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颜之死:忠义与传说交织的历史谜团

首页 > 历史 > 正文
2025-07-24

发表自话题:

东汉末年,巴蜀大地烽烟四起,益州牧刘璋为抵御张鲁与曹操的威胁,引荆州刘备入川。这场看似“同仇敌忾”的联盟,最终演变为刘备夺取益州的战争。在这场权力更迭中,巴郡太守严颜以“断头将军”的悲壮形象,成为后世传颂的忠义典范。然而,关于他的最终结局,史书记载与民间传说却存在多重版本,为这段历史蒙上了一层神秘面纱。

一、张飞义释:断头将军的悲壮宣言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军师庞统中箭身亡,张飞奉命率荆州兵溯江西进,与诸葛亮、赵云分路合围成都。严颜据守江州(今重庆渝中区),面对张飞的劝降,他掷地有声地回应:“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也!”张飞大怒欲斩之,严颜却面不改色:“砍头便砍头,何为怒邪!”其凛然气节令张飞折服,遂释放严颜并以宾客相待。这一场景在《三国志·张飞传》中仅有简短记载,却因《三国演义》的渲染成为经典:罗贯中通过“义释严颜”的情节,将张飞的粗中有细与严颜的忠贞不屈刻画得淋漓尽致。

二、史书记载的三种结局

严颜被释后的去向,正史中再无明确记载,但后世学者根据零散史料推测出三种可能:

自杀殉国说

部分史料称,严颜获释后不愿归降刘备,在得知成都城破、刘璋投降的消息后,于巴中某地自刎殉国。唐代贞观八年(634年),唐太宗敕封严颜为“壮烈将军”,并追赠忠州刺史,这一封号被解读为对其自杀行为的官方认可。民间传说中,严颜自刎时“血溅青石,化为红梅”,其墓前至今流传着“断头何所惧,忠魂映巴山”的悼词。

战死沙场说

《三国志》引《云别传》提及,黄忠在定军山斩杀夏侯渊后,严颜曾配合其作战,在汉中战场击溃张郃。有学者推测,严颜可能在后续战役中阵亡,但缺乏直接证据。另一种说法认为,他在巴西之战中为掩护张飞撤退,力战曹军至死,这一版本多见于地方志记载。

隐退乡里说

部分学者从《华阳国志》中“严颜归老巴中”的记载出发,认为他获释后选择归隐,终老于故乡巴郡临江(今重庆忠县)。支持此说的证据包括:严颜墓在巴中、蓬安、忠县等地均有分布,其中忠县石宝寨的墓碑刻有“汉将军严颜之墓”字样,被当地视为正统;而巴中严颜庙的香火延续千年,庙中壁画描绘其“白发持节”的形象,暗合隐退之说。

三、民间传说的衍生与演变

严颜之死在后世被赋予了更多传奇色彩:

“黄权斩严颜”说:明代小说《三国志玉玺传》虚构了严颜因不被刘备重用而心生怨恨,最终被黄权处决的情节。这一说法虽无史实依据,却反映了民间对“功高震主”悲剧的想象。

“文天祥正名”说:南宋文天祥在《正气歌》中以“为严将军头”赞颂严颜的忠义,将其与嵇康、张巡并列,进一步强化了其“断头将军”的文化符号意义。

“墓址之争”:严颜墓的真实位置至今成谜。忠县、巴中、蓬安三地均声称拥有正统墓葬,其中忠县墓碑刻有“汉巴郡太守严公讳颜之墓”,巴中墓则出土过东汉五铢钱,学术界普遍认为需结合考古发现进一步考证。

四、历史评价:忠义的永恒象征

尽管严颜的结局存疑,但历代史家对其评价高度一致: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称其“气节冠三军”,认为他是东汉末年“士大夫精神”的典型代表。

苏轼在《张飞传》评注中写道:“严颜之降,非畏死也,畏失节耳。”将其与春秋时期不辱使命的使臣类比。

现代学者普遍认为,严颜的忠义形象是后世对“士为知己者死”价值观的投射,其拒绝投降的宣言,实为对刘璋引狼入室行为的无声控诉。

标签组:

上一篇吴起在军事方面的实力有多强?他是怎么死的?

下一篇繻葛之战对郑庄公而言意味着什么?郑庄公是如何韬光养晦成就霸业的?

相关阅读

相同话题文章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