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祝融”号火星车!中国人独有的浪漫来了_探测

首页 > 军事 > 正文
2021-05-18

发表自话题:祝融火星车

原标题:你好,“祝融”号火星车!中国人独有的浪漫来了

你好,“祝融”号火星车!中国人独有的浪漫来了

今天(4月24日)是中国航天日

我国首个火星车名称也正式揭晓

↓↓↓

图源:央视新闻

祝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尊为最早的火神,三皇五帝时掌火之官。《礼记》曰:“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这个名字象征着我们的祖先用火照耀大地,带来光明。首辆火星车命名为“祝融”,寓意着点燃我国星际探测的火种,指引人类对浩瀚星空、宇宙未知的接续探索和自我超越。

据央视新闻,“祝融号”火星车的高度1.85米,重量达到240公斤左右,设计寿命为3个火星月,相当于约92个地球日。“祝融号”火星车将在火星上开展地表成分、物质类型分布、地质结构以及火星气象环境等探测工作。

火星上有其他的生命吗?未来“移民”火星是否有可能?承载着无数人的智慧与期盼,“祝融”离开地球的怀抱,开启了中国首次“探火”之旅。

首次“探火”之旅,天问一号忙了啥?

2020年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送入预定轨道,并于今年2月10日被火星捕获,顺利进入环火轨道。

图源:中国新闻网

本次太空旅行已进行数月有余,环绕火星之旅的70多天期间,天问一号还拍摄了一系列火星“大片”。目前,天问一号通过多次成像,完成预选着陆区高清影像数据的获取。其传回的首幅火星图像中,阿茜达利亚平原、克律塞平原、子午高原等标志性地貌清晰可见,让不少航天迷激动不已。

①阿茜达利亚平原;②克律塞平原;③子午高原;④斯基亚帕雷利坑;⑤水手谷,图源:国家航天局

在火星环绕探测期间,天问一号将观察着陆点,开展预着陆区成像探测,包括地形、地质、地貌以及是否存在沙尘暴等环境条件,为今年择机实施火星着陆探测作准备。

据了解,离轨着陆是火星探测任务成败的关键,尤其是从进入火星大气层到着陆,有一段闻名世界的“恐怖7分钟”。在世界上现有的40多次火星探测任务中,能够安全度过这7分钟的仅有9次。

如此优秀的天问一号搭载的火星车, 怎么能没有姓名?

为了起名,这届网友拼了

在“天问一号”发射升空第二天, 火星车的全球征名活动也随之启动。消息公布之后,网友们纷纷脑洞大开,热情不已,打出要“上天”的节奏,提出“敢探号”“风火轮”等名字。

火星车征名活动分为征集名称提交、评委初评十强、公众投票前三、加权评定三甲四个阶段,最后经报批后公布结果。

今年1月18日,经过评审委员会的审阅评议和投票,弘毅、麒麟、哪吒、赤兔、祝融、求索、风火轮、追梦、天行、星火等10个名字从近4万个有效提名中脱颖而出,入选全球初评十强。

此后通过40天的公众网络投票,“祝融号”“哪吒号”“弘毅号”锁定前三甲席位。

终于,在今天,在万众瞩目和万千期待中,中国首辆火星车名称在南京揭晓,最终评审结果确定为:祝融!

一切尘埃落定!

“祝融”是怎么工作的?

火星车究竟是什么?长啥样?

据介绍,火星车是人类发射的在火星表面行驶,并进行考察的一种车辆。火星车承载火星表面巡视探测等重要使命,为中国打开火星之门,使人们真正进入深空、走近火星。

“天问一号”拍摄的火星侧身影像,图源:国家航天局

到达火星后,火星车将在火星表面工作90多天,除了要进行探测作业,还会将太空中的所见所闻传回地球。

祝融号火星车重约240公斤,长3.3米、宽3.2米、高1.85米,火星车上长得像翅膀的是太阳能电池板,帮助火星车长时间执行任务。

祝融号火星车上带有地形和多光谱相机、次表层探测雷达、磁场探测仪等6台科学载荷,可以全方位对火星进行科学观测。

预计2021年5月中旬,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着陆器部分与祝融号火星车即将登陆火星,实施火星表面的着陆与巡视探测。

中国人的浪漫,都藏在这些名字里

回顾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有一种载人飞船叫“神舟”,有一种气象卫星叫“风云”,有一种卫星导航系统叫“北斗”,有一种全球低轨卫星星座系统叫“鸿雁”,把它们送往浩瀚星空的火箭叫“长征”……

中国人把航天梦

都藏在这些浪漫的名字里

图源:央视新闻

从嫦娥系列探月之旅,

到"天问一号"飞向火星……

中国航天追梦之旅永不停息。

跨越星辰大海,

只为向你奔赴而来!

21财闻汇综合自丨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新浪微博、看看新闻News

编辑丨李欣夷

图片来源丨图虫创意

收藏

举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标签组:[火星探测] [天问] [祝融] [火星一号] [火星大气] [火星移民] [火星卫星] [火星星座

上一篇你好,“祝融”号火星车!_天问

下一篇美国火星车运行14年,为何祝融号只有92天?总设计师:最合理安排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