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太后梳妆楼在哪里

首页 > 历史 > 正文
2024-12-30

发表自话题:

萧太后梳妆楼地处河北省沽源县平定堡镇境内、县城东7.5公里处,是北宋年间专为肖后梳妆而建,故称“萧后梳妆楼”。南依山峦,东近滦河,东北为延绵不断大草原,据楼可远视金莲川(认电河)和碧波千倾的囫囵淖(白海),壮丽的行宫遗址映入眼帘。还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五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简介

梳妆楼位于县城东偏南7.5公里处,东临闪电河,西依狼尾巴山,座北向南,为青砖横券无梁结构,通高9.1米,未下底基,地面为立砖基,建筑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0.69米,楼内平面为正方形,上中为八边形,再上为十六边形,顶部为穹隆形,整体均以青砖清水垒砌,砖长35厘米,宽17.5厘米,厚5厘米,墙体底部厚1.64米,外面向上逐渐收分,每面墙体上部呈“山”形女墙,女墙上部叠涩出三层砖檐,檐下再叠涩出二层檐子,呈交错之形。

东西南墙体中部各设一横券门,用一券一伏砌法,高3.6米,矢高1米,外饰一周“凹”形嵌线,外墙体留有排列有序的方孔各二排三个,北墙三排四个,孔正方形,边长16厘米。楼的周围曾有剥落的蓝、绿、黄、白琉璃瓦。一九八二年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八十年代,根据其砖的形制和琉璃瓦片专家和学者均认为是元代建筑。北大教授王北辰明确表示,该建筑为蒙元风格和波斯造型的结合体。然多数专家均未能确定其建造年代和具体用途。所以一直延用民间所称的肖太后梳妆楼。

名字由来

萧太后,指辽景宗后萧绰,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辽圣宗之母萧太后。萧太后摄政后,在统和九年至统和二十五年(公元991-1007年)的连续16年间,辽帝、太后及部族大臣都在凉陵清暑,驻蹲并建行宫。萧太后梳妆楼是北宋年间专为肖后梳妆而建,故称肖后梳妆楼。

美丽传说

最早的文字记载是乾隆初编修的《口北三厅志》,蒙语谓之“察罕格尔”,意即“白房子”,俗称为“肖太后梳妆楼”。此前当地人对该建筑有三种说法,一是,多数人相信其是萧太后的梳妆楼,是肖太后为打扮梳妆,由士兵每人从远处捎一块砖或一杯土,一夜之间盖成此楼;二是“竖葬楼”即一得道和尚坐姿圆寂,为不破坏形态,以其形姿建筑此楼;三是“树葬楼”或“树桩楼”,即以整树为棺而葬,再建此楼为享堂,根据发掘第三种说法确定无疑。

建筑特色

梳妆楼本身保存完好,它是在北方唯一保存的形制比较特殊的元代建筑。形如一蒙古包,全部用青砖砌筑。平面为正方形,边长9.3米,是一般常见之喇嘛塔座形制。“梳妆楼”通高15米,基平面为正方形,边长9.3米,顶部为圆拱形,四面砖砌墙体,表卧砌白灰砖,未灌灰浆,墙厚70厘米。四面均辟门。全楼建筑全部用砖,未用一点木料。

早先内有壁画。顶上原有琉璃瓦镶嵌,金碧辉煌,十分壮观。南面偏东辟拱形门,东西两面为拱形窗,上为阑额,再上砌出棱角牙子两层收分成顶。从南门进入中间,楼下为四角,上为八角。角间为圆柱,上托阑额、普柏枋,再上为单抄四铺作斗拱,斗拱之上层层叠涩而成巨大穹窿顶,犹如天幕,高约15米,极富神密色彩,顶中空,以砖覆盖。梳妆楼北面尚存有围墙和建筑基础。

相传为萧太后梳妆台,实际并非辽代所建,依形制分析,乃元代所建,而且应是宫中一座神殿。构造和一般庙宇中殿堂不同,如下部为方塔式座,上承巨大穹窿顶,酷似中世纪的天文台。完全仿自蒙古包形式,体现了民族建筑的风格和特点。

标签组:

上一篇曹操如果没有杀吕布的话 曹操能不能早就统一了三国

下一篇绥中九门口长城的简介

相关阅读

相同话题文章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