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庙有薛瑄吗?——从祀孔庙的明代第一廉吏

首页 > 历史 > 正文
2025-09-19

发表自话题: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圣地,也是历代儒家学者精神传承的象征。从祀孔庙的先哲先儒,需经严格遴选,代表着一个时代思想与道德的最高成就。在明代,有这样一位学者兼官员,他以清廉正直闻名于世,更以开创河东学派、传承程朱理学之功,成为明代首位从祀孔庙的贤哲——他便是薛瑄。

一、薛瑄其人:从寒门学子到理学宗师

薛瑄(1389—1464),字德温,号敬轩,山西河津人。他出身于教育世家,祖父薛仲义通经术,父亲薛贞曾任多地儒学教谕。薛瑄自幼聪颖好学,六七岁熟读《小学》《四书》,十二岁能诗,后师从元老学者研习经史百家及周程张朱学说,最终潜心于洛闽渊源,成为程朱理学的坚定传承者。

永乐十九年(1421年),薛瑄考中进士,开启仕途。他历任监察御史、大理寺卿、礼部侍郎等职,官至通议大夫、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然而,比起仕途成就,薛瑄更以清廉正直、刚正不阿的品格闻名。他一生不畏权贵,不结党营私,甚至因拒绝向权宦王振谢恩而险遭杀身之祸,最终以“铁汉公”之名载入史册。

二、从祀孔庙:明代思想史上的里程碑

薛瑄的学术成就与道德影响,不仅限于当时。他继曹端之后,在北方开创“河东之学”,门徒遍及山西、河南、关陇一带,形成与王阳明“心学”分庭抗礼的理学大宗。清人更视薛学为朱学传宗,称其为“明初理学之冠”“开明代道学之基”。高攀龙曾言:“有明一代,学脉有二:一是南方的阳明之学,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学。”

然而,薛瑄的学术地位并未立即获得官方认可。从祀孔庙的遴选极为严格,需经朝臣反复奏请、皇帝最终裁决。自薛瑄去世次年(1465年)起,便有人建议其从祀,但直到隆庆五年(1571年),历经百余年、十余次奏请,朝廷才最终下诏,将薛瑄附祀于孔庙东庑第59位,称“先儒薛子”。这一决定,不仅是对薛瑄学术成就的肯定,更是对其道德人格的高度推崇。

三、薛瑄的清廉品格:从祀孔庙的核心价值

薛瑄之所以能从祀孔庙,与其清廉正直的品格密不可分。他一生严于律己,勤廉从政,留下了诸多感人故事:

拒收贿赂,宁死不屈:薛瑄任大理寺少卿时,曾因重审王振侄王山私通杀人案而得罪王振。王振诬陷薛瑄受贿,将其下狱判死罪。行刑前夕,王振老仆痛哭流涕,称薛瑄为人清白。王振震惊之下,赦免薛瑄死罪,但削其官职为民。薛瑄出狱后,泰然自若,手捧《周易》诵读如常,被时人誉为“真铁汉”。

清贫如洗,两袖清风:薛瑄任监察御史时,曾整治湖广银场,惩治贪官,使银场秩序井然。离任时,他拒绝官员赠送的银马镫,仅留下旧铁镫作纪念。他一生清贫,告老还乡时,全家挤在一艘小船上,行李仅一箱书籍。面对儿子不满,他告诫道:“荣华富贵非长久,百姓安居乐业方为真正的富足。”

廉洁三境界,自廉为上:薛瑄在《从政录》中提出官员廉洁的三重境界:“见理明而不妄取者,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者,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为下也。”他认为,真正的廉洁应发自本心,而非因名节或法律约束。这种“自廉”境界,正是其从祀孔庙的精神内核。

四、薛瑄从祀孔庙的意义:道德与学术的双重典范

薛瑄从祀孔庙,不仅是对其个人成就的褒奖,更是对明代思想史与政治史的深刻反思。在王阳明心学盛行的背景下,薛瑄代表的程朱理学坚守传统、注重实践,为明代学术提供了另一种可能。而他的清廉品格,则成为后世官员的道德标杆。

标签组:

上一篇樊於期:战国末年以头颅铸就忠义的悲情将军

下一篇三藩之乱中清军有屠杀平民吗

相关阅读

相同话题文章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