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

说起“偶像”,在抛去一些现代印象而追根溯源的时候,可能很多人会嘴角一撇,想起古代的“泥塑人”来。不得不承认的是,“雕塑”,尤其是泥做的雕塑,的确是“偶像”这一词的来源。

我们先来看看《说文解字》是怎么说的:

偶,相人也。按,相人者,像人也。一名俑。像,似也。

意思是说,“偶”就是类似人的一种俑,是按照人来雕刻的雕塑。

那么,偶像给中国人的印象又是什么呢?

在中国,正式提及“偶像”的文章可以追溯到太平天国,杨秀清、萧朝贵所著文章《救一切天生天养中国人民谕》中有言:

魔鬼者何?就是尔等所拜祭各菩萨偶像也。

魔鬼是什么?就是你们所祭拜的各路菩萨、各种“偶像”。

文章中将“偶像”与菩萨相连,意为古人常常用泥、陶等为菩萨塑身,并将其供奉崇拜,以求自身平安。这其实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普遍现象,人们相信世间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可能是神佛,也可能是其他,总之为了对其表示敬畏,就必须要供着、崇拜,由此衍生出了“偶像”崇拜。

字典中对偶像是这样定义的:

用木头、泥土等雕塑的供迷信的人敬奉的人像,比喻崇拜的对象。

结合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大多数人对“偶像”崇拜是抱鄙夷态度的。也可以说,偶像就是一种迷信,是一种应该被取缔的东西。

鲁迅就曾多次在其作品中表露对偶像的嘲讽之意: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到分明的结果,它可以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故乡》

提到过偶像的作品不仅仅这些,比如冰心《寄小读者》二三:

我当然不是提倡迷信;偶像崇拜和小孩子扮演神仙故事,截然是两件事!

其中也有提及“偶像”崇拜的概念。

偶像在他国

事实上,“偶像”这个词语不仅存在于中国的历史之中,世界上许多国家、教派也都存在偶像崇拜等相关问题。

古希腊就是一个存在偶像崇拜的地方,虽然他们并没有真正的“偶像”一说,但是他们对奥林匹亚神灵的崇拜都是类似于“偶像”崇拜的。比如崇拜酒神狄奥尼索斯,供奉他的神庙遍布整个希腊,祭祀的方法包括游行狂欢、供奉美酒佳酿等等。

古希腊还贡献了不同寻常的偶像崇拜,那就是对科学、对理性、对道德的崇拜。亚里士多德和苏格拉底可以说是这种偶像崇拜的开端,一直延续到欧洲中世纪,欧洲的人民都将他们奉若神祇,将他们视为偶像,几乎不对他们的话存疑。

新时代新“偶像”

实际上,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也有过一批“偶像”,那就是民族英雄、道德楷模,比如秋瑾、董存瑞,吃苦耐劳的雷锋、焦裕禄等。他们的存在是中国的标杆,是人民敬佩、牢记的榜样,“偶像”在这时,就彻底摆脱了旧时代的刻板印象,从封建愚昧走向了积极阳光,成为一种引人向上的道德力量。

90年代初,韩国流行音乐文化K-POP崛起,开始在音乐界占据一席之地。同时,香港也有一批新生代歌手、演员,慢慢走进大众视野,不仅在香港声名鹊起,更是走进了内地,走出了国门,成为整个亚洲的风向标,王菲、“四大天王”等人,也成为这一时代的标杆性人物。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2001年于中国台湾播出的《流星花园》是“偶像剧”的开山之作,自从播出之后便红遍亚洲,自此开启了“偶像剧”的时代。

在之后的20多年里,直至今天,“偶像”慢慢演变为一种新生代流行元素,成为一个行业的代名词。“偶像”,代表着活力、追逐梦想,是一种行为标杆,追逐偶像不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而是一种成长的经历。

当一个人选择了一个偶像,这意味着他将与他共同成长,共同努力向上,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偶像、为了自己的粉丝,努力奋斗,逐渐成熟。偶像们带着他们粉丝和自己的梦想,奋斗向上,而粉丝则是从偶像的努力中获得力量,也从此成为更好的、更热爱生活的人。

标签组:

上一篇清朝正黄旗姓氏有哪些

下一篇最后一篇

相关阅读

相同话题文章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