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徒困境:不是你不够努力,只是“内卷化”已成为社会普遍现象

首页 > 时事 > 正文
2021-05-15

发表自话题: 内卷和努力有什么区别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先来认识一组你我都熟悉的词汇:农民工、外出打工、蓝领、白领、精英、996、社畜、打工人、内卷……

  显而易见,整个社会某一层级,已经对通过工作或劳动致富产生深度怀疑。不断变化的不只是称谓,更暴露出这一庞大社会群体,已经逐渐开始认识到,自己在这个庞大的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从前从来不会称呼自己为“打工人”,现在呼啦圈倒一片并且圈中者也十分赞同不抗拒。

  这说明什么?说明大家都逐渐明白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不论你是身价百万的经理人,还是日薪不足百的小菜鸟,只要是靠出卖自己的时间和劳动力才能换取工资和存生存资料,通通都是打工人。

  打工人就相当于生来没有个体资产,只有靠出卖自己劳动力和时间的,社会雇佣者。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毕竟社会要发展,就需要人不断去建设,你出钱我出力总归事情往前推进产生了巨大经济效益,就是完美共赢。这时候,谁还在意什么打工人资产拥有者这些区别呢?

  倒是打工人内部,有了些许困扰:“为什么大家都这么热衷于内卷?”

  来自职场的呼声和疑惑,是如此的热烈而惹人深思。

  内卷,最初来自经济内循环的政策提法。内卷化,则是指某种社会或模式,在发展到某种确定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更高级模式的现象。

  这一概念最早是社会科学家们用来研究爪哇水稻农业发展状况的。

  因为无论是否被殖民,爪哇的农业生产长期以来都原地不动,只是不断地重复着简单再生产的模式,且完全不能提高单位人均产值。

  

  也就是说,爪哇农业生产的“边际效益”一直都是递减的,这种无论投入多少都没有发展的增长,就是“内卷化”。而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内卷化就是当一种经济或行为模式逐渐成为“糊口经济”,成为谋求活命的理性行为,而不是追求最大利润的理性行为后,就叫做经济发展出现了内卷化。

  原本是经济学、社会学领域的内卷化,逐渐在职场人群中蔓延开来。而经济学家薛兆丰,就曾发表过一句残酷的金句:让你加班的不是你的老板,而是其他愿意加班的人。

  此言一出,即刻在职场人心中荡起波澜,很多职场人更是充分联想到了职场生态,并将其上升到了“内卷”的高度。

  有人喜欢加班,没事儿也坐在公司电脑前面摇头晃脑,好让老板看见他的勤奋。

  

  其实工作一早就收尾,但是为了在老板处挣表现,这些人一窝就窝到晚上11、12点,天天把部门同事熬得必须参加到这场竞争里,结果就是人们的起跑线被越划越靠前,比之前付出了更多,而每个人的收益和“赢”的希望,却越来越渺茫。

  人人都在疯狂读书,以便能考取一流大学,然后再来花更多时间获取更高一级的学历,然而打开新闻却看到,园区招一个保安都在要求大专以上学历,而一个街道办体制内岗位都有无数清华北大博士去应征,更有甚者多名硕士要经过多轮竞争才能当上一所普通小学的老师。

  这些过了千军万马通过了高考独木桥,以为毕业后有了高学历就能轻松一些的天之骄子们,却又在人生路上面临新一轮筛选。真是关关都是命,关卡何其多!

  人们不禁纳闷,到底要怎样做,才能逃离出这样的 “囚徒困境”,停止内卷和相互倾轧呢?

  

  答案似乎是,没有办法。早在1844年,马克思就在他的《经济学哲学手稿》里说过:

  

“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

  社会发展的齿轮疯狂转动,身在其中的人无法自拔。你不努力,自然有人比你更努力;你不珍惜机会,自然有人比你更珍惜机会,人人都在卡位,你不卡位谈何生存?

  不是你不够努力,而是全社会都陷入到内卷化,似乎不管走到哪里都找不到内卷化出口,佛系面对不行,做个社畜努力生存也不行,走出国门,去广大非洲寻找机会更不可能。

  对于焦虑的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似乎能做的不过是一边抗拒着分裂自己,一边又都憋着一口气向前狂奔猛冲,丝毫不敢懈怠。

  现实就是这样一个“内卷化社会”:每个人都在暗无天日的学习,每个人都在做着让自己失去自由的工作,生活不断把人逼到极限,却给予了人们完全不相匹配的回报。

  

  其实,客观看待内卷化,更加有利于人们对焦虑的缓解和自我的成功突围。

  当前自谦为“打工人”的白领群体,将内卷化这社会学词汇放大共鸣,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对资本层长期以来996式盘剥的不满与发泄;另一方面也是对当前阶层固化等现状的一种解读和警醒。

  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科技发展到了一定阶段,社会必然会进入到虽然奋斗不止,经济效益却未能如期增长的阶段。

  人们已然注意到了社会各领域日益增加的内卷现象,却没有深入研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规律,而只是将其成因简单归咎于“奋斗B”与“工贼”等个体身上,实属情绪化解读。

  不仅于事无补,更妨碍自身看清时代发展趋势,实际上,他人行为如何,与自己何干?

  

  每一个人应该做好和能够控制的唯有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更多的应该去分析思考身边事如何做好,去做更长远的规划和打算,而不是纠结于身边工友如何努力,打破了所谓的均衡。

  与其将责任推卸到内卷化上,不如独自清醒着,走在自我规划的道路上,比任何纠结都强。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
Thibaut, J.W. & Kelley, H.H. (1959)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groups.New York: Wiley.

标签组:[经济] [内卷化

上一篇“内卷”环境下如何避免被“卷”(三)--从供需视角看“内卷”

下一篇对现状不满,又缺乏改变动力:破局青年一代的内卷情绪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