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公里桃花坞》:处处充斥着「尴尬」,但又是新鲜的|编辑部_社交

首页 > 娱乐 > 综艺 > 正文
2021-06-01

发表自话题:五十公里桃花坞

原标题:《五十公里桃花坞》:处处充斥着「尴尬」,但又是新鲜的|编辑部

作者 / AKA大婷

5月22日,原定于当天晚上开播的新综《五十公里桃花坞》(以下简称《桃花坞》)延至次日中午开播。

开局似乎不是很顺?

热搜很多个,舆论走向一如节目首期主题:「尴尬」。

节目开播前,娱sir便抢先看了第一期,现场大部分时间,媒体老师们都笑的很大声,越尬的地方,笑的越大声。或许,这类综艺更适合多人观看?另一方面,娱sir认为,既是讨论当代社交,那自然避不开尴尬,直面尴尬,或许才能真正找到问题根源。

《桃花坞》发布会当天,我们随着节目组去到五十公里外的桃花坞,来了一场实地感受。一个小剧透:桃花坞社区成形当中,那里融入不少由15位艺人深度参与创作的痕迹,譬如:幸福大道、冥想屋、雕塑等。

说回节目。

15个人?15个艺人?(PS:陈陈陈、OO虽不是艺人,但也算公众人物)一如张翰所言,算真人秀里人数多的节目。数字自带关注力,而关注力又自带争议性,这一点,在《桃花坞》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Anyway,首期测评后,在娱sir看来:《桃花坞》还算是一档「新鲜」的综艺,尤其是在影视综同质化日渐泛滥的当下。当然,「尴尬」也是真实存在的。

五分钟一个「社死」名场面?谁比谁尴尬

作为一档拥有15人常驻的真人秀,正片85分钟,加更29分钟,时长上竟然没创新高,这点有些意外。

首期节目标题:《15人入住,郭麒麟被宋丹丹逼问理想型?》

搞事情的心,呼之欲出。也正常,新节目,前三期无热度无话题的话,后面再好也很难翻身。

第一个五分钟:15人齐聚,自我介绍,不光尴尬,还要升级难度。于是有了#宋丹丹 张翰#热搜上的名场面。一时间,竟分不出到底是张翰更尴尬还是尴尬了宋丹丹?

第二个五分钟:第一批居民分别是宋丹丹、舒淇、郭麒麟,初见面现场。

丹式提问:「你哪年的?有女朋友吗?有秘密的?你喜欢暴烈的还是比较温柔的?你喜欢哪个类型的?」

淇哥补问:「你粉底怎么那么厚呀?你有暗恋的人吗?」

自诩在强社交环境下长大的郭麒麟,还算应付过了。至少,没那么尴尬。

第三个五分钟:宋丹丹与第二批居民汪苏泷、李雪琴初见面,再现丹式提问名场面。

第四个五分钟:另一「灵魂」人物苏芒,出场,原住民舒淇话语权逐渐往苏芒那边倾斜,伴随而来的还有另一个名场面,号称史上永远没有机会再看到的明星大合影。各位细品。

期间,穿插了旁白、社交理论知识过度和拔高,也有观众认为是加戏。

——旁白:Hi,陌生人,欢迎来到桃花坞,AKA(又名)北京平谷大桃之乡。这里将会发生一些事情,一些你可能经历过但被你忽略的事情,初来炸到,你可能需要点心理准备,若有不同,请多理解,若有误伤,纯属意外。

——社交理论知识:「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相互映照、认识自己。」——引自库利(社会学家)

——旁白+理论:你关得掉节目,但你躲不掉社交;你以为是一场普普通通的社交,开场便演变成为一场「灵魂审判」;如果你是朋友圈里最好欺负的那个人,实际上,你可能是最受宠爱的社交中心,即便不是多些自信也没坏处。

——以及社交小Tip,有√

娱sir认为:一方面,这些旁白+社交理论知识引出首期观察主题:#如何快速融入陌生人群体#,另一方面则是隐形的呈现,即15位常驻嘉宾的性格,又或者社交指数。

究竟谁更会社交?15人的社交指数排名?欢迎留言交流。

《桃花坞》定了一个什么调?

首期节目还有一个的使命:定调。

1、《桃花坞》的综艺类型?

十五人的社交观察真人秀。

2、Who?

15位居民:陈陈陈、郭麒麟、赖冠霖、辣目洋子、李雪琴、孟子义、欧欧、彭楚粤、宋丹丹、苏芒、舒淇、汪苏泷、张翰、周杰、周也(按姓氏排名),解决番位问题。

3、他们要干什么?

一起生活21天,一起打造桃花坞社区。

4、节目立意是啥?

导演(池源):如果我们有一次选择,我们想过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我们在北京找到离市区五十公里,一个叫桃花坞的村子,这个社区全部交给你们来打造、运营和生活。

另一位导演(谢涤葵):自己掏钱入股桃花坞,带资入组。

不妨理解为,简单带出来《桃花坞》社交观察之外的另一层意图:试图通过这场社交实验搭建桃花坞社群,从而带动当地产品(譬如:桃子)销量、经济发展,线上娱乐与线下产业商旅产业化的交融。

5、怎么玩?内容如何呈现?

猎奇心使然,一部分观众好奇15个公众人物生活在一起,会呈现怎样的日常?嘉宾内容时长如何分配?会不会有人翻脸、拍桌子走人?他们带着这样的出发点,手握放大镜,从节目中寻找论证自身期许答案的证据,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表情,蛛丝马迹都不放过。

节目本身呈现出来的初见面尴尬、和观众根据节目发酵出来的「尴尬」,无疑放大了关于「尬」这个点,至于其他,则弱化了不少。当然,源头还是在于节目组之于内容的选择和把控。

另一部分观众,好奇这档节目要怎么玩?这场社交实验,能不能成?这种综艺理念、综艺模式是否能形成常态?社群搭建对带动当地产品销量、经济发展有没有效果?这场社交实验,能不能成?这显然是一个长线观察,并非一期节目能得出结论。

一个不争的事实,当下的舆论环境,速度太快,大家已然弱化和缩短去思考去形成自己观点的时间。换到一档节目来说,观众习惯了第一时间定性,且两个选项:好看or难看,自动忽略真人秀需要时间和内容去呈现变化和过程。

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冷静下来看,15个原本不是很熟悉的人,聚在一起,初见面,怎么会不尴尬,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恐怕只会更尴尬。或许,我们可以多留一些时间来观察。

譬如,首期呈现出来的张翰,他就像是被碰到触角后选择缩回坚硬的壳里的蜗牛,那第三期、第五期又或者结束之后,他又会呈现怎样的一种社交状态呢。

《桃花坞》的「新鲜感」?坚持看下去,答案自己品

「新鲜」一词,据导演谢涤葵说,他在媒体反馈中多次看见了这个词,这让他觉得做这档节目是有意义的。

观察近两年的综艺节目,《奔跑吧》《极挑》《中餐厅》等综N代依然占据着市场的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中,以音乐、选秀、舞蹈等垂类节目为主。《桃花坞》,15个嘉宾,呈现一场当代社交观察和社区搭建的生活实验真人秀,相对比较而言是稀缺的,再往前,是2015年推出的《我们15个》,15个素人,在平顶生活一年,24小时直播。

某种程度上来看,两个节目由相似之处,但细看,又不太一样,至少目前第一期看下来是这种感觉。当然,我们也注意到《桃花坞》的评论中,不同观众看出了不同节目的影子,想来,这也是综艺行业做原创的困境吧。而过去的很多年,已经成功开辟出很多的综艺模式了,这就好比音乐创作上,音符只有「哆喏咪发嗦啦唏」意思是do、re、mi、fa、sol、la、ti(中国为si),一首原创歌曲中,也难免会有似曾相识既视感。(强调一下,并非鼓吹或赞同拿来主义。)

这个时代,「想必大家对于社恐」一词都不陌生。中国青年报、中国社科院和探探2020年联合发起了一场调研,其中有一组数据是:年轻人中有40.2%的人表示自己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社恐”,超过一半的人认为自己缺乏社交技巧。

娱sir想说的是,娱乐之外,综艺节目还能与新世代社会议题产生有效联动,基于此,《桃花坞》是有想法的,也是「新鲜」的。背后还呈现出来一个点,文化内容又或者文化话语权开始倾向90后,甚至更年轻的一代。

尴尬也好,实验也罢,借用节目的旁白台词来说:坚持看下去,答案自己品。

附:探班当天娱sir和《五十公里桃花坞》导演谢涤葵的几个采访小问题:

娱sir:为什么是15个人?

导演谢涤葵:15个人是能形成社会群体的最小单位。

娱sir:为什么会是桃花坞?

谢涤葵:节目名称「五十公里」是有讲究的,离城市不远不近,太远就不符合周末出行度假的规律,太近又没有脱离都市。于是,在这个范围内寻找,刚好桃花坞,典型的北方小村,被设计师从小山村改造成现代民宿,融合了民宿和山村,很独特。

娱sir:目前大家相处还好吧?没有拍桌子走人的吧?

谢涤葵:没有没有。大家都是艺人,又都是特别nice的人,没有什么大冲突。当然,从个人性格、生活习惯层面,肯定会有不一样,完全做到整齐划一,统一思想,那是不可能的。

标签组:[综艺] [宋丹丹] [桃花坞] [郭麒麟] [谢涤葵

上一篇《五十公里桃花坞》开播,宋丹丹怎么又被骂了?_嘉宾

下一篇看了《五十公里桃花坞》,想要有周也这样的朋友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