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窄的路”——一个应届毕业生对内卷的看法

首页 > 社会 > 正文
2021-05-13

发表自话题:内卷就该这么卷

全文接近9000字,阅读大概需要20分钟。

为了节约各位的阅读时间,先把结论写在开头:

1、内卷并非是指恶意竞争,恶意竞争仅仅是内卷的一种表现。真正的内卷是指优势阶层通过原先累积的财富、资源构筑能够阻止被歧视的个体和群体在社会地位中向上移动,同时保证特权个体或群体不会下移的一种安排。比如通过原先的资源成为第一批补课的人,在高考中占据优势,随后想要在高考中占据优势的人就不得不走上补课的道路,即便获得了成功,这过程中的消耗也比原先大了很多。

2、我国孩子所面临的学习压力,从99年开始一直到2019年一直在增大,从原先的做作业超时,到后来的课外补习班;我国教育行业近年来一直的增长也从侧面说明了该现象。
3、高考对人生的影响很大,高考之后进入的学校作为第一学历将会影响你的人生很长一段时间;

4、考研对工作的帮助并没有想象中的大,本科所在学校越好的同学提升学历的帮助越大,同时,当你考虑读研的时候,你需要面对很多来自生活的压力,不仅仅包括就业,还包括学业和科研,以及来自导师的压力,这些压力导致约有40%的研究生有抑郁倾向,60%的研究生日常感到焦虑,因此如果你不是真的热爱科研的话,那么请认真,慎重的考虑读研这一选项。(少数职业发展需要的学科除外)

5、我们的专业选择存在一定的问题。历年来毕业生工作五年后的行业转换率都到达了40%左右,而且目前人数较多的行业往往都有着较高的五年行业转换率(大于40%),因此我们应当慎重的考虑专业的选择。

6、根据2015~2019届的毕业生调查结果显示,有实习经验比起更好的学习成绩和学历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占据了更重要的位置。如果你打算读研是为了寻求更好的工作,不妨考虑实习这条道路。

7、我国存在的学历歧视致使本应该在我国得到重视的技术型人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那些在学业中被歧视的人却担任了社会中这一重要的角色。

8、上大学的专业,就业的行业以及毕业后生活的城市这三个研究因素都存在大量的人去分少量的蛋糕 ,但其实我们还有更多的蛋糕,比如回家工作。

前言

我是Sean.ding一名2020届的大四学生。本该在2020年参加考研,顺利的话,应该现在在等待考研的成绩,或许今年也能去向心仪的学校进行深造。可是2020年,即便已经报名,我并没有参加研究生的入学考试。

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对我们的国家而言如此,对我自己也是如此。在2020年,我回归了单身;因为疫情在家,难以坚持运动的习惯,我的身材开始严重走形;同样因为疫情,2020年对考研的准备,比我想象的进度差了很多。

在我准备考研的过程中,我的内心始终存在有千万个问号,我为什么要读研?我究竟要考什么专业?我的这一段经历又会对我的未来带来多大的影响?

在去年的下半年,内卷一词越来越红火,那种焦虑常常伴随在我的心头,我的未来究竟该何去何从?

这些问题,我并没有能力在一边准备考研的过程中一一回答,于是我意识到,当我并不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去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我其实就在做一场豪赌,用那些我被动接收到的信息去决定我未来的人生。这其实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我不甘心。

于是我想真正的走近我们所谓的社会,去看看,究竟我们毕业之后需要面对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只有这样,我的内心才会得到安宁。

比起我曾经看过的大多数相关的文章,我在接下来的叙述会列举很多数据和实例,尝试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因为一旦我们将目光关注与案例的话,很难克服幸存者偏差带来的认知差异,也很难走出网络信息推送带来的信息茧房。

但是,由于本人并非社会学出身,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可能存在问题,欢迎各位指正。

内卷

内卷一词,最早出现在格尔茨(C. Geertz)的著作《农业的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迁过程》,用于描绘爪哇人在土地资源不变的情况下,不断将人力投入农业生产过程的行为。这种行为并没有为爪哇人带来更高的生活水平,反而使得他们内部变得更加复杂。而内卷概念,在我国最早出现在黄宗智教授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2000年)一书中,对该词的使用也主要是局限在农业领域[1]。在黄教授的文章中,“内卷”有着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在总产值有着一些增长的结果下,每一个单位的工作日报酬减少了。即内卷化带来的增长,是通过内部的消耗带来的。

而后,黄仁宇和黄宗智等学者将“内卷化”用于表达我国发展变迁中既没有突变式的发展,也没有渐进式的增长,而是在一个层面上无休止的内耗、自我伺服和自我复制的现象[2]。阶层“内卷化”,是内卷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我们现在常常挂到嘴边的内卷,是指,社会中享有特权的个体和群体,构筑能够阻止被歧视的个体和群体在社会地位中向上移动,同时保证特权个体或群体不会下移的一种安排[2]。

以学习为例,原先积累资源的家庭,利用自身已经有的资源去获得更好地教育因素,比如在很多年前,大家在小学都没有尝试补课,而具有一定条件的家庭能够利用自身资源首先在课外进行补课,而后回到原先竞争的环境就能更容易取得所谓的“成功”,随后其他人如果想要成功,就不得不在学习上加码,去获得原先所谓的“成功”。

这种现象,广泛的存在于现今的社会生活当中[3]。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感受到焦虑的同时,将目光聚集在了内卷这一词汇上。2020年,内卷《咬文嚼字》周刊评选为年度十大流行语。


我们可以说高考的好成绩能给我们带来更好地物质条件,但在就业满意度上,却和高考的成绩关系不大。

为了追求所谓的更好的生活,近年来考研也成为了一大热点。近几年来考研人数越来越多,2020年报考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人数高达290万,接近当年毕业生总数的1/3。

以2019届为例,大部分毕业生选择报考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为了更好的就业前景(52%),进入更好地大学读书(51%),和职业发展需要(49%),而因为对学术研究感兴趣想读研的人仅仅占了29%。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5~2019届大学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

然而,当我们带着这样的期望进入研究生阶段的时候,就会意识到仅仅将研究生学历的结果纳入到是否读研的指标是一个很冒险的尝试,因为当你进入研究生阶段,无论是硕士还是博士,最需要直面的还是学业与科研。尤其是科研,在任何一个进入研究生阶段的人都需要直面的难题;此外,导师也是影响研究生阶段生活的重要因素,导师的负责与否将直接性的影响研究生阶段的生活质量;最重要的是,研究生阶段究竟能否为我们的就业前景带来明显的提升呢?

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国民心理健康发展中心2019年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的结果显示,有70%的研究生每日的工作时长在8小时及以上,每周的工作时间平均为61.95小时,换算成现阶段常见的工作制的话,大约和995的强度差不多,且周末平均每天还需要工作5.95小时。

数据来源:2019年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事实的确如此。《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所有的本科院校中,经过研究生学历提升的人工作五年之后的工资比起未经过学历提升后的人高了725元,涨幅为7.4%。且本科院校越好的同学,经过学历提升之后能够获得的工作报酬提升也就越高(双一流院校涨幅为9.6%,而地方本科院校仅为6.9%)。这也说明了我国就业市场上的确在第一学历歧视的现象。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5~2019届大学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

但此外,如果作为研究生找到了工作,较之本科生找到工作在就业的满意程度上还是有着一定提升的,且提升的幅度也是与本科所读院校级别存在相关性,本科所读院校越好,提升幅度越大。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5~2019届大学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

因此,从就业前景来看,研究生阶段两年的时间,平均能够比起不读研的同学,在工作五年后换来700块钱的额外薪水,和更高的就业满意度。至于这是否算是更好地就业前景,每个人心里都有自己的标准,与我而言,这并不能算是更好的就业前景。

再来看导师对研究生生活的影响,根据华南师范大学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有39.2%的研究生报告导师存在“根据自己利益决定发表论文署名”的情况、23.8%的研究生报告“导师将自己的愤怒发泄到研究生的身上”等等[4]。导师的行为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

对于研究生群体本身而言,一方面背负了高学历光环所带来的高期待,另一方面又背负了来自生活、导师和学业的多重压力,心理健康情况值得关注。

根据《2018年中国城镇居民健康白皮书》的数据显示,在我国,学历最高和学历最低的人群心理健康状况较差。《2019年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在研究生群体是,35.9%的女研究生和35.2%的男研究生存在一定程度的抑郁表现,而没有焦虑问题的研究生比例只有39.9%。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5~2019届大学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

将2014届的应届毕业生各专业人数与行业转换率进行对比,我们发现报考人数最高的五个专业分别为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文学和理学。而这五个专业除了理学以外,五年的行业转换率都大于40%。这意味着一些所谓的热门专业,也有着大约40%的人大学所学的专业转出,进入其他的行业进行工作。

让我们再来对比一下2019年的各专业毕业生人数比例和2014年的各专业毕业生人数比例,发现行业转换率较高的专业仍然占据了前五名的位置。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们关于专业的选择可能存在信息不足而导致选择与预期存在差异的情况,此外,国家政策安排和专业调剂可能也是造成现状的原因之一。既然有如此高的行业转换率,那么大学生毕业之后都去干了什么呢?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5~2019届大学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

根据《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显示,2015~2019届毕业生工作最多的五类行业为教育业、建筑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医疗和社会护理服务业。以2019届为例,这五个行业聚集了接近一般的本科毕业生,且教育业的占比逐年提高,越来越火。教育业的主要增长来源于“民办中小学及教辅机构”的需求增长,这与前文提到的近年来学习压力越来越大,高压线与孩子越来越近的描述是相符合的。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5~2019届大学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

以教育业为例,14届~19届教育学的毕业生在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占比仅有不到5%,而就业人数占比却高达15.9%。这意味着有大量的其他专业的学生进入教育行业从事相关工作。而在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职业中,我们发现,文员、小学教师、会计、初中教师、互联网开发人员和银行柜员占据了前六位,而文员作为就业比例最大的职业,其专业相关度却排在所有职业的倒数。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5~2019届大学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5~2019届大学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有多种,一方面是国家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平衡,一方面是近几年来的大学生和研究生扩招导致的行业难以容纳如此多的供给侧增长,而还有一个原因,则是我们的观念总是被“好学历”、“好专业”锁死了,以至于大家最后都一股脑的扎进热门专业,出了大学又一股脑的扎进热门行业。这样不一定能够促进蛋糕的增长,倒是一定程度上可以让每个人吃的蛋糕更少,这就是内卷的一种表现形式。

信息茧房

前文有提到过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我们的选择预期和事实之间,其实存在有一定的偏差。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出在我们接受的信息上,我们能看见的信息总是我们愿意看见的,也总是别人想让我们看见的。

我想先问各位一个问题:你们觉得法学生的就业情况怎么样?

大家是不是都认为挺好的,至少我在阅读报告之前我是觉得挺好的,周围也有不少同学因为法学好找工作而尝试跨专业考法学的研究生。

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根据《2020年高校就业生毕业报告》的研究结果显示,法学是该年度的红牌专业,我们再往前追溯,2017年的时候,法学就已经被评为了黄牌专业,而18、19、20三年的就业报告都显示法学为红牌专业。(注:红牌专业指在该专业就读的学生毕业后存在较低的就业率,较高的失业率以及较低的就业满意度。)

是不是很出乎意料呢?

我们再来看看一直以来都被誉为大火专业的经济学的就业情况如何。在薪水方面,经济学类排名始终占据前列的位置,无论是毕业半年后的收入,还是毕业三年后的收入,都位居前列。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6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后职业发展跟踪评价,2016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

然而,经济学类的就业满意度,在工作五年后确实所有专业门类中最低的。在曾经的高考专业的选择过程中,你是否知道这些信息呢?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4届大学毕业生五年后职业发展跟踪评价,2014届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

于我而言,我不知道。因此我认识的世界和客观的世界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往往会在我真的走向现实的时候给我当头一棒。

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并非是外部真实且客观的世界,而仅仅是由我们所接受的信息构成的“拟态世界”,这些信息可能来自网络、可能来自新闻、也可能来自周边的人,但是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宏观的想法跳脱这些信息去从一个更大的角度来看待一些问题的话,那就会被困在信息所构建的“茧房”中。

尤其是生活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里,一旦你放松了警惕,你就特别容易被关进信息茧房里出不来。

以考研为例,当我满怀疑问去各大网站平台上搜索是否需要考研的时候,清一色的都是鼓励考研的,而他们所谓的理由便是更好地就业、不同的圈子和眼界。可并没有任何一个相关话题给出具体的论证,告诉我究竟我即将面对的生活是怎样的,当我选择了这条路之后又会怎么样。

随后,当我在这些平台上不断搜集与考研相关的信息的时候,应该考研,如何备考的种种信息就被算法推送到了我身边——这是在给需要考研是你应该走的路进行信息上的加码。信息茧房也在逐渐形成,环绕我周围的信息全在说“你要怎么怎么样”,有那么一些时候,我是真的想就范了。可是当我走上这一条道路之后,才发现,内驱力的虚无缥缈严重的影响了我未来的进度。我脑海里有很多问号,却无法得到回应,迫使我不得不去进行数据搜集,最终写下这篇文章,来尝试更客观地去看待考研这件事。而这种情况不仅仅是在考研的过程中会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存在,以我自己为例,在高考阶段对专业的选择上,我自己也有着很多的疑问,但并未一一解决就踏出了那一步,未经熟虑的选择终将以某种形式反噬自己。

因此,当我们遇见可能关系到人生的大问题的时候,一定要深思熟虑,从深处去挖掘,去观察真正的现实是什么样的,再以此作为决策依据。只有这样,未来才是真正的把握在了自己的手里。

然而,信息茧房的破除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他在不断强化我们的某种认知,以至于对某些事情成为了刻板印象。这些刻板印象又鼓励着一批又一批的人,怀着美好的梦想,去面对惨淡的现实。

不过,当今时代容易形成信息茧房的同时,我们也比起以往任何时候更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看待一些自己真的很重视的问题,只要愿意沉下心来,心中的一个个疑问也终将解决,你能比起以往任何时候更能够触摸到世界的脉络,一如我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一样,借由网络和学校的数据资料库,我能够对学历和内卷这件事情有一个宏观的概念,并借此去调整我的人生规划。

本该被看见的路

回家也是一种选择

根据《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报告》结果显示,大约有50%的毕业生选择留在了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且在一线城市和新一线城市的就业满意度较之其他城市更高。但其实回到家里也未尝不是一个选择,根据最新发布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结果显示,一线和新一线城市只有3个城市占据前十的一席,而北京、上海和深圳排名靠后,未入前三十。相较于留在一线城市高压打拼,回到家里接受平淡的生活也未尝不是一种选择。


数据来源:麦可思-中国2015~2019届大学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

技术型人才应当得到尊重

技能型人才是有利于增长创业、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而我国对技术型人才的培育主要集中在高职院校。

然而,我国具有一套完整的学历鄙视链,而高职院校就处于这条鄙视链的底端,因此在就业的时候,往往来自高职院校的同学会遭遇到更多的学历歧视,并且进入高职院校的同学更多的不是因为对某方面技术感兴趣,而是因为学习成绩不好。

因此,我国现阶段其实存在很大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级技能型人才的缺口。日前,我国技能型劳动者占就业人员总量的22%,对比发达国家,尤其是德国和美国还有较大的差距。以美国为例,美国接受高等技能教育的人数占总的接受高等教育人数的44%[5]。为了弥补这个差距,国务院办公厅在2019年5月24日印发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用以支持技术型人才的培育。

然而,我们的学历歧视一日不改,技术型人才的角色就永远只会是那些被歧视的人去承担,即便政策激励再大,我们也很难去改变我国的产业结构。在我国,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有29%,而在发达国家,该指标为60%~80%。我国若想要生产力再一次迅速增长,技术型工人必将成为这股力量的中流砥柱。

而至今为止,我们依然对高职院校存在歧视,每年报考高职院校的同学也并不是因为自己兴趣如何,而是因为成绩不好,不得不选择这条路而前往就读。

这样的话,我们国家技术型人才这一重要的角色,就将始终由那些被我们歧视的人所扮演,这好吗?这不好。

同样的问题也存在与文理歧视上,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摒弃歧视的想法,正视技术型人才在我国发展进程中需要扮演的角色,这样,我们成功的道路也就不再那么单一,至少能够多一条出路。

抛开学历,能力更值得重视

《2020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与心态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超过七成的大学生认为具有丰富的实习或工作经验对就业的帮助最大(74.16%),其次为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67.77%)和考取各类职业证书(54.49%)。

数据来源:2020年高校毕业生与就业心态状况调查报告

这意味着,比起学习成绩的优异,通过实习去积累工作经验更吸引用人单位。比起对学历的狂热追求,或许我们在以就业为向导的时候,更应该尝试通过多接触工作,多实习,多锻炼,以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等等途径来接近自己的目标,而不是盲目的尝试通过提高自己的学历去幻想能够改善工作前景。

此外,这里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数据。

2020届毕业生认为对就业帮助最大的因素是“自身优异的学习成绩”,而2019届及之前的毕业生均选择了“具备良好的人脉和家庭资源”。这也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我国内卷的社会现状。但是比起家庭资源,人脉反而是你可以通过提早实习进行累积的,我们想要找个好工作的道路,或许应该在趁早实习和考研当中认真思考一下了。

结语

去年的十一月底,是我内心最纠结的日子。

当时我的内心已经对考研这件事情非常抵触了,一方面是直到九月才下定决心转专业,另一方面则是对考研的意义尚未思考清楚。

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尝试性的,走到了学校还在修的,没人的操场上,跟家里打了个电话。

争吵是会有的,但好在最后家里也理解了我的想法,支持我放弃2020年的研究生入学考试。

他们告诉我,虽然他们不理解我的想法,但还是尊重我的做法,既然作为成年人,就应当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任。

旁人说什么重要吗?他们说的东西就全是对的吗?我想未必,至少这一次,我对我是否考研,为什么考研,内心有了答案,做好自己,走好自己的路,没有谁一定要拘泥于别人规定的赛道,也没有谁能够定义你自己的开心。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更多像我一样,曾经为了考研而感到迷茫的同学吧。

参考文献:

[1] 黄宗智. 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M]. 中华书局, 2000.

[2] 王申贺. 阶层“内卷化”现象研究 %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J]. 2007, 03): 65-8.

[3] 计亚萍. “内卷化”理论研究综述 %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 2010, 22(03): 48-9.

[4] 刘勉. 导师指导行为与研究生应对及心理健康关系 %J 中国公共卫生 [J]. 2014, 30(8):

[5] WU G J I E S. The Inspiration Given by the Successful Practice of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J]. 2010, 3(1): 206-9.

标签组:[大学] [高考] [研究生] [考研] [心理健康] [学历] [工作选择] [读研] [考研人数] [学历提升] [麦可思] [2017考研人数] [就业选择

上一篇万物皆“内卷”的今天,博士该何去何从?

下一篇我们在被“内卷”的同时,也在“内卷”别人。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