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李云迪的商业版图
改革开放40多年,众多行业在这场大潮中迅猛发展,这其中,中国家电无疑是引人注目的佼佼者。四十多年当中,家电产业的整体体量大幅增长,在全球产业链格局中的地位后来居上,一批优秀的家电品牌也从中脱颖而出。
在灿若星河的家电品牌矩阵里,人们往往喜欢根据各企业的诞生地、经营风格等将它们分为不同的派系,如珠三角派系、浙系、皖系、青岛派系等。它们当中,有“开宗立派”的海尔,有锋芒毕露的格力,有全面开花的美的,也有互联网新锐小米。而每当谈起海信,这个发端于山东青岛,业务覆盖黑电、白电和厨电的产业龙头,我们应该给它找一个什么样的形容词呢?
走过52年光阴的海信,算得上是众多家电后辈当中的“老大哥”了。身份和标签似乎从来不是困扰海信的问题,10月20日,在2021年海信开放日论坛上,海信集团总裁贾少谦用坦诚且坦然的语气,谈论了这一话题,“实事求是地说,在这个充满喧嚣和激荡的世界里,这些年海信的存在感并不是很强,离各种‘风口’有点远。甚至很多人对海信的直接印象是一家‘慢公司’、‘笨公司’,像不善言辞的工程师,像默默无闻的理工男。”不过,对于外界的这种印象,贾少谦并不太在意。事实上,他和所有海信人心心念念的只有一件事,“我有一个梦想,实现基业长青,打造百年海信。”
树立一个梦想很容易,实现梦想的过程属实艰难。仔细端详海信这些年的表现,上海家电网试图从蛛丝马迹中,描摹出海信追梦路途中进取的轨迹和姿态。无论如何,不管你相不相信,它已经在路上了,而我们要做的,则是把这个多面的、立体的海信真实地呈现给大家。
“中庸”的海信
最近十来年,家电市场的拼杀一如既往地激烈,传统大品牌加速攻城略地,家电新势力雨后春笋般崛起,价格战、口水战、概念战……一波接着一波。而这些似乎都与海信无关,除了日常的品牌宣传和市场推广活动之外,媒体上较少见到海信的身影。
就连不少国内企业身上体现出来的对规模的执念,在海信这里也似乎并不明显。数据显示,
海信集团2019年和2020年的总营收分别为1268.6亿元和1409亿元。这一营收规模在家电甚至大部分制造企业当中,都属于相当突出的。然而,遗憾的是,在它前面,海尔集团、美的集团、格力电器以及TCL集团的营收规模都超过了海信。
除了规模,海信的增速也处于不上不下的位置。海信集团2020年的营收增速和利润增速分别是11.1%和23.7%。这一业绩表现,放在经济下行、家电市场萎缩、海内外疫情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冲击下,夸一句“优秀”绝不为过。不过,放在同行当中,好像就没那么耀眼了。上海家电网通过查阅A股、港股家电板块多家上市公司的财报数据发现,作为海尔集团主要业务版块之一的海尔智家2020年营收同比增长4.46%,净利润同比增长8.17%;美的集团营收同比增长2.3%,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2.4%;而合并统计的TCL(集团)营收则同比增长20%,净利润同比增长了32%。
既不“出头”,也不殿后,规模不高不低,增长不快不慢,不追求高歌猛进式的发展速度,但也在企业的精力和能力范围内卯足了劲地向前奔跑……这样的情形,很合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
在上海家电网看来,这一现象虽非海信有意促成,却与海信的企业追求、价值观、经营原则有莫大的关系。
正如贾少谦在2021年海信开放日的演讲中所说的,“跑马拉松和跑百米,目标不同,奔跑的姿势自然不同,奔跑的节奏、体力的分配也必然不同。海信下定决心要做百年,则一切经营行为都需要以此来考量。”
海信集团总裁贾少谦
海信如何来考量呢?为了顺利跑完百年企业这个“马拉松”,海信设立了两条“红线”,一是在产业拓展上,海信坚持资源共享和技术相关这两大原则,基于家电门类的拓展,海信先后收购北京雪花冰箱、广东科龙、欧洲gorenje,成为世界上极少同时拥有黑电、白电和厨电三大业务板块、完整覆盖了广义家用电器领域的企业,从而使海信拥有了在未来为用户提供智慧家庭完整解决方案的资源和能力。
另一条“红线”是在财务管理上,海信选择了“保守”的财务原则,在短期内坚持以企业利润最大化导向的财务指标来衡量企业,坚持用企业的盈利能力、资金利用效率和财务能力来评价公司的当期经营效果;长期经营上,从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等平衡计分卡的角度进行补充,从而兼顾企业的经营稳健和长远发展。
为了践行稳健的财务管理策略,海信还实施了很多直接有效的管理措施,如资金集中管理、财务垂直管理,子公司财务负责人由集团(通过子公司董事会)委派、公司总经理有部分考核权但无权决定财务负责人任免等。此外,海信还发明了一个独有的指标——还贷后现金资产,即用手中可迅速变现的全部货币性资金偿还外部负债后剩余的资金余额,来直接反映出企业的偿债能力、资金风险和经营安全,尤其是可以抵御银行、供应商集中挤兑的风险。
“在涉及到企业安全问题上,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动摇‘安全第一’这个原则。”贾少谦强调。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当下,全球供应链体系都承受考验,多家巨无霸企业出现债务违约、破产重整等危机时,海信的这种做法,也许根本不能说是“笨功夫”,而是必要的未雨绸缪之举。
“硬核”的海信
保守的目的不是固步自封,稳健的另一面也绝不是不发展。事实上,近年来,海信正在以自己的节奏稳步前进。
2021年海信开放日上,贾少谦公布了今年前三季度的业绩。2021年前三季度,海信集团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53亿元,这个数据已经接近2019年的全年营收,前三季度海外收入更是已经达到526亿元,接近去年的全年海外收入,同比增长38%,占比已达42%。贾少谦还表示,海信海外收入最快3年就将反超国内。
业绩的增长和全球化的顺利推进,都少不了海信在背后兢兢业业的努力。坚守产品质量,不断向技术和品质的高峰攀登,是海信这些年来长足发展的“底色”。由此,海信也收获了极为闪亮的“成绩单”。
2001年和2010年,海信两度荣获“全国质量奖”,成为十年来唯一两次获得该项国家质量最高荣誉的企业。2020年12月,海信激光电视荣获“2020年度中国质量技术奖”一等奖,成为该年度家电行业唯一获得该奖项一等奖的企业。
技术,为企业建造了最坚实的护城河,在技术研发方面,海信特别重视技术预研,强调产品开发必须遵循“预研一代、储备一代、应市一代”的研发路径,主动投入资源对前瞻性技术、关键技术和技术难点进行立项研究。
过去数十年来,海信先后推出了中国音视频领域第一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视频处理芯片——“信芯”,建成中国第一条液晶模组生产线,自主开发ULED动态背光分区控制技术,推出全球首台100英寸超短焦激光电视等,这一系列创新成果的推出,是“硬核”海信的真实写照。
而当国内市场日渐饱和、全球化大潮日益推进时,海信的全球化战略也正在加速。据了解,从2016开始,海信在全球化方面的投入已经超过100多亿,目前在全球已经拥有近50家研发机构、工业园区和生产基地。
在国际化征程中,海信坚持构建全球品牌的制高点,坚持自有品牌全球销售布局。为此,海信近年来持续发力体育营销,赞助世界级赛事,海外品牌形象不断迈向高端。2016年,海信成为2016欧洲杯顶级赞助商,这是欧洲杯56年历史上第一个中国顶级赞助商,2018年,海信成为俄罗斯世界杯官方赞助商,随后,海信再次联手欧足联成为2020欧洲杯全球合作伙伴。2021年10月20日,国际足联主席因凡蒂诺进一步官宣,海信正式成为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官方赞助商,由此海信也成为中国唯一一家连续赞助4届世界级赛事的企业。海信卓越的产品和先进的科技有望通过2022卡塔尔世界杯等国际赛事,走进越来越多的海外家庭,海信也有望成为海外消费者心目中最有影响的中国品牌。
而在既定的行动目标里,海信早已为自己找好了位置:“已经进入世界级跨国公司行列的海信,将用10年的时间,继续在家庭、社区和城市三大维度纵深布局,持续迈向产业高端,在世界级企业中,竞得更靠前的位次。”
始终清醒、有责任感的海信
拥有百年发展目标的企业并不少,但难得的是海信始终保持清醒,前瞻性地采取切实有效的行动,并对内对外都体现出强烈的责任感。
怎样才算是有责任感的企业?在不确定性的时代,主动出击,迎接挑战,为企业、为员工、为合作伙伴找到确定性并矢志不渝的坚守,这是一家有责任感的企业应该做到的。当然,这一步并不容易。
“在不确定中,坚持确定性”,海信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一是坚持长期主义,坚定“百年海信”的目标;二是以消费者为中心,坚持对产品和技术的追求;三是坚持风清气正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四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全球化战略。
四项经营原则,就像四根固定海信这艘巨轮的“锚”,稳稳地守护着它的航道。而如果没有这几根“锚”,当不确定的“滔天巨浪”席卷而来,企业的经营也将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企业与人一样,没有不死的企业,有的只是活得更健康更长久。企业从来都不是时间的朋友,而时间恰恰是企业最大的敌人。一家企业从创建那一刻起,就无时无刻不在和时间进行战斗。”这一份清醒,这一份警惕,也许正在时时刻刻警醒着每一位海信人。
回过头来,如何来衡量一家公司好与坏,优秀或普通,聪明或笨?
答案可能有很多,比如要做大,最好是行业龙头;比如要做强,掌握核心技术。而海信却相信,那个答案里,一定少不了一个词,那就是“长久”。哪怕笨一点,慢一点,只要顺顺利利地到达终点,就不失为一家优秀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