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中国医生台词
还是在去年的时候,就有人说,要是把这场疫情里的人和事拍成电影,那肯定非常的深刻和震撼。
那时的人们,心情复杂,每个人都有一肚子的话想表达。
一年多后的这个暑假,《中国医生》上映了。
可面对这部电影,人们的心情却变得简单了,除了感动哭就是无话可说。
人们的记忆仿佛被另外一些东西所包裹,这些东西高高在上,无比正确,以至于个人的记忆本身反而成了鬼鬼祟祟。
我们很多人看电影有个毛病,就是只要一部电影自己看哭了,就旗帜鲜明的反对任何说电影不好的人。
实际上,这是自卑的表现。
在我看来,看《中国医生》看到数次落泪,并不能说明这部电影有多好。
你找个搞传销的人来给人们讲述疫情期间的故事,也能把很多人说哭。
大家可以回忆下,在疫情期间,你哭过吗,是常常被感动哭吗?
如果大家都是这样,那说明电影确实拍的可以。
如果不是,那电影就是在消解某些严肃又复杂的东西,是在消费我们共同的经历和情感。
顾名思义,《中国医生》是围绕着疫情期间的医护人员展开的。
可看完你会发现,它完全理想化了我们所知道的事实。
在电影里,当医护人员缺少防护服、口罩时,马上就会有如潮水般的人群送货上门。
在电影里,医护人员都该是无私且无畏的,就算是自己老婆感染了,也要把她先放在一边。
在电影里,所有的领导和统筹都是英明而及时的,所有的矛盾和争端都可以靠几句冠冕堂皇的口号来平息。
这部电影,俨然就是站在一种全知全能的高度去拍的。
就跟抗日片里的角色知道自己要打8年一样,《中国医生》里的所有角色也都是结果导向的。
因此我们看不到该有的混乱,感受不到人性的挣扎,角色就好比是一个个会发声的道具。
他们的一言一行,代表的不是自己,而是某种“正确”。
可是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最激动人心的地方应该是各种价值观的冲突。
那这种“无比正确”的电影,它其实更像是一场专题晚会。
只有在晚会中,才需要把所有的人和事都安排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才需要凑一堆的明星,骗观众入场,接受口号的洗礼。
事实上,单从电影的结构上来看,《中国医生》也是稀碎的。
如果不是靠着人们自带的共情,电影大部分时候是毫无内在张力的。
首当其冲的就是那不停出现的说明文字和画外音。
这些东西放在电影里简直就是灾难。
它让这部电影本身显得就像是一团被人玩弄于手心的泥巴,软塌塌,毫无生命力。
其次,明明是一个讲述“中国医生”的故事,可是电影什么都想要,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哪哪都蜻蜓点水。
诸如“医生与医生之间”、“医生与患者之间”、“医生与官员之间”都没有得到有力量的展现。
电影的处理,可谓是简单粗暴。
比如,疫情刚发生时,医院里人心惶惶,医生之间发生了争执,按常理,这个时候是很好去呈现他们内心的不安的。
可电影立马让张涵予饰演的院长慷慨激昂了一番,紧接着,医院的气氛就骤变,大家变的万众一心,一个个站了起来,主动请缨......
比如,在处理医生与患者之间,就更加天真了。
电影里,疫情发生后,老百姓冲进了医院,场面一度失控,这个时候,袁泉饰演的医生振臂一呼,又是慷慨激昂一番,一切又变得井然有序了。
当然,“慷慨激昂”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有问题的是,在各种现实面前,解决各种问题的方式如果都是靠“慷慨激昂”的话,那就太过于肤浅幼稚了。
不说这么复杂的医患关系,就说疫情期间的家庭关系,导演见过哪家人是靠某个人“慷慨激昂”一番化解矛盾的。
现实是剪不断理还乱的。
导演既然要拍这个题材,就要去呈现他们真实的困境,而不是演着演着就出来教育人。
至于“官员”这一形象,电影里虽然有,但就跟没有一样。
不管他们中有些人去年出现过多少争议,可一旦他们出现在电影里,就是明灯,就是希望,就是救世主。
哎,不提他们也罢,免得他们自己玻璃心,碎了一地渣,还来找我茬。
不过,整部《中国医生》在结构上最失控的地方是对于欧豪和周也这一对的处理上。
我不明白导演为什么要给这对夫妻加那么多戏,恍惚间,我还以为自己看的是“疫情时期的爱情”。
但导演不管不顾,在他们身上,各种特写、渲染,甚至拍出欧豪幻想中的场景,这完全是一种画蛇添足,自作多情。
在我的个人记忆里,我可以给去年疫情期间内的中国医生打满分,他们中的有些人真正地把我感动到辗转难眠。
但在我这里,刘伟强导演的《中国医生》是配不上中国医生的。
中国医生和武汉人民值得更好的作品。
当然,《中国医生》也不是拍的一无是处。
仅仅把它当做一部商业片去看的话, 你会发现,在硬件上,电影的各方面还是可圈可点的。
电影里医生救人的场面拍的还是井井有条,扣人心弦的。
而且在演员上也是这样,一旦表现在专业行为上,无论是张涵予、袁泉、朱亚文还是李晨等等,其实都是入戏的。
可是一旦落到语言和内心戏,就很空洞甚至假。
相对而言,朱亚文那个角色是几个医生中最令人信服的,他说的人话比较多。
在这部电影里,造作的煽情俯拾皆是。
有的煽情过了头,让人尴尬的要死。
比如电影里的名场面,一个医生压力过大,边流鼻涕边吃泡面,观众眼睁睁地看着好好的一个姑娘把鼻涕和面一同吸进嘴里......
有的煽情无中生有,一秒钟让观众出戏。
比如电影里,对那个接收快递包裹的大叔的刻画。
明明自己感染了,于是给文医生发了N条微信,对方都没有回,可最后他发给文医生的话,居然是别忘了来拿她的包裹......
很多时候,我们在《中国医生》里看到的,都是一个个经过包装的人,仿佛刚过去不久的回忆就变成了一个戏子。
反而在电影,对我触动比较深的,是易烊千玺和张子枫这两个少年。
虽然他们的台词不多,但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真挚,做的说的都是来自内心深处的声音。
可我们都明白,对于这样一部从头到尾只有“一种声音”存在的电影,苛求再多也是虚妄。
就像电影里,推动叙事的是画外音,指导行事的是反复出现的电视新闻。
因此,这注定只是在特定时期才存在的电影,好的电影绝不是一场只演一回的晚会。
好的电影不会让一些事消失,它会让人们看见逻辑和情理,如果不讲逻辑,不关注到人的局限性,就不会关注到人的生存状态。
既然不关注人的生存状态,那这电影又有什么意义呢,无非是自以为是的宣泄罢了。
标签组:[影视] [电影] [中国医生] [中国电影] [疫情] [剧情片]
上一篇:《中国医生》张子枫只客串一场戏,一句台词戳中软肋!观众破防了
下一篇:中国医生行,《中国医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