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中国医生
“医院各个科室之间也有鄙视链”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了,大家都知道眼科最受热捧,外科也是不错,儿科和急诊科活多心累一般处于鄙视链的底端……但即使如此,还有一个科室,工作起来不比儿科省心,工作强度也不比急诊科小,可它地位悲催到经常直接被人忽略——没错,说得正是麻醉科。
麻醉医生的困境从上学时候就可见一斑,没人想读,授课的学校少,不被看好是常事,更别说还有传言麻醉本科专业要直接被取消。
等到了医院工作,这种憋屈就更加明显,且不说外科医生和护士们常常在手术间排班,麻醉方式,是否暂缓手术等方面与麻醉科医生作“对头”;就连职业发展空间也和其它的临床专业有着天差地别。
要不为什么电影《中国医生》上映后,大量的好评里,最多的都是说它太过真实呢?单单从“麻醉科困境”这个细微的角度,就看得出,《中国医生》是真的用心了。
电影里麻醉科主任辛未的处境,很大程度上就是医院里的常态。她不仅要从专业出发,和各个科室的外科医生进行事无巨细的手术协调;还得在每一台手术的前前后后担当起决定手术是否能够成功的重任。可以说,哪个科室需要做手术,哪个科室就有她的身影。
但即使对医院的医疗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辛未永远都要被迫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配角”。就连与其它省份派来的医疗队的会面上,代表麻醉科和大家打一个招呼,辛未都会被完全忽视。
可麻醉科医生真的就低人一等吗?
《中国医生》用在危机面前对医生群体的全景式侧写给出了一个响亮的答案:完全不是!
它先从危机面前每一位医生都是患者活下去的希望,给麻醉科医生正了名——麻醉科医生和所有的临床医生一样,大家都是本着救死扶伤的心,倾尽全力为患者的生命保驾护航。
所以有了这样的一幕:影片开头,疫情爆发初期,武汉金银潭医院面临着强大的医疗压力,一边是从未见过的凶残病毒,一边是源源不断来就诊的人群,面对如此险峻的情况,原本还在会前喋喋不休争论的各科室主任瞬间达成了共识,呼吸科、胸外科、麻醉科,无论什么科,在疫情面前都要责无旁贷地冲上最前线。
不仅如此,《中国医生》在对麻醉科困境的关注上走得更远,从“术业有专攻”和“没有一个科室可以被轻易取代”的角度,再次从几次危机的抢救过程中向观众传达了麻醉科的重要性。
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医院所有的医生都束手无策,新冠病毒也没有特效药物,因此医生们能做的只有对患者24小时不停的监护,在一旦发现有任何症状出现时,第一时间开启对症治疗。患者病情突然恶化是常态,ICU一度成为了医院里最繁忙的地方。
因此麻醉科医生在这个节骨眼上,几乎是医院这台大机器里能保障它正常运转的决定性齿轮,患者呼吸受限时他们要上,帮助患者插管;患者必须手术时,他们要上,全程保障患者的麻醉状态;患者的救治方案出现分歧时,他们也要上,用专业的知识素养让患者的治疗风险降到最低……
影片里一场给上着ECMO的孕妇做剖宫产的桥段,就一度让人能深切体会到麻醉的难度是临床无法比拟的。
懂得临床不代表懂得麻醉,而懂得麻醉也不代表能管理好麻醉能处理手术时所有的突发状况。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什么都能停,就是生孩子不能停”的现实问题下,它考验了人类所有的智慧与经验,倘若这时候能有一位自信而负责的麻醉科医生保驾护航,那也能给予所有人抗疫的信心。
在过去,我们还习惯称呼麻醉科医生为麻醉师,态度里满是一种对它的无视与鄙夷。但其实,早在1989年,卫生部就用文件明确了“麻醉科是一线临床科室”的事实。这一次,《中国医生》算是真正为麻醉科医生正了名,这不仅是对麻醉科医生群体的支持与肯定,也是中国电影界的良心之举。
如果你已经看过《中国医生》,我强烈推荐去二刷,在对更多细节的关注之下,你才能真正意识到这部电影里藏着多少对于“中国医生”这个群体的关爱;如果你还没有看过《中国医生》,不要犹豫,去看吧,里面到处都是感动与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