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沙场举世惊,感天动地泣鬼神。敌忾援朝曾伏虎,同仇抗美卫疆城……”本月25日,福建省新四军研究会在安民巷举办纪念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图片展,近200张图片大部分由抗美援朝老兵罗继五提供,他还将这首诗赠送给活动主办方。
今年90岁的罗继五,曾在朝鲜战斗、生活近六年,用一腔热血和画笔记录了抗美援朝战场上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壮举和中朝人民的友谊。
战地记者罗继五。
冒着严寒
用画笔记录战场
现居福州的罗继五1930年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书香世家,1949年参军,在中南军区部队艺术学院学习美术,后在铁道兵第九师文工队任美术组组长。
1952年11月,部队奉命参加抗美援朝,改编为志愿军铁道兵第九师。1953年8月他调入志愿军总部文化部,历任军人俱乐部美术组组长、《志愿军》报纸美编,1958年10月回国。
在朝鲜,罗继五作为战地记者,活跃在前线部队,目睹激烈的战斗场面。他很想把这些记录下来,但当时相机匮乏,不可能每名记者都配一部。“我会画画,所以用铅笔、速写本当成枪弹,鼓舞战友,打击敌人,记录战争。”罗老说。
他冒着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用冻僵的手先勾画几笔,三五分钟速写完,然后回到坑道,等暖过身来,再进行加工。铁道兵抢修清川江大桥、志愿军抢修坑道、特等功臣杨连第烈士、英雄狙击手、上甘岭残存的树干、黄继光献身处……这些战地速写作品,记录着感人故事。
杨连第是铁道兵某部副连长,1952年5月15日抢修清川江大桥时,敌机投下2000磅炸弹,他被弹片击中头部而牺牲。罗继五的速写作品,展现了杨连第奋力攀爬桥墩抢修大桥的场景。
1953年底,罗继五奉命到志愿军总部抗美援朝展览馆为志愿军烈士画像。当时大部分英雄人物都没有照片,他要凭借战友们的印象,用铅笔画下来。
在朝鲜战场上,他画了300多幅速写,部分作品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铭记历史
为毛岸英缮写碑文
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中朝两国政府决定在朝鲜修建志愿军烈士陵园。
1955年3月,罗继五接受为志愿军修建烈士陵园的工作,前往朝鲜金策大理石厂缮写碑文。“朝鲜建有100多座志愿军烈士陵园,每座都建一个纪念碑。纪念碑正面字迹由郭沫若题写,背面碑文由我和马义彪先缮写在大理石上,再由朝鲜老人朴大叔刻出。”罗继五说。
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100余块纪念碑碑文的缮写、刻制工作终于完成。其中,毛岸英碑文由罗继五缮写。
1957年,罗继五调任《志愿军》报纸美编。他将用过的一二百张照片都保存下来,这些珍贵照片包含志愿军战士战斗、抓俘虏等场面。
1960年,罗继五调到福建前线,在福州军区政治部对台湾宣传品编辑部工作。直到1989年,他从编辑部主任岗位上离休。晚年,他写字、画画、创作诗歌,还出版了《抗美援朝战地速写》一书。
数十年来,他珍藏着抗美援朝的300多张历史照片、100多幅战地速写底稿以及一些历史文物。“我工作调动频繁,经常搬家,我把这些物品放进箱子,走到哪带到哪。其他东西我可以不要,但志愿军的历史文物不能丢!”他动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