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在这场历史巨变中,一位来自凉州武威的谋士贾诩,以一句“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的计策,彻底改变了东汉王朝的命运轨迹。他被称为“毒士”“鬼才”,其智谋与权术不仅加速了东汉的崩溃,更在乱世中为自己谋得了一席之地。
一、一句计策,颠覆东汉:贾诩的“乱武”之举
1. 背景:董卓覆灭后的权力真空
公元192年,司徒王允联合吕布诛杀董卓,长安城迎来短暂曙光。然而,董卓旧部李傕、郭汜等凉州将领因未获赦免,人心惶惶,准备解散部队逃亡。此时,贾诩以平津都尉的身份登场,向李傕等人抛出一句改变历史的话:“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而诸君弃众单行,即一亭长能束君矣。不如率众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若事济,奉国家以征天下;若不济,走未后也。”
2. 计策的“现实逻辑”与历史后果
贾诩的提议表面是为凉州军求生,实则暗含权谋:
对李傕、郭汜:以“亭长可擒”的威胁激发其求生欲,利用他们对朝廷的恐惧心理;
对自身:通过推动凉州军反扑,避免被卷入董卓旧部的清算,同时为后续周旋于各方势力埋下伏笔。
此计导致李傕、郭汜率十万凉州军攻陷长安,纵兵劫掠,杀王允、逐吕布,汉献帝沦为傀儡。长安城“吏民死者万余人,尸积满道”,东汉中央政权彻底崩溃,各地军阀借机割据,三国乱世由此开启。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痛斥:“诩之罪也,一何大哉!自古兆乱,未有如此之甚。”
3. 贾诩的“自保哲学”
尽管计策引发大乱,贾诩却始终以“保命”为优先:
拒受李傕封侯,称“此救命之计,何功之有”;
担任尚书期间公正选才,暗中保护朝臣,避免成为众矢之的;
劝和李傕、郭汜,减少长安内耗,实为维持权力平衡以自保。
这种“现实主义”生存策略,使其在乱世中屡次化险为夷,却也背负了“祸乱东汉”的骂名。
二、乱世周旋:从凉州到曹魏的权谋之路
1. 脱离李傕,投奔段煨与张绣
长安乱局中,贾诩察觉李傕、郭汜难成大事,转而投奔同乡段煨。段煨表面礼遇,实则忌惮其才。贾诩精准判断:“段煨生性多疑,我离开后他必善待我家人以结外援;张绣缺谋士,必重用于我。”遂转投张绣,果被奉为上宾。
2. 两次击败曹操,展现军事智谋
宛城之战:贾诩劝张绣降曹,后因曹操纳张绣婶母邹氏引发反叛。贾诩设伏,曹操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大将典韦战死。
穰城追击战:曹操撤军时,贾诩先阻张绣追击,待曹军轻装急行后,再劝其以败兵追击,大获全胜。张绣问其故,贾诩解释:“曹军初退必亲自断后,追则必败;取胜后必轻速,此时以败兵击之则胜。”
3. 归降曹操:从“毒士”到“魏国太尉”
官渡之战前,贾诩力劝张绣弃袁绍投曹操,提出三大理由:
曹操奉天子以令天下,师出有名;
袁绍强盛,张绣以少从之必不被重用;
曹操胸怀大志,必释私怨以明德。
张绣归降后,曹操大喜,拜贾诩为执金吾,封都亭侯。此后,贾诩在平马超、定关中、立曹丕为世子等关键事件中屡献奇策,终成曹魏开国元勋,官至太尉,位列三公。
三、结局:明哲保身,寿终正寝
1. 曹丕时代的“低调生存”
曹丕称帝后,贾诩深知“功高震主”之险,始终谨言慎行:
曹丕欲征东吴,贾诩劝阻“先治内再动武”,曹丕不听,果然无功而返;
日食发生时,有司奏免贾诩,曹丕以“罪在朕躬”护之,并禁劾三公,体现对其尊重。
2. 寿终正寝,谥号“肃侯”
公元223年,贾诩病逝,享年77岁,曹丕追谥为“肃侯”,长子贾穆承袭爵位。其一生历经东汉、三国,以智谋与权术在乱世中保全家族,成为少数能善终的谋士之一。
标签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