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天前,我写《大连新增20例本土确诊,大学食堂厨师、面点师、售餐员全都感染了……》,当时就为庄河大学城的同学们捏了一把汗。
然而,最不愿见到的一幕,还是发生了。
11月12日,大连新增52例本土新冠确诊,
经梳理,其中34例为庄河大学城就读学生!
甜瓜辗转联系上其中一名同学获悉,这些确诊的同学目前都已被转运至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隔离治疗。
而此前出现疫情的食堂,就在其寝室楼一层。
大连庄河某大学近期抗疫画面
病毒愈发狡猾,寄宿于年轻人而悄无声息,
昨天的这些感染者中,有5例是从无症状感染者转确诊,另外仍有5例无症状感染者。
没有症状,防不胜防。
01
大连庄河大学城,规划建筑面积80万㎡
东西两个片区,两所大学坐落于此: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
目前在校生1.8万人。
再加上学校职工和保障人员,此次新冠侵入的校园,可能超过了2万之众……
小华(化名),19岁,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西校区学生。
联系上时,她在寝室刚结束网课。
“刚发现疫情,学校就停止了所有线下教学和活动, 所有人非必要不得出寝 。到今天,我已经做了8次核酸检测,每次都是医护人员上门(检测),我们虽然困在寝室里,但吃喝、生活用品都有人采购,他们才是最辛苦的人……”
一学校宿舍楼
橙子(化名),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东校区学生。
我们是四人一个寝室,有独立卫浴间,除了不能外出,状态还好,该上网课上网课……
从11月4日开始做全员核酸检测,开始到饭点时,每个寝室可以派一名同学外出买饭,现在改发盒饭了,量很大,反正女孩根本吃不完……还有面包牛奶火腿肠啥的,挺好的……
受访者提供
图源:橙柿
爸爸妈妈,让你们担心了,
除了有些担心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
我们,一切还好,
02
发现疫情,就地摁死。
2万师生的庄河大学城,封校了。
11月5日,位于这座大学城的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辽宁师范大学海华学院相继宣布:
已实行最为严格的封闭管理,校内开展全员核酸检测,停止全部线下教学和活动。伴随而来的,是校内全员核酸检测。
同学们依次出示行程码,
足不出户、核酸检测。
不止庄河大学城,
11月4日至11日,大连本轮疫情累计新增确诊135例,80例无症状感染,
8天,累计感染215人。
11月11日晚,大连召开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
本轮疫情病毒承载量高,传播速度快,传染性强,代际传播为两天左右。
庄河,出现了VOC/德尔塔变异株(B.1.617.2进化分支)。
官宣提到的三个词令人心惊:
单位聚集性、家庭聚集性、学校聚集性。
截至11月11日,庄河市已完成五轮核酸检测,大连(除庄河外)已完成一轮核酸检测,11日下午已启动第二轮核酸检测。
11月的大连,已经下起了雪,
大家排着长队在寒冷中等待检测。
终年不冻的大连港,中国四大天然良港之一,坐拥辽东半岛2000公里海岸线,是中国北方最珍贵的一颗明珠。
然而,疫情来了。
承担着进出口重任的大连,成了新冠密集攻击的关卡。
11月4日,大连确诊的首例病例,就是一位冷链运输工作者,放眼大连的5次疫情,基本都因冷链物品“带毒”而起。
为保百姓餐桌,港口不能关、冷链不能停,
何况还有十几万大连百姓,靠着冷链讨生活……
而一场又一场疫情的流调,
也暴露出人间心酸的画面。
03
他是一个家电公司的售后电器修理工,
因家住大连甘井子区,我叫他老甘。
11月7日,31岁的老甘确诊了。
在流调中,他每天做的只有一件事:
奔波在城市的大街小巷,维修家电。
超市、幼儿园、饭店、居民楼……
被确诊前的5天,他提着沉重的工具箱,跑了超过50公里。
每天繁重工作结束后,他的晚餐都是一碗拉面。
如果顺利,就在回家路上的面馆,
实在饿坏了,就在维修地的附近,
从不多点,只一碗拉面,
10元钱,带汤带水,饱腹就是幸福。
老甘其实不喜欢吃面,只是舍不得钱。
辛苦赚来的钱,每一分都细细攒起来,
他住在南关岭姚家路,那是很多打工人进入这座城市时,落脚的第一站。
老甘说,
三十而立,而立已过,
什么时候,能在城市拥有自己的房子呢?
疫情流调下的老甘,
也是每一个普通的我们。
04
不仅是老甘,在每座城市的流调中,
都出现了令人心酸的身影。
去年12月,北京顺义32岁的小美确诊了。
在她的流调轨迹上,有几个词特别刺眼:
生病复诊、白天上班、凌晨兼职。
12月11日,她刚刚出院,还没等恢复,就又开始上班了。
接下来,就是马不停蹄、披星戴月。
18日深夜22点,大家都开始入睡、刷手机时,小美却赶着去顺丰大件中转兼职。
凌晨兼职,是她的生活常态。
都市霓虹下,有人享荣华,有人在拼命。
老贾,一位40岁的网约车司机。
这是他的流调轨迹,每天工作17小时。
每天早上6点上车,晚上23点才收车。
和前面的老甘不同,他连坐下来吃一碗面的功夫都没有,通常只是路边买个盒饭,车上草草解决。
肩上千斤担,孩子要上学、父母要看病,
他憨憨地说,
没有关系背景,我也只有这一把力气,趁着还能干,多攒几个……
疫情中的一场场流调,
炸出多少普通打工人,最真实的生活。
在黑夜里沉默着,背负着各自的痛苦与希望,
日复一日,咬紧牙关。
深夜十点半,一个地下停车场里,一位中年男子倚着墙,无声哭泣。
哭过之后,擦干脸上的泪水。
又陪着笑脸继续打电话:
“喂,王总,不好意思,我马上回公司......”他默默提着文件袋奔赴的背影,令人心疼,
那不是普通的袋子,
左手是家庭,右手是前程。
武汉一处地铁站,一女子呆呆地靠坐在墙边。工作人员上前询问,安慰地摸摸她的头。
她情绪瞬间奔溃,抱着工作人员,放声大哭。
边哭边说着:
“我太累了,我已经连续工作了一个多月。”
“但不能回家哭,女儿才三岁,会吓到她……”
也许没在深夜痛哭过,不足以谈人生。
环顾四周,每个人的世界里都飘着雪,
没有谁可以讨价还价。
05
生活艰辛,为什么不放弃呢?
因为,放弃的理由只有一个:太累了。
但坚持的理由,却有无数个。
邢万强,42岁,家住河南,打工新疆。
那年的春节快到了,却买不到回家的车票,
近50个小时车程,他选择了一路站回去。
42岁的他,苍老得很憔悴,
带的泡面吃完了,舍不得买饭,一直饿着肚子。
车站的工作人员不忍心,给他三份饭菜。
他边吃边说,
“不怕你们笑话,我已经两个月没有吃过这样的鸡腿了。”工作人员好奇他随身带着两个大编织袋,
打开一看,里面全是给孩子带的零食,有自己家孩子的,还有邻居家小孩的……
旁人问:“孩子跟你感情深吗?”
他回答:“经常不跟他们联系,孩子都已经快不认识我了。”
说这话时,眼中分明有泪光闪烁,但想着孩子们穿上新衣蹦蹦跳跳,吃着零食开开心心,他又笑了。
那一刻,这个被生活千锤百炼的汉子说,
值得啊,好值得。
生活实苦,要含着泪,
忍下所有劳苦、压力,思念与离别。
但只要不放弃,
生活也永远充满期待,
因为那里,有爱,有责任,有未来。
即将到来的年关,又有多少个邢万强即将踏上旅程?
在后台,时常有人感慨,世人慌慌张张,不过是图碎银几两,偏这碎银几两,压断了多少脊梁?
但你知道吗?
那句话,其实还有下半句:
偏这碎银几两,能解世间万种慌张,可让父母安康,可护幼子成长,可足你我柴米油盐五谷粮。
转眼冬临,艰难的2021即将结束,
希望生活对每个人,可以再温柔一点。
也希望我们每个人,
历尽千帆,心中希望不灭,
穿越苦海,归来仍是少年。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