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海底捞都没这么难
疫情过后,你最想干什么?
相信有不少人就想大吃一顿火锅。
只是这几天,这顿火锅可能比以往来得要更忐忑一些。
因为,海底捞涨价了!又道歉了!
就在前几日,有网友在海底捞,晒出“悄悄涨价”前后单价对比,一时引起集体讨伐:
血旺半份从16涨到23元,8小片;
半份土豆片13元,合一片土豆1.5元;
一份酥肉从26元涨到44元;
米饭,更是7块钱一碗;
自助调料10块钱一位;
一 次平平无奇的聚餐,人均就要220多……
良叔掐指一算,这涨幅直逼30%。
更想不到的是,当时海底捞一边涨价,一边还悄悄减量:
“半份鹌鹑蛋21元,12个,分量少了很多,下面都是白菜,真的消费不起了。”
对于这场特殊时期的涨价,海底捞给出的道歉信倒也冠冕堂皇。
良叔大致捋了一下,读到了两层意思:
1. 涨价的锅,管理层背;
2. 关于菜品分量变少的情况,只字未提。
倘若海底捞接下来奉行的是“减量不减价”原则,本质上不还是“变相提价”么?
要这么算的话,这已经是最近半年里海底捞第2次提价了。
上一次提价,就在2019年的冬天——
因为肉价上涨,海底捞调整了部分门店的价格,上涨幅度3%到5%。
如果说,高速发展的海底捞,就像一艘疯狂加速度的巨轮,这回遇到了疫情,确实需要一点缓冲和补给。
那涨价,无疑是其中最简单粗暴的补给方式。
涨价没什么不对,毕竟市场中的供求关系才是本质,但是从经营的角度,也能洞察到海底捞确实陷入了某种困局。
我并不看好海底捞的未来,除了此次价格引发的负面反响, 海底捞还有四大根源问题,早就埋下了暗雷。
作为一家餐饮服务业的龙头大哥,海底捞才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男同学。
1
过度服务,未必是最好的服务
要说海底捞最硬核的竞争力,恐怕就是它那善解人意的极致服务了。
以至于有不少网友称:
“世界上只有两种服务,一种是海底捞服务,一种是其他服务。”
但如果你和海底捞一样,信仰“服务至上”的力量,那么总有一天,你会被鲜嫩鸭肠狠狠地抽打一顿。
号称“只要出现在店门口10米之内,你就是上帝”的海底捞, 简直把极致服务做成了“变态”。
良叔有次去海底捞吃饭,服务员很热情,把我的手机装进透明塑料套。
我告诉他,不用装,我很多电话要接。
他说,好咧,哥。
可趁我不注意,他又给套上了,说是公司规定。
就这样,我和对方斗智斗勇了好几次。
不得不说,无法拒绝的盛情,真的也是一种负担。
值得一提的是,据说想在海底捞自己加水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
于是乎,良叔在个别服务特别“赞”的海底捞,经历过喝一口水就有服务员给我加满,再喝一口,又被加满……
在搜集本文素材时,良叔发现有如此“遭遇”的消费者,还真不只我一个。
光是为了不让消费者自己倒水,海底捞就煞费苦心。
甚至4个服务人员同时“盯”上了一个客人……
在海底捞,只有“我觉得你需要服务“,从来不管你觉不觉得。
就连一个人吃火锅的小愿望,在海底捞都成了奢侈。
为了不让你“孤独”,海底捞真可谓是呕心沥血啊:
要么是热情到耽误你自拍的服务员;
要么就派出一只可可爱爱的卡通公仔;
总而言之,海底捞就是不能让你波澜不惊地吃顿火锅。
有个成语,叫“过犹不及”。
对于服务也是如此,正如去逛服装店,我就特别讨厌一直被服务员“贴着”,遇到这种情况,我就会赶紧离开那家店。
人都需要距离感,“零距离”的服务,你觉得是一种体贴,客户可能觉得是一种冒犯。
理查德·蔡斯在其新出版的《运营管理》里,曾提到过一个 “两秒钟“法则。
简单讲,你要离顾客不远不近,对方一招手,你2秒之内就能达到就行。
随着国人自我意识的增强,”过度服务“,很可能会成为海底捞的败笔。
最大的问题是,”海底捞“可能并不能意识到这是个问题。
毕竟,它是靠“热情服务”起家,也会不断强化这种效应,直到反噬的一天。
就像我之前说过的:
“今天你所仰仗的东西,日后也会成为你的牵绊。”
2
口味,才是餐饮的核心竞争力
如果抛开“优质服务”,你们觉得海底捞好吃吗?
说句大实话,良叔真没觉得海底捞的味道有多出彩,比它便宜又比它好吃的火锅,不算太难找。
要知道在餐饮行业,快餐和正餐的核心竞争力是不一样的,前者是标准化管理、时效,后者则是口味、环境。
所以说,像是肯德基、这类快餐,只需有标准化管理,就能做的很好。
但要论正餐,尤其是中餐,最核心的竞争力,就在于口味。
海底捞作为世界级的中餐品牌,最硬核的实力,竟然不是好吃?
这话怎么听,都不是一句好话。
就好比知名演员,背不好台词;记者,不敢说真话;卖菜大妈,提供不了新鲜菜……
作为餐饮行业,却不以好吃为第一准线,海底捞究竟是怎么想的?
▲毕竟隔壁家火锅,是长这样的
故事啊,还得从海底捞成立之初说起。
1994年,海底捞在四川简阳成立。
张勇夫妇联手施永宏夫妇四人,就是最开始的海底捞创业团队。
当时的张勇,左手举着菜谱,右手炒着菜。
终于在某一天,他顿悟了——随便一个大妈炒出来的火锅底料都比他的好吃。
从此,他就放弃了对口味的追求:
“想要生存下去,只能态度好点,客人要点什么速度快点,有什么不满意多陪陪笑脸。”
张勇的火锅店,就开始转向专业的“服务行业”——
服务态度好、上菜速度快。
有时候有客人教他怎么做得更好吃,他就在旁边毕恭毕敬地听着……
看嘛,人家一开始就不是奔着“好吃”来的。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国内餐饮业的字典里,根本就还没出现“服务”二字。
当同行们还在挤破脑袋在口味上下功夫的时候,海底捞已经开始给顾客免费擦皮鞋,涂指甲油了。
就这样不出几年,张勇彻底火了。
话说回来,海底捞味道一般这件事儿,到了今天真的还重要吗?
良叔给你说两个例子吧。
一是广州的一家老牌糖水店,良叔去年去吃了一次,居然还只接受实体排队,没有任何外卖服务,服务人员也是了了。
但生意非常火爆,几乎每桌都是拼桌。
二是理想主义沉沦者罗永浩,收场直播卖货卖出了去年6月份的小龙虾……
虽还没过明面上的保鲜期,但如此不新鲜的日期、以及真空包装漏气等问题,罗永浩的网红之路,还“香”吗?
就这一点,良叔还是要给罗永浩打次负分......
就像网友所说,放弃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就是在透支明天。
你靠一些伎俩和手段,也许可以风光一时,但当时间线一拉长,你欠下的账,迟早是要还的。
3
扩张速度过快
中式餐馆难以逾越的瓶颈
说完口味,再说说海底捞的打法。
海底捞的运营打法比其口味还要一言难尽。
他们的打法简单来说就是,疯狂开店,迅速扩张。
开店扩张,本身不是问题。放眼各大连锁店,分店一家接一家的比比皆是。
但扩张也分正经扩张和抓瞎扩张。
区别在于新店的整体运营水平,能否跟上扩张的速度?
正经扩张就是像肯德基麦当劳这种,在扩张的同时,保证口味和服务质量,把雪球滚大。
扩张的是规模,换回的是净利润增长,这种扩张, 可持续发展。
而抓瞎扩张,就是分店是开了,但店长人员跟不上, 分分钟赔了夫人又折兵。
那么,海底捞属于哪一种呢?
海底捞其实是二者的结合版。
客观来说,海底捞的扩张,还没到彻底翻车的地步,所以不能说是抓瞎扩张;
但从其年报上看,虽然,海底捞2019年的净利润增长了6个多亿,可是你知道他们的管理费用增长了多少吗?
增长了40个亿,增幅达到55%!
在过去的一年里,海底捞在全球新开了308家店。
365天,308家。
除去节假日,差不多就是1天开1家店。
这速度,可谓是一骑绝尘,管理费用当然也是水涨船高。
做企业经营的大概都能明白,这种管理费用的激增,意味着什么......
但与此同时,海底捞的两个微观关键指标,呈现下滑态势。
一是,海底捞标志性的“5分好评”,首现破局。
据《新零售商业评论》报道,南京部分新门店在大众点评的总体服务分接连出现3.86分、3.99分、3.69分……
另外,有一位海底捞老顾客如此评价:
无论是服务还是菜品,都是前所未闻的,服务员在工作时“一问三不知”;
还有顾客反应菜量太少,“和之前吃的海底捞不大一样”。
二是,海底捞引以为傲的翻台率,出现下降。
翻台率,就是餐桌的重复使用率。
一般这个数据能到3次左右,就很不错了,但海底捞的翻台率超高,一度高达5.4次。
但从最新公布的2019年财报来看,海底捞在一线和二线城市的翻台率下滑到了4.7次/天,4.9次/天。
单看数据或许感觉不明显,但对于一家门店至少有100张以上桌子的海底捞来说,盈利能力已经大不如前。
关于这种盲目扩张的打法,中餐馆已经有了「翻车之鉴」——“开店狂魔”小肥羊。
把时间拨回到2004年,当时的小肥羊全国开了700多家,平均每3天开一家新店,数量甚至超过了麦当劳。
遗憾的是,仅仅一年多,小肥羊就陷入了关店潮,如今只剩200家门店,门前不复往日热闹。
一位中餐行业专家一语中的:
“西餐的精髓是标准化管理,中餐则有太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饮食文化,比如纸巾是否收费,南北方消费者口味差异等等,是很难用标准化去经营的。”
这是中餐行业的一个普遍困局。
它不像西餐可以精准量化,也就注定了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后,就会进入瓶颈期,再往后就会很难。
不知道海底捞能不能突破,但迄今为止,还没有哪家中餐厅可以打破这道魔咒。
4
过硬的软实力
往往意味着过软的硬实力
从此次道歉,就能看出海底捞的营销功力不一般。
何以见得?
要我说,这份道歉,更像是一份策略性很强的热点宣传。
这份道歉信,你品,你细品。
1、涨价的错是管理层的错,我们即刻恢复原价;
2、各地门店实行差异化定价,言外之意,“差异化”价位依然会存在;
3、自提海底捞,最低可享69折优惠。
这一连串的操作,要态度有态度,要促销有促销。
巧妙地从“危”到“机”,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公关处理。
厨艺放下不谈,海底捞的营销手法和公关手段却真的是牛逼。
从《海底捞你学不会》,到各种微博段子,再到各种故事传播,这些宣传手法,总能把海底捞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就连一些负面新闻,都会被海底捞变成成功的营销。
还记得2017年,海底捞“老鼠们”事件吗?
这次的涨价风波与“老鼠们”颇有相似之处,都是足以动摇品牌根基的公关危机。
事件爆发后不到4小时,海底捞官方微博就“老鼠事件”发表致歉信,承认问题属实,致歉并决定整改。
舆论尚未来得及发酵,海底捞就率先止住了阀口,堪称史上最快公关。
4小时有多快?
相信接触过公关危机的人,一定能明白这速度有多恐怖。
2天后,海底捞再次声明——将全国门店的后厨操作可视化,积极接受社会监督。
这场史无前例的公关危机,瞬间就哑了火。
与此次涨价致歉,或多或少有点似曾相识之妙。
但说句实在话,良叔接受过那么多企业咨询,发现一个很普遍的规律:
如果一家企业软实力太硬了,往往就意味着他们的硬实力很软。
好比一家公司的营销能力很强的话,他们的产品研发能力一般也就不会怎么优秀。
正如海底捞如此强大的营销和公关能力,着实让人担心这光环下的阴影。
而且,但凡有海底捞负面评价的文章,一般都活不了太久,相信这篇也应该是同样的命运。
然而,就像《黑天鹅》一书所说的:
真正值得害怕的,恰恰是那些看不见的东西......
5
写在最后
良叔做企业咨询,很多投资界的朋友会问我,如何判断一家公司?
其实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企业当成一个人来看。
就像今天所讲的4点,放在一个人身上,也能成立。
第一,一切没有界限感的关系都会走向伤害;
第二,拥有硬核实力,才能让你走的更远;
第三,认清自己的边界,在能力圈内做事;
第四,永远提防那些口吐莲花的人。
好了,就写到这里吧,我要去吃饭了,太太自制火锅,味道鲜美,价格还便宜,谁愿涨价谁涨价,良叔不介意......
本文作者:良叔,畅销书《超级个体:打造你的多维竞争力》作者,公众号良大师主笔,原平安集团渠道总监,知名培训顾问,简书签约作者。欢迎关注公众号良大师(ID:liang_da_shi)。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