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黑袁隆平?中国青年第一个不答应!

首页 > 社会 > 正文
2021-05-31

发表自话题:袁隆平Q版形象

  

  1

  送别。

  最近被一种质朴且强烈的情感,感动了。

  有人说,小时候课本上学过《十里长街送总理》,那时太小不能够理解,袁爷爷逝世后看着网络上、现实里自发的哀悼缅怀,才体会到了那种九州同悲的心情。

  在长沙街头,在袁隆平工作过的地方,有超过10万人前来悼念。

  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鲜花铺满了通往袁隆平办公室的台阶。来自各地的网友,通过花店、外卖员们代替送上鲜花,表达对袁爷爷的悼念。

  

  

  

  (下滑查看)

  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手持鲜花的人们排起长队,眼含热泪来送袁老最后一程。

  人群中,有20岁的女孩,哭着追着灵车,一路紧紧跟随;

  有来自广西连夜赶到长沙泪眼婆娑的市民;

  有背着外孙连夜赶往殡仪馆的61岁老人;

  

  

  有人把伞留在花束上,为袁隆平的照片遮雨;

  

  有雨中为维护秩序的民警撑伞的男孩女孩......

  

  在长沙街头,有自发免费接送吊唁群众的出租车司机;

  有免费送花供市民吊唁用的花店老板;

  有为吊唁群众提供免费口罩的好心人;

  

  

  我们好像和他有过一面之缘,在课本里,在饭桌上,在人间里。

  所以想要去送送他,哪怕送上一朵花,哪怕远远跟着灵车望一眼。

  

  2

  信仰、偶像。

  人们被一种崇高而伟大的精神感动着、鼓舞着,不仅仅是用语言,而是用承诺和实际行动去致敬、怀缅。

  他离开那天,全城的花卖光了,大家乖乖把饭吃光了,娱乐节目暂停了,打游戏的也停下了,各行各业的人们在用自己的方式悼念。

  

  

  网络世界中,游戏玩家们自发为袁隆平默哀,没有人组织,但大家穿着黑白色衣服站在稻田前面。有人在公共频道发着悼词,讲述袁隆平的功勋。

  

  

  一位网友说:

  “这是一个精致利己主义成为习惯的年代,这是一个个体和私欲被无限放大的年代。今日的中国,虽然在很多话题上存在撕扯与割裂,令人欣慰的是,在对共和国脊梁的尊敬和爱戴上,人民却取得了最大程度的共识。”

  “尽管大家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如此割裂,但是绝大部分中国人内心都清楚,支撑国家的脊梁何在,真正的崇高何在。”

  绝大部分中国人还是愿意相信崇高的,这就够了。

  相信崇高的民族永远都有希望。

  

  袁隆平在2017年12月28日写下,“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他的一生,在神州大地播洒下了杂交水稻的种子,解决了大半个中国的温饱问题;而他的精神和故事,更在无数人心中洒下了种子,鼓舞着各行各业的我们,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做豪迈的中国人。

  鲜花和泪水之外,这是对袁老最好的缅怀和纪念。

  

  3

  国之栋梁,岂容抹黑

  袁隆平穿着30块钱的衬衫,做着造福十三亿国人乃至世界的事业,连国家奖励的别墅也被他用作杂交水稻科研中心,却曾因为新换的华为手机而被一些人讨论不休。而高龄前往新冠一线的钟南山院士,却因为他的家人戴爱马仕手表而被有心人抹黑。

  

  “袁隆平这一辈的科学家们,都是带着爱国情怀在做事业的。他们不仅有文化、有见识,更有一颗爱国的心,而且他们经历过苦日子,所以才希望后人不要受苦。”豆瓣网友感慨。

  他们作为唯物主义者,生于苦难时代习惯朴素和专注学术,但这不代表他们天然必须朴素。难道他们和他们的家人就不该有享受生活的权力?

  就在前两天,又有人在网上发出一些令人气愤的言论,还有人讲对袁隆平先生是否过誉?有人说相较于另一位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而言,是否袁隆平的名气太大。

  

  首先,针对袁老个人的贡献是否过誉以及网络上其他抹黑袁老的不实言论,视频up主“二条和飞飞”进行了有理有据的反驳。

  这样的国之栋梁,岂容抹黑。

  

  其次,袁隆平之所以给人过誉的感觉,是因为太多太多的科技工作者欠誉。

  为什么袁隆平院士得到这样的赞誉就是过誉?好像他就应该和大多数为国家做出伟大贡献却默默无闻的人们一样,一定要不为人知,甚至清贫度日?而明星们有人日入208万,有人名车豪宅,甚至爱马仕全套餐具很多人觉得理所当然?!

  娱乐是大部分人结束繁忙工作后的首选,娱乐明星的娱乐性相对于枯燥甚至有门槛的学术消息,原本就更容易占据社交媒体网站的版面和流量,

  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守住阵地,持续不断、不遗余力用尽办法地去宣传我们真正的国之栋梁:

  袁隆平院士逝世后,有委员建议将袁隆平逝世日设立为全国节约粮食日。

  

  今年2月26日,新华网发布了袁隆平Q版形象为主角的科普动画片,内容介绍了包括袁老在内的其他院士组成的“农学天团”,以及他们为共和国农业畜牧业作出的伟大贡献。

  

  希望这样的科普越来越多。

  4

  为什么科普视频越来越“不正经”?

  最近两年,在B站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科普up主,用火星文、rap等“不正经”的方式进行着科普。

  一看标题“营销号”,一看作者:中科院。

  

  

  官方账号越老越好玩了,而一些个人up主却把科普做的越来越学术化,甚至在一篇科普视频中列出来查阅的几十篇中外文献。

  要知道,个人做科普要查阅的文献、花费的努力往往是一个团队的量。

  要知道,并不是人人都能像罗翔老师那样有天然的幽默感,深入浅出地让枯燥的法律知识通过“法外狂徒张三”广泛传播。

  所以他们花大量时间去研究用怎么样的方式和形式才能吸引观众来看。

  

  

  博士毕业的up主鬼谷藏龙说,自己在做科普之初,也会受到一些非议,甚至自己家人也不理解。

  

  

  那为什么还要费尽心思去做科普?

  他在一次演讲中坦言,真正下定决定去做科普,是一个过程:

  

  首先,他发现之所以谣言容易在朋友圈家族群被广泛传播,就是因为很多人接触不到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比如你科普基因的时候,很可能对面连细胞都不知道,所以很多人容易跟风散布谣言。

  

  其次,很多人在辛苦工作后天然就是想要娱乐,所以为了吸引更多人去看科普,面对谣言时有起码的科学知识,他要做一名厨师,把枯燥的知识做成美味佳肴让大家愿意食用。

  

  但他决定继续做科普除了以上的原因,更因为:

  如今中国的科技一日千里,但除了科研,普通民众却知之甚少。因此,他觉得有必要,也愿意去做普通人和科学界的桥梁。

  

  曾有老师在视频博主@吟游诗人基德 在视频下留言说,经常在课堂上播放他的视频给学生看。基德因此萌生了做系列科普视频的想法,想要让全中国更多教育资源落后的地方的学生可以看到接触到系统的理论知识。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不管是中科院以及官方媒体,还是个人博主鬼谷藏龙、基德,大家的共同点在于,热爱、享受知识和科学的美好时,希望更多的同胞也能感受到中国科技的进步以及人类科学发展带来的美好。

  宣传科普的他们,破除谣言的他们,也是一粒粒种子。

  

  鲁迅在《热风》中写下,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正是因为那些崇高的人,我们才愿意相信崇高;

  正因偏见谣言抹黑的存在,我们才更要做事、发声。

  这就是中国青年,

  有榜样、有信念、有阵地!

  这就是中国,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标签组:[袁隆平

上一篇袁隆平如果出生在古代,会封神立庙吗?_手机网易网

下一篇疫情期间捐款送粮 袁隆平一生与武汉的不解之缘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