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皮影戏的传承发展

首页 > 历史 > 正文
2024-11-28

发表自话题:

四川皮影又叫“灯影戏”,是四川地区的汉族传统表演艺术形式,清代极盛,大多具有汉魏石刻简约纯朴的古韵。四川皮影所演剧目除历史、神话、传说外,多为谐剧。

“驴皮影”保留下来的同时,又给当代人留下一个沉重的课题,如何解读影戏的历史,解读它厚重的文化内涵,对众多的保护工作者来说,仍然需要漫长的时间去梳理和发扬。现中国许多省市都有“驴皮影”社团,但基本是上百年前传承保留下来的作品。当今的戏社演出,基本是摆弄前人留下的唱本和技术,很少有新的创造和创作。

当面对这些汉文化的瑰宝,却又常常在财力、人力方面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内心深处肩负的责任心、使命感,在某种现实面前,往往又显得有些苍白。

从保留下来的“驴皮影”作品看,主要以民间流传的唱本和传说中的神话及人物故事为主要题材。皮影戏的先人们根据各个时期人们的生活和想象中的传说事物进行提炼加工,从而制作出了一些鬼怪、花轿、门神、动物、花、鸟、古代城堡建筑等一些爱憎分明、颇具地方特色而又形神兼备的作品。

可以想象出当年,每每开台唱戏,那些活灵活现充满生命气息的象形作品,是怎样地摄人心魄、动人心弦。于是,“驴皮影”在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地上找到了生存发展的空间,流传便成了延续下来、广受欢迎的唯一途径。

多年以来,在陕西、河北、四川等地,广为流传的戏目(影卷)较多,如:《嫔铁剑》1至4本、《碧玉剑》3本(修业堂)、《炎天雪》4本(新盛堂)、《降虎阵》8本、《封神演义》、《锁阳关》3本、《二度梅》11本、《界牌关》3本(新盛班)……十几种风格各异的戏目及百余本唱本,在群众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为地方戏种里异常活跃的娱乐形式。

当在皮影戏那厚重的历史中穿梭时,仍能感觉到当年几十台驴皮影“大戏”轮流上演的“魔力效应”。

许多“驴皮影”戏世家,几代人为了养家糊口生存下去,不惜用生命和泪水去换取达官贵人的笑脸,去保护传承这一“土里土气”的地方戏种,并举步维艰使它能够延续下来,这无疑是一个伤心痛苦的过程。好在经过他们的努力,那些皮影唱本和作品终于保存了下来。

在厚重的历史长河中寻觅,串起零乱记忆的同时,竟有许多苦涩的味道从心灵深处泛起。也许通过保护,再过几年、几十年,子孙便能不费吹灰之力地去解读历史,研究揭示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寻觅它永恒的艺术真谛,让“驴皮影”出神入化地展现在眼前。

那样,心会得到一丝安慰,能够理直气壮地与长眠于地下的先人坦然对话,让那些充满神韵而又魔力十足的“驴皮影”,在当代人的生活中出神入化地鲜活起来。

相关书籍

《四川皮影》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一版一印,收集整理最精彩的皮影画幅111件,全部彩色精印,16开51面,印量1400册,图书馆书,品好。1983年,刘丹桂以这部分皮影画像为核心临摹的专著《四川皮影》在国内公开出版,这是中国第一本关于四川皮影的专著。

1986年在成都锦江大礼堂,当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的专家驻足在这批皮影艺术珍品前时,惊呼:“终于看到了真正的四川皮影。”随后,这一批共27件皮影精品,全被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悉数收藏。不久,《四川皮影》为西德皮制品博物馆收藏,并载入德国图书目录。随后,奥地利、法国等国艺术研究机构,慕名而来,一一收藏了刘丹桂仿制的这批皮影艺术精品。

标签组:

上一篇文津阁的历史与文化

下一篇网友总结24家手机厂商“生死”现状:最后只活了6家

相关阅读

相同话题文章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