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的量和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或消减的运动变化之中。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双方应是长而不偏盛,消而不偏衰。若超过了这一限度,出现了阴阳的偏盛或偏衰,是为异常的消长变化。
阴阳消长的主要形式
一般说来,阴阳的消长是指阴阳双方在数量上的减少或增多,故可视为事物变化的量变过程。阴阳的消长变化一般有两类不同的形式:一是阴阳的此消彼长,此长彼消;二是阴阳的皆消与皆长。
一消一长
阴阳的此消彼长和此长彼消,具体可分为阴消阳长、阳消阴长两种运动变化形式。它们主要出现在阴阳双方的对立制约过程中。
如四时寒暑的正常更替,其机理就在于由于阴阳双方的对立制约所产生的消长变化:从冬至经春至夏,阳生而旺,阳制约阴而见阳长阴消;从夏至经秋至冬,阴生而盛,阴制约阳而见阴长阳消。
再以人体的生理功能对自然界阴阳二气变化的适应而言,昼日阳气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兴奋为主;夜间阴气盛,人体的生理功能也以抑制为主。子夜一阳生,日中阳气隆,阳生则制约阴,故出现阳气渐盛而阴气渐消的变化,机体的生理功能由抑制转为兴奋;日中一阴生,阴盛则制约阳,故出现阳气渐衰而阴气渐长的变化,机体则由兴奋转为抑制。前为阳长阴消的过程,后为阴长阳消的变化。
在人体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亦存在着阴阳消长的变化。如人饱食之后,由于消化饮食物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即化生“精”必须以耗损一定量的“气”为代价,故为阳消阴长的过程。此时不宜做剧烈活动,以免加重能量的消耗。而在工作劳动时,营养物质转化为能量,即精化为气,以支撑生理需求,此为阴消阳长的过程。
在自然界气候的异常变化和人体的病理过程中,也存在着阴阳的消长变化,但这并非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的正常消长,而一般是超出正常限度的盛衰改变。如夏天的过度炎热和干旱,是阳长阴消太过;冬日的过度寒冷和冰雪,是阴长阳消太过。春天当暖而反寒,是阳长阴消不及;秋日应凉而反热,则是阴长阳消不及。
就人体的病理变化而言,阴阳双方中有一方过于亢盛,则可过度制约另一方,引起剧烈的阳长阴消或阴长阳消的病理变化;而其中一方不足,不能有效地制约另一方,可导致阳消阴长或阴消阳长的病理变化。但应注意,前面的阳长阴消和阴长阳消中的“长”,确实是绝对的增长;而后面的阳消阴长和阴消阳长中的“长”,仅是相对偏亢,而非绝对增长。
皆消皆长
阴阳的皆消与皆长,具体可分为阴随阳消、阳随阴消和阴随阳长、阳随阴长四种运动形式。这类消长变化形式存在于阴阳的互根互用过程中。
如在四时寒暑的更替过程中,春夏期间,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而出现降雨增多,随着气候的转凉而雨雪亦少,即为阴随阳长和阴随阳消的正常变化,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阴阳的皆消与皆长变化,也存在于人体的生理过程中。如人饥饿时出现气力不足,即是由于阴(精)不足不能化生阳(气)而致阳亦不足,属阳随阴消的阴阳皆消变化。而补充营养物质(阴),化生能量(阳),增长了气力,则是阴得补充又能生阳,属阳随阴长的阴阳皆长变化。
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阴阳双方中一方不足,不能化生、资助或促进另一方,可累致另一方也虚衰,称为“阴阳互损”,属于阴阳的皆消。其中,由于阴精不足,不能化生阳气而致阳气亦虚,称为“阴损及阳”,属于阳随阴消;由于阳气虚衰,不能激发阴精的化生,导致阴精也不足,称为“阳损及阴”,属于阴随阳消。
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对阴阳互损的病证,补养阴阳双方中的先受损一方,可使另一方也得到充实;或重点培补阴阳双方中受损较重的一方,则另一方也可随之增长。此即属于阴阳的皆长。其中,对阴损及阳者,重点补阴,兼以补阳,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属于阴随阳长和阳随阴长的阴阳互生互长;对阳损及阴者,重点补阳,兼以补阴,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属于阳随阴长和阴随阳长的阴阳互生互长。
如以气血为例,气为阳,血为阴。气能生血,若气虚日久,不得恢复,则化血功能衰退,可在原气虚的基础上发展为气血两虚。或血虚日久,致气的生化无源,也可在血虚的基础上出现气血两虚。前者属于阳损及阴,阴随阳消;后者属于阴损及阳,阳随阴消。而在治疗时,补气则可生血,养血也可益气。此又属阴随阳长或阳随阴长的阴阳皆长。
阴阳的消长仅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而导致其消长变化的根本原理是阴阳的对立制约和互根互用。阴阳的此消彼长和此长彼消,是建立在阴阳对立制约基础上的盛衰变化,而阴阳双方的皆消和皆长,是建立在阴阳的互根互用基础上的消长运动。
标签组:
上一篇:襄樊之战后于禁若归魏,其地位推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