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纮与张昭:江东“二张”的传奇与羁绊

首页 > 历史 > 正文
2025-07-18

发表自话题:

在中国三国历史的星空中,江东地区涌现出两位以才学与谋略著称的文臣——张纮与张昭。他们虽非血缘兄弟,却因共同辅佐孙氏政权、以“二张”之名并称于世,其人生轨迹与政治理想交织成一段独特的历史篇章。

一、同为江东文脉的代表:学术背景与仕途起点

张纮(153—212),字子纲,扬州广陵人(今江苏扬州),少年时游学京都洛阳,入太学深造,师从博士韩宗研习《京氏易》《欧阳尚书》,又随濮阳闿学习《韩诗》《礼记》及《左氏春秋》。其学术造诣深厚,善楷篆,以辞赋见长,曾为“柟榴枕”作赋,引得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赞叹。东汉末年,张纮被举为茂才,却因避乱江东而未赴任,后被孙策聘为正议校尉,开启仕途。

张昭(156—236),字子布,徐州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年少时以孝廉闻名,却屡拒举荐,甚至因拒绝陶谦的茂才之命而遭囚禁,幸得友人解救。他博览群书,成年后南渡扬州避难,恰逢孙策平定江东,被任命为长史、抚军中郎将,掌管文武事务。孙策曾以齐桓公与管仲的典故比喻二人关系,足见对其倚重。

历史交集:两人虽出身不同,但均以学术立身,且在东汉末年因战乱南迁至江东,最终成为孙氏政权的核心文臣。

二、孙氏政权的双璧:辅佐孙策与孙权的政治实践

1. 孙策时期的“文武托付”

孙策创业初期,张昭被委以“长史、抚军中郎将”之职,总揽文武大事,甚至代孙策接待北方士大夫的书信,其治国才能备受赞誉。张纮则以正议校尉身份随军征伐,建安四年(199年)被孙策派往许都献章,获留任侍御史,与孔融等名士交好。其间,孙策遇刺身亡,张纮成功劝阻曹操趁丧伐吴的计划,为孙权继位争取了喘息之机。

2. 孙权时期的“内外分工”

孙权继位后,张昭以“托孤重臣”身份辅政,每次孙权出征,均留其镇守后方,领幕府事,被尊称为“张公”。他力主稳定江东局势,平定叛乱,参与撰定朝仪,甚至在孙权围猎危险时以商纣王为例劝诫。然而,赤壁之战前,张昭因主张降曹被排挤出决策核心,晚年因直言谏诤与孙权产生激烈冲突,最终以年老多病为由辞官,改拜辅吴将军。

张纮则于建安十三年(208年)返回江东,任长史,随军征讨合肥。他提出迁都秣陵(今江苏南京)的战略建议,被孙权采纳,为东吴政治中心的东移奠定基础。遗憾的是,张纮在返乡接家眷途中病逝,未能亲眼见证新都的繁荣。

政治互补:张昭以“严正直谏”著称,常与孙权发生冲突;张纮则以“文理意正”见长,更注重策略的迂回与平衡。两人一内一外,共同维系了孙氏政权的稳定。

三、文化符号的塑造:“二张”并称的深层意蕴

1. 文学与学术的双重标杆

张纮与张昭均以文学才华闻名。张纮的辞赋“劝百而讽一”,如《瑰才枕赋》通过对比瑰才枕与锦绣枕,暗讽奢靡之风;张昭则著有《春秋左氏传解》《论语注》,虽已佚失,但可见其经学造诣。两人与建安文学群体互动频繁,张纮与陈琳的互相推崇,张昭与北方士大夫的书信往来,均体现了江东文脉与中原文化的交融。

2. 政治理想的象征

“二张”并称不仅源于才能,更在于他们对孙氏政权的忠诚与贡献。张昭受孙策遗命辅佐孙权,功勋卓著,却因性格刚直终身未任丞相;张纮虽早逝,但其迁都建议对东吴长远发展影响深远。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张昭受遗辅佐,功勋克举……以严见惮,以高见外”;而“孙策待之亚於张昭,诚有以也”则点明张纮的独特地位。

四、历史记忆的延续:从史书到民间的“二张”形象

1. 史书中的差异记载

《三国志》将张昭列于《吴书·张昭传》,张纮列于《吴书·张纮传》,未明确提及“二张”称号,但通过并列传记与相似评价,暗示了二人的关联。后世史家如裴松之在注中引用《江表传》等史料,进一步丰富了“二张”的形象。

2. 民间传说中的文化符号

在江东地区,“二张”逐渐成为智慧与忠诚的象征。民间传说中,张昭以“辅吴将军”身份镇守后方,张纮以“长史”身份谋划战略,二人共同抵御外敌、稳定内政的故事广为流传。甚至有传说称,张纮病逝前曾将未完成的《讨虏长史集》托付给张昭,体现了两人精神上的传承。

标签组:

上一篇一代才女上官婉儿最后是怎么死的?

下一篇在刘备恢复汉室的一生中,他错过了哪三大名将?

相关阅读

相同话题文章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