綖环钱的历史发展

首页 > 历史 > 正文
2024-12-19

发表自话题:

綖环钱,指钱币的内圈被剪去,只剩下肉和外轮。此样钱在“五铢”身上屡有发现。五铢錾去钱心后所剩边环,叫綖(音延)环钱。

简介

綖环钱,指钱币的内圈被剪去,只剩下肉和外轮。此样钱在“五铢”身上屡有发现。五铢錾去钱心后所剩边环,叫綖(音延)环钱。一般多用利刃圆錾切割,将钱一分为二:内为剪边(对文)五铢,外即为綖环。

由残余钱文可见,綖环钱多以东汉中晚期五铢錾切,故应出于公元2世纪至3世纪初。大量出土考察表明,与东汉五铢、剪边五铢同时出土的綖环钱数量甚少,比例极低,遂有钱币研究者推断:錾取綖环同磨边取屑一样,主要用作回炉重新铸钱,而非为流通行用,故传世綖环钱甚少。

代表钱币

早期东汉五铢

公元25年,刘秀称帝复汉,建元光武,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于光武十六年(公元40年)采纳马援的建议铸五铢钱,史称东汉五铢或建武五铢。直径2.5厘米,重3—3.4克,边郭较窄,铜色赭红,“五”字交笔弯曲;“朱”字头圆折,中竖两头变细;“金”字四点变长。

早期东汉五铢

形制较规整,钱文端正,面、背有横划后星点;中期后制作粗糙,钱体轻而大,直径增致2.6厘米,而重量减至2.8—3克左右,钱面出现平浅横划;晚期东汉五铢更劣。铜色略黄,钱文笔画粗浅,常见错范或晕文、重文,重量减至2—2.5克,除星纹、横划纹外,穿上另有“丁”纹,或数道短线纹,如无竖纹等。

剪边五铢

剪边五铢是中国古代钱币的一种。成色年代:东汉晚期又称“錾边”五铢或“剪轮”五铢,指边廓连同部分钱肉均被剪去或錾切的五铢钱。无外廓,“五铢”二字残留偏旁。

历史记载

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綖环钱与剪边钱应该是对应关系,毕竟都是一枚钱币上剪下来的,从数量上来说两者应该是对等的才对,但是在1969年文物部门在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也就是出图马踏飞燕那座墓),出土的两万多枚的五铢钱当中,剪边五铢钱有一万多枚,但是綖环钱却只有一枚;

1973年,江苏丹徒东晋窖藏钱币出土有280斤五铢钱,剪边五铢有180斤,綖环钱却只有20枚;山西侯马出土的500斤东汉五铢,剪边钱占了60%,而其中有一枚五铢钱边缘尚未凿下,钱肉与綖环仍连在一起。綖环钱如此稀少的原因是什么?有人猜测綖环钱的主要用途是为了回炉重造。

货币产生开始,便会存在私铸的现象,这一点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都存在,现代对钱币的管理制度比较严格,但是在古代钱币的管理制度可没有现代这么严格,这也是为什么五铢钱的大小,重量不一致的原因。

早期多从钱币边缘磨铜取熔,即将钱币磨去外廓、边缘,盗取铜材,用来作为铸造新钱的原料。一般情况下,磨边不会影响到钱的面文,并且钱币的边缘都比较光滑。后来出现剪凿钱,将一枚钱剪成或凿成内外两枚使用。

如近代金石学家秦宝瓒《遗箧录》云:

官铸既小,民之盗者益多而巧,改磨为凿,内对文,外涎环,一钱分为二,无庸盗铸矣。更有用方凿凿成者。'剪凿钱西汉时期就已出现,到东汉桓帝、灵帝时期更加增多,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达到泛滥的地步。

除了被回炉重造,还有人推测,在凿钱的时候,綖环钱的损坏程度要比对文钱要多,十枚里面就有可能出现八枚是损坏的,毕竟剪边钱是整个钱币的中心,相对外环来说要结实许多,所以一个不慎还是很容易凿坏的,另外在使用的过程中,外环过于轻薄,容易损坏,这也是导致綖环钱留存率低的一个原因。

这样的货币,都不是法定的货币,由于当时经济混乱,钱币的价值不稳定,物价过于高昂,唯利是图者便利用五铢钱的特性,将其凿成两枚五铢,一个钱当两个钱用,或回炉重造铸造私币,这些都反映了当时朝野动荡,经济萧条与货币流通状况恶劣的情况,也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因此綖环钱也十分具有收藏价值,市场上捡到漏的朋友也要注意看一下切口是否有新凿的痕迹,以防后世为了谋取私利而刻意假造綖环钱。

标签组:

上一篇永定陵简介

下一篇古堡的历史演变

相关阅读

相同话题文章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