危险,美国飞机到处轰炸。你还是在后方,搞建设也是抗美援朝。”

毛岸英恳求说:

“让我去吧。我在苏联当过兵,参加过对德国兵的作战,一直攻到柏林。”

毛泽东说:

“我看,你就收留他吧。

岸英会讲俄语、英语,你到朝鲜,免不了跟苏联人、美国人打交道,让他担任翻译工作。”

就这样,毛岸英上前线的愿望终于实现了。第二天,他告别了刚结婚不到一年的妻子,随队出发了。彭德怀感动于毛主席日夜为抗美援朝操劳,也被毛岸英积极要求上前线的决心所感动,他说:

“毛岸英是我们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

毛岸英随志担任司令部的翻译,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一次战役。据彭德怀的军事秘书杨凤安回忆:毛岸英平易近人,

彭德怀司令员多次提出要毛岸英与他一起吃饭,毛岸英都谢绝了,

说都是一样的饭菜,和办公室的参谋们一起更随便些。


图丨时任志愿军参谋的杨凤安,回忆毛岸英牺牲过程

志愿军司令部所在地大榆洞是当地著名的金矿,比较引人注目。志愿军司令部附近又集中了4部电台,收发电报比较多。

美军通过空中侦察和无线电测向,发现大榆洞是志愿军重要指挥机关所在地,经常派飞机在志愿军司令部上空进行侦察活动,有时还俯冲扫射。

11月25日拂晓前,毛岸英和另外三个参谋因为加班,还在办公室没离开。见4架敌机飞来,他们立刻外出躲避。见敌机离开后,毛岸英和另一个同志高瑞欣回去拿重要文件。

谁知竟有2架敌机折了回来,投下了凝固汽油弹,军司令部办公室顿时火光冲天,浓烟滚滚。

毛岸英和高瑞欣没来得及跑出来。警卫员向彭德怀报告:

“办公室的人员,除了岸英和高瑞欣同志没跑出外,其他同志都已经安全脱离,看来岸英和瑞欣同志牺牲了。”

彭德怀听后脸色苍白,久久一言不发,一天没吃得下饭,最后他还是向军委发了密电,短短的112个字,花了一个多小时。


图丨朝鲜的毛岸英纪念碑

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接到电报后,泪流不止,他深知这对毛主席的打击有多么大,在与刘少奇商量后,决定暂不将毛岸英牺牲一事告诉毛泽东。

1951年1月,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次战役取得胜利、朝鲜战局得到基本扭转后,周恩来才将上述电报给毛主席看,并附信:

主席、江青同志:

毛岸英同志的牺牲是光荣的。当时我因你们都在感冒中,未将此电送阅,但已送少奇同志阅过。

在此事发生前后,我曾连电志司党委及彭,请他们严重注意指挥机关安全问题,前方回来的人亦常提及此事。

高瑞欣亦是一个很好的机要参谋。胜利之后,当在大榆洞及其他许多战场多立些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烈士墓碑。

中央机要办公室主任叶子龙拿着电报走进毛主席的办公室时,毛主席正在沙发上看报纸。叶子龙将电报交给他,然后默默地站在旁边。

毛主席像平常一样,放下报纸,接过电报看了起来。

这时空气仿佛凝固了。毛主席将那份简短的电报看了足足有三四分钟。

毛主席将目光缓慢移向茶几上的烟盒,

颤抖着两次都没从烟盒抽出烟来。


图丨1949年,北京,毛泽东和毛岸英在双清别墅

他的眼睛湿润了,可还是没有哭出来,顶住巨大悲痛只是长长地“唉”了一声,说:

“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

他向叶子龙摆了摆手说:“战争嘛,总会有牺牲,这没有什么!”

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为毛岸英立了大理石的墓碑,上面镌刻着郭沫若题写的“毛岸英同志之墓”7个大字,墓碑背面的碑文写道:

毛岸英同志原籍湖南省湘潭韶山冲,是中国人民领袖毛泽东同志的长子,一九五〇年,他坚决请求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于一九五〇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英勇牺牲。

毛岸英同志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精神将永远教育和鼓舞着青年一代。毛岸英烈士永垂不朽!

正如毛岸英的名字,他是个伟岸的英雄,但也无比可惜。

如果他活下来,必是一颗革命的新星。

历史没有如果,正因为他是毛主席的后人,他是伟大领袖的儿子。他对人民永远充满责任感,永远准备付出,甚至牺牲。这是一位革命者终极的自我诠释。

毛岸英,毛泽东的大儿子,牺牲于抗美援朝战场,年仅28岁,他的档案里没有任何立功的记载。

毛泽东是全国人民的好儿子,但他最终当了个不称职的父亲,一个狠心的父亲,一个伤心的父亲。

标签组:[历史] [父亲] [中国近代史] [毛泽东] [世界历史] [毛岸英] [马克思主义] [彭德怀] [高瑞欣] [杨开慧

上一篇影片《长津湖》公映首日票房破两亿 观众深情致敬为我们拼来山河无恙的英雄

下一篇丰功伟绩 彪炳史册(说句心里话)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