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皮影作为民间文化中独具魅力的一种艺术形式,是四川民间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巴蜀沃土中酝酿出的一朵芳香奇葩。四川皮影还分为成都灯影,川北灯影和纸灯影三类。
成都灯影
民间艺人习称为“成都京影戏”,据说取自“来自华北京城”,或“可与京城皮影媲美”意。成都灯影的影偶以半透明的黄牛皮(俗称“亮皮子”)为原料,一般体形较大,个别大影人高达1米。
由于体大皮厚,在制作时少用刀刻镂,而是用40多种(据说全套工具共300余种)铁工具錾,四川人称“錾灯影”。以錾金石之功錾牛皮,其影偶质地之坚可想而知。著名刻手有钟长兴、仲焕章、刘洪顺等。成都影偶的分段与关节比北方影偶多。
多在头帽处分段,以便根据剧情需要更换头冠;在手掌与手指之间增加活动关节,使手部更灵活,更便于表演细腻的情态和高难度的武打动作。成都灯影还将北方影戏须发同头面联结雕刻的方式改为软须发,这一改动为影偶操纵技巧的发挥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无论是文场的起卧坐立,俯仰顾盼,捋须撩袍,端带掸尘,还是武场的打斗杀伐,腾云驾雾,飞檐走壁,无不神情入化,丝丝入扣,令人叫绝!平面的影偶,经艺人之手,顿时富有立体感。至今成都人口中还有一句歇后语叫'灯影把子──扯浑(音kǔn)了,'就是赞扬那些把影人提得活生生的名手。”
明末清初成都著名的“春乐园”影戏班中影人提手唐芳,外号“唐麻子”,“自少至老,提灯数十年,得心应手,熟极而化,提者推为巨擘。”成都灯影在影偶的造型设计上借鉴川剧的表现艺术,同时汲取了蜀锦刺绣、蓝印花布、四川年画等民间工艺美术的艺术手法,形象栩栩如生,地方风味浓郁。
以脸谱造型为例,成都灯影除与各地皮影脸谱一样多用五分脸外,少数文武旦与神话人物为八分脸,充当道具的神佛像用十分脸,孙悟空、包公、二郎神用专用脸。人物脸面均天庭饱满,下巴圆曲。与北方影人削额尖颌、有棱有角的脸谱造型形成鲜明的对照。
更为特殊的是成都灯影;变脸"脸谱,用一张“满脸”(镂空或雕花、敷彩相结合的处理手法多用净、丑一类角色。)放在一张空脸(主要借助于线条的组合变化来雕刻的脸谱,近似于戏剧中的生旦角色造型)上,系在耳际,随剧情变化而自由翻盖。这是川剧"变脸"技法在灯影中的运用。
成都灯影班人数较多,有“七紧八慢九稍停”之说,而实际上大的影班往往多达十二、三人。唱腔均用川剧调,自提自唱,一专多能。剧目丰富,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国”之说。
川北灯影
川北灯影又分为“土灯影”和“陕灯影”。
土灯影顾名思义是川北土生灯影。影偶长约一尺五六,脸谱以阴纹为主。造型较粗笨,雕工较粗糙,人物头上是光头,和木偶、大戏一样,演出时临时加戴帽子、插翎子旗靠等,演唱时,生、旦、净、末、丑一人唱一角,走影子由另人担任。乐队还要七、八人。故编制在十六、七人以上。此影子大多流传于南充、广元、重庆合川的沿嘉陵江流域一带。
陕灯影又称“渭南皮影”,是川北皮影的主流。相传,清乾隆年间,陕西渭南地区有一杨姓皮影艺人来到川北,在南充西充县槐树场安家传艺,其皮影技艺很快在川北传播开来。川北灯影在造型和形制上和北方皮影相近。脸谱以阳刻为主,透光明朗,映在灯光照射的纱幕上,丝毫毕现。然而在唱腔上都仍是川剧唱腔,并且是自提自唱。
川北皮影剧目丰富,多为连台本的条纲戏,擅长《三国》、《水浒》、《西游》、《封神》等民间神话故事戏。也上演部川剧剧目。演出活动自清以来,一直活跃在沿嘉陵江流域的阆中、南部、西充、南充各县市。据不完全统计,川北灯影有大小影箱约60个以上。著名皮影艺人有王文坤、何正同等。
纸灯影
此类灯影专供小孩逢年过节玩耍,用纸雕刻,彩绘敷油(桐油),刀法粗犷,设色简练,节日气氛浓厚,高约16.5──20厘米,比川北灯影小。
标签组:
上一篇:官宣!2025四川卫视“花开天下·国韵”新年演唱会即将开票
下一篇:唐山皮影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