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地语(天城文:हिन्दी或हिंदी,拉丁字母转写:Hindī)又称北印度语,是印欧语系—印度语族下的一种语言。印地语以使用国家数量来算是世界排名第八的语言,在1965年1月26日成为印度中央政府的官方语言。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合称印度斯坦语)大同小异,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用天城文字母,后者用阿拉伯字母,前者引进的梵语借词多一点,后者的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借词多一些。
它是印度国内最为通行的一种语言。此外,在毛里求斯、斐济、美国、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圭亚那、苏里南等地的印度裔居民中也有相当数量的人讲印地语。
简介
印地语标准语有元音11个,辅音43个。54个音位中,有1个元音和5个辅音是外来音,只使用于外来语中。印地语原有的10个元音都有对应的鼻化形式。辅音中不但清塞音、清塞擦音等有对应的送气音,浊塞音、浊塞擦音、闪音等也都有对应的送气音。送气音和不送气音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一般没有重音,也没有声调。
语法比梵语大大简化,名词有阴性、阳性和单数、复数的范畴。在少数代词中还保留了格的残余形式。名词格的形式已经消失。句中名词或代词跟其他词之间的关系是在名词或代词后面用后置词来表示。名词或代词等带有后置词时,其形式有一定的变化。
动词除有人称、性、数等范畴外,还有体、时、式、态等范畴。句子的基本语序为主语—宾语—谓语。词汇方面,基本词汇大部分是从梵语演变而来的。各专业学科的术语,近来的趋向是直接取自梵语,或用梵语构词法创立新的梵语词。在穆斯林统治时期,印地语吸收了大量波斯语和阿拉伯语借词。
英国统治时期,它又吸收了大量英语借词,还在不断地从英语吸收新的借词。在吸收外来语同时,还吸收了外来语的一些构词手段。印地语使用天城体字母。这是一种元音附标文字,由古代的婆罗米字母演变而来。自左而右书写。
文法
印地语是主语-宾语-动词语言,这意味着动词通常位于句子的结束处而非在宾语之前(而英语经常是主语动词宾语)。印地语还显示了部分作格性,所以在某些情况下,动词一致于句子的宾语而非主语。不同于英语,印地语没有定冠词。如果需要强调的话,可以使用数词एक(ek,“1”)作为不定单数冠词。
此外,印地语在英语使用前置词的地方使用后置词(这么称呼是因为它们位于名词或代词之后)。其他不同包括性、敬语、疑问词、格的使用和不同的时态。尽管复杂,印度语文法相当正规,带有相对有限的不规则性。不管在词汇和书写上的不同,印地语文法几乎同一于乌尔都语文法。除了完全停顿之外的标点的概念在欧洲人到来之前是完全未有的,印地语标点使用西方习惯的逗号、感叹号和问号。有时用句号来终结句子,尽管传统的“完全停顿”(一个竖杠)仍在使用。
方言
印地语有5大方言,即西部印地语、东部印地语、比哈尔语、拉贾斯坦语和山地印地语。每种大方言里又各有若干方言。标准语的基础是通行于德里和梅拉特附近地区的克里波利方言,属西部印地语。同印度北部的大多数语言一样,印地语是由梵语派生出来的。
印地语和作为巴基斯坦官方语言的乌尔都语实际上是同一种语言,虽然前者用梵文字母书写,而后者用阿拉伯字母书写。纯粹印地语的大部分词汇来源于梵语,而乌尔都语却有许多从波斯语和阿拉伯语来源的借词。印地语和乌尔都语的基础都是印度斯坦语(Hindustani),它是一种口语,曾经在印度许多地方作为交际语言使用,长达四个世纪以上。
标签组:
上一篇:叶赫那拉氏的起源
下一篇:最后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