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山创密码】巨人:谏山创的反战与反思

首页 > 国际 > 正文
2021-05-12

发表自话题:谏山创

※ 本文为视频《进击的巨人到底是在讲一个什么故事?》基于文字文章的逻辑的重构版。没想到反响这么强烈,根据部分评论和弹幕,笔者对原内容进行了大调整和大增补(但权衡后删去了二二六事件),尝试回应一些观众们比较关心的点,全长约为8000字。

“只要立场不同,‘正义’就会露出獠牙。”——《暁の鎮魂歌》

进击的巨人:谏山创的反战与反思

 文:换盅盐    编辑:单走一个_6

如果有人问:哪部二次元作品尚未完结却足以无悬念封神?呼声最高的,想必就是《进击的巨人》。而《巨人》如此出类拔萃,也必然“招蜂引蝶”,引无数“巨学家”(比如我)尽烧脑。

作为《巨人》的原作者,谏山创也自然处于热议的漩涡中心。“谏山究竟想通过《巨人》表达什么?”这个大瓜,即便是作品本身完结,也足以供巨人粉们大快朵颐很久。

就目前而言,《巨人》无疑已成为伟大的文学作品,值得各种不同角度、不同维度的过度解读。即使谏山在创作初期并没有想太多,作品动画化后巨大的成功,也无疑会浇灌他的野心。试问哪位作者不希望在创作生涯中,有一部既叫好又叫座,还能捎带手控诉现实的“名著”呢?何况还是他的处女作。

谏山也确实给了读者们惊喜。他前期让读者们产生了错觉,以为整个故事的主题是“挣脱束缚,追逐自由,探索世界”。但当故事进入“马莱篇”(漫画91话)以后,读者才渐渐发现,原来《巨人》的主题,其实并非单纯的讨论“自由”,其笔墨手法,让人不得不服。 

《巨人》第1季与第4季宣传海报对比:攻守易势

《巨人》复刻半部人类史

总体来说,谏山创是以真实历史中的18~20世纪作为大背景,借《巨人》的故事复刻了一个浓缩版的人类世界,几乎重构了半部人类史。

这并没有夸张。从17世纪开始,人类世界在物质方面进入了大变局。

17世纪,是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兴起并最终席卷全球的起点,据此也是学界界定世界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的分水岭。 17世纪之前的古代,人类是“爬行式”发展;17世纪以后的近现代,人类是“跑步式”发展,尤其是20世纪的发展速度,堪称“火箭式”升窜。

所以,最近几个世纪构成半部人类史的说法,并不夸张。

而对比《巨人》,谏山精心采用的纪年,也算是一个关于时代信息的 “明示”。 同时,谏山将整篇故事拆成上下两篇:“岛内篇”实际上是探讨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而“马莱篇”则探讨了民族国家与国际秩序的关系。

我们首先讨论这后半部分:民族国家与国际秩序的关系。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巨头”进行了雅尔塔会议,签订了《雅尔塔密约》,确立了雅尔塔体系。你我至今仍处在雅尔塔体系的余波之中。

反战思想:“正义”露出獠牙

现在,请各位读者尽量把前90话的“岛内篇”抛诸脑后,而把第91话作为一部作品的第1话,一直回顾到104话,你就会发现,自己对正、反派的代入感,很有可能发生了转换:

“马莱篇”第一话,以艾伦为首的艾尔迪亚人,突袭了一座原本平安繁华的马莱城市,对马莱军人和平民进行了无差别攻击,(谏山亲闺女)贾碧身边不少值得珍视的伙伴,上一刻还有说有笑,一起憧憬未来人生,现在,却都死无全尸。

也就是说,真正代入马莱视角后,艾伦和阿尔敏他们变成了无情杀戮的“破墙者”,艾尔迪亚人真的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恶魔的后裔”,莱纳也一下子成为了守护人民的战士,不愧为“马莱之盾”(才知道有个梗叫“马莱之坐”)。

假设有观众是直接从第四季开始观看的话,甚至可能会猜测小姑娘贾碧就是本作光芒四射的主角,而艾伦一众则是邪恶残忍的反派Boss。

综上,谏山创手法确实高明。他出色地将“施害方”和“受害方”的视角进行反转。到这里,“谏山是在为日本军国主义招魂”的猜想可以入土为安了。

现在可以确定无疑的是:

反战,是谏山创的价值观;而民族狂热孕育战争风险,是谏山在作品中的思考。

《巨人》第3季最后1集ED透露了部分第4季原画:一对父母捧着孩子的遗体悲痛欲绝。

民族主义:关于该獠牙的解剖学分析

民族狂热是民族主义(Nationalism,区别于Patriotism)的激进体,而民族主义是伴随民族国家兴起的新理念,谏山在《巨人》中描绘了其3个特点:

(1) 民族主义具有“传染性”。

民族主义会在不同的族群中相互传染。在“岛内篇”,艾尔迪亚人的口号是“为人类献出心脏”,根本没有民族的认知,只是在试图绑架三笠的人贩子嘴里说过“东洋人”的概念;而在打开岛门后,岛内才逐渐认知到:哦,原来我们是艾尔迪亚人,你们是马莱人,他们是东洋人…

(2) 同样是在民族主义坐标系下,不同民族的立场就注定不同, “双标”成为常态。

正如《巨人》第三季ED《暁の鎮魂歌》中歌词所言:“只要立场不同,‘正义’就会露出獠牙。” 《巨人》的宏观背景,就是“马莱民族狂热”和“艾尔迪亚民族狂热”的互动过程:

马莱国民的正义,是净化艾尔迪亚这支“恶魔的后裔”;艾尔迪亚国民的正义,就是反抗马莱的迫害与屠杀。它们以彼此为敌,仇恨是它们自肥的养料。但这种基于狂热与仇恨的螺旋式的互动毫无意义,只会带来“绞肉”死循环。

另外,以民族利益为锚的价值判断下,有些损人利己的行为会被“合理化”甚至“合法化”,颠倒了人类朴素的善恶观。比如:二战前后,很多日本人在军国主义洗脑下,认为只要“效忠天皇”的“大节”不亏,烧杀淫掠这种“小节”根本无需愧疚。

NHK纪录片《あの日、僕らは戦場で ~少年兵の告白~》 (2017)

或因追忆曾经的巅峰辉煌,或因敏感的受害者心态,民族主义常常被浪漫主义渲染,很容易滑向民族狂热。而在民族狂热之下,人类常常在战争的边缘试探,仇恨的火种时明时暗。和资源争夺一样,它成为战争经久不衰的根源之一。

尤其是民族狂热发育到一定程度,会强烈地诉诸“纯洁性”(或“纯粹性”),激情压倒理性,不仅强烈仇视其它族群,连稍有异议的同胞也容不下。帕拉迪岛内以欧皇为首的“耶格尔党”就是典型:先是用炸药炸死军队将军,软禁监控非自己人派系成员,现在也已经容不下阿尔敏、三笠、让和韩吉这种“温和派”人士了。

 “耶格尔党”这种狂热的行径,不仅在程序上毫无正义可言,在结果上也鲜有好下场。如果 “灭世计划”被成功贯彻,没有了民族仇敌的艾尔迪亚人,必然会继续诉诸艾尔迪亚民族内部的“纯洁性”,在同胞彼此之间“搜敌”,就一定会重蹈100多年前145代弗利茨王在位时自己人相互攻伐的覆辙。那这,又是一场无谓的循环,悲伤、无意义。

同时,谏山对宏观维度上各方势力的设定,也有疯狂暗示:

艾尔迪亚人的设定,与条顿人-普鲁士德意志关系紧密;古代马莱,与罗马人神似,有影射意大利之嫌;谏山创作为日本人,在作品中更是鲜明地引入了“东洋人”势力。而有趣的是,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三轴心,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也都是在战前和战时,高举狂热民族主义的大旗。

※这里有必要多说几句,民族主义概念本身是中性的,从结果上来看,具有正反两面。 二战罪魁轴心国,无疑代表了消极面,他们对恃强凌弱的战争行为进行了“合理化”甚至是“合法化”;而二战后全球前殖民地民众民族意识觉醒,纷纷发起民族独立运动,则是其积极面。

如何发挥民族主义的积极面并抑制其消极面,需要政治分寸感。掌握不好分寸感,就很容易滑入民族狂热或者民族虚无(如伊雷娜)这两种极端。狂热民族主义就是分寸失控的后果之一,它也毫无疑问是贬义词。

(实际上,民族主义可被再分为“种族民族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比较复杂,限于篇幅,不做展开)※

更犀利的是,谏山创通过一些典型人物,在微观维度上,以个体命运与视角来控诉洗脑灌输和战争悲剧的。比如贾碧和萨沙。

 “宠女狂魔”谏山创

贾碧是谏山“亲女儿”无疑,而读者早就知道“正能量”小姑娘身后的真相:

贾碧属于被压迫和污名化的族群,却在当局常年的洗脑教育下,深信自己的族群是罪恶的,立志要清洗远方的同胞,赢得压迫者的认可。如果不是在岛内经历了各种不打不相识,贾碧可能一直深陷骗局,直至终老。 不过,谏山毕竟待贾碧不薄,给了光环加持。

上图电影《钢琴师》中,犹太人被拘禁在高墙内,必须佩戴“大卫星”臂章以示“低贱”身份。

其它角色就不那么走运了。比如:主角团“吉祥物”萨沙之死。

因偷白薯、偷肉,被大家戏称为“笨蛋”、“吃货”的萨沙,这有些蠢萌的性格,调和了《巨人》世界残酷无常的底色,为调查兵团压抑肃杀的气氛中投射了一缕阳光,击中了不少观众心中最柔软的部分。

她对马来人厨师尼科洛极其由衷的夸奖,让大家明白,对美食的热爱(以及音乐),是可以穿透民族隔阂的。被治愈的不仅是尼科洛的内心,还有观众的内心。所以天真的我们(观众们)大概率不会想到,最先离开主角团的人居然是她。

萨沙父亲与尼科洛一同站在她墓前时悲伤的表情,强化了观众内心的刺痛感,因为对萨沙这个角色越喜爱,就越能感受失去爱女和珍视之人的痛苦。

这正是谏山的冷冰冰的高明之处。他并不是直接呼唤爱与和平,而是采取逆向思维,即书写悲剧,用残忍到虐心的手法,摧毁美好的事物,来复刻现实历史中曾经的真实,以及不同立场持有方的痛苦与纠结,让享受和平时代的观众们体会战争的无常与无情。

没有遗言,没有走马灯,没有回光返照,你珍视的亲人、伙伴、战友,就在那一刻瞬间消逝,你也来不及哀悼和思考,因为本能告诉你“还是担心自己吧,也许下一个死的就是我”——无论用什么叙事去粉饰与雕刻,这才是战争的真容。

《巨人》第1季22集,调查兵团为了摆脱巨人们的追击,不得不抛弃战友们的遗体。图中为兵长的手下佩特拉·拉尔(之前被女巨人化的阿妮击杀)。

PS:前线有前线的残忍,后方有后方的嘴脸。岛内王政贵族们自然深居宫廷,觥筹交错,无需担心上战场送死,毕竟那是平民子弟的命运。当驻屯兵团冲入王政议事厅(第3季第5集)报告罗塞之墙被攻破的假情报后,贵族们果断决定抛弃人民,优先保障自己的生存(和二战战后日本权贵高度相似)。

目睹悲剧,自然会反思:一方面,民族激情和民族矛盾难以磨灭,另一方面;战争的苦难和印记从不轻松。当有人破罐破摔,断言国与国之间只有利害关系和弱肉强食逻辑的时候,也有人开始思考构建跨越各国政治体的和平秩序的可能性。 

“黑暗森林”中透出的曙光

实际上,早在远古时期,当人类进入到没有哪一家势力能够永久消灭所有对手的阶段时,就开始了对国际秩序的探究与实践,以避免“冤冤相报”的死循环。

毕竟,纷争是有成本的;长期来看,零和博弈是血亏的。其中,当夺取并维持资源(主要是土地资源)的成本远高于其收益的时候,就不得不收手或坐下来谈。

比如,农耕经济有个刚性约束条件是400mm等降水量线。如果一个地区年降水量少于400mm,就无法依靠农耕定居。这条线基本就是农耕文明(种植业)与游牧文明(畜牧业)的分界线。在中国,这条线基本与长城重合,也就从一个角度解释了,为什么中国农耕王朝一再抗击南下的游牧民族,却没有向北无脑扩地。

再比如,古罗马“五贤帝”之一的哈德良,主动退出了前任图拉真(野蛮6澡堂堂主)所攻占的两河流域土地,保留了一个羸弱但稳定的帕提亚帝国(或称“安息帝国”),对保证罗马边陲安全和提防零碎新势力的崛起大有帮助(但后来军阀皇帝塞维鲁手贱攻灭帕提亚帝国,成全了后来的萨珊帝国)。

以上两个例子,都承认了多玩家并存,而不是单一玩家把其他对手都干掉,占据所有的资源。

而如果是多方势力坐下来谈,就涉及到国际秩序了。构建国际秩序的目的,是制定基于共识的普遍规则,解决现有和潜在的国际冲突,让秩序之下的大大小小所有玩家,获得总体上的正收益,并对可见的未来形成稳定预期。简单说,真正良好的国际秩序,能够带来比较长期的、大体上的和平。

1945年,联合国成立,后来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WB、自由贸易联盟(现为WTO)共同成为二战战后国际秩序机制的运转实体。

了解这个点之后,我们再梳理《巨人》世界大历史时(即主角团在进入艾伦家地下室之后),我们会发现:谏山在通篇都是以国家或国际秩序作为背景底色。

最开始,艾尔迪亚人征服马莱人,是民族国家之间你死我活的争斗,例如古罗马消灭迦太基,属于一元秩序;艾尔迪亚人称霸后,各大贵族无视弗利茨王的权威相互讨伐,例如西欧中世纪和中国东西两周,属于宗藩秩序;而马莱国和中东联军长达四年的战争,一方面高度影射第一次世界大战,另一方面也表明已经出现中东联军这种超越国家的政治单位,暗示了全球秩序的前身已经出现。

如果采用一个宏大尺度的逻辑描述,就是:在历史进程中,不同的秩序体系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当社会发生变迁时,秩序也必然进行迭代。

演化顺序通常如下:

战争爆发优势势力(国家、联盟)取胜战后构建秩序在新秩序下的和平与红利秩序红利殆尽或社会发生质变(如技术爆炸)现有秩序失衡 各方协调无效战争爆发

其中,第一次工业革命,成就英国现代意义上的全球首任霸主,就是现实世界中的经典案例。

1885年左右的大英帝国全球领土

第一次工业革命成就大英帝国

工业革命之前的15~18世纪,重商主义成为欧洲经济思想的主流。它追求高关税和贸易顺差,结果导致了一个欧洲各国互害而且多输的局面。各国决策层并非不清楚症结所在。但是由于互不信任,谁也不愿意在这场大型缠斗中率先松手,成为第一个“傻瓜”。

但是,大约自1760年开始,英国率先进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很多人都以为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经济史学家们后来分析,工业革命其实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小概率事件”,是英国浑然不觉凑齐了各种要素之后爆发的“黑天鹅事件”,可以看做是英国突然具备了“巨人之力”。

蒸汽机引领的工业革命,离不开化石燃料煤炭——这是至关重要的资源(类比帕拉迪岛的冰爆石)。恰好,不列颠岛上煤炭储量丰富。甚至有唯物主义学者断言,如果英伦本土煤炭稀缺,则根本不可能爆发工业革命。因为,就是这种脏兮兮的黑矿石,决定了炼铁、炼钢产业和瓦特蒸汽机体系的实力上限。

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不仅提高了生产力,还催生了工厂和企业制度。

到了19世纪中叶,英国铁制品出口总量比世纪之初增加了近20倍,超过了世界上其他各国的总和;不仅如此,产业的升级,喂饱了英国财政收入,进而增加财政对军事的投入,军事技术和制度的变革被极大地推动,掀开了海军工业化改革的序幕。

1815年至1914年,整整一百年间,没有哪个列强有能力撼动大英帝国的海上优势;其间,英国为了维持海洋霸权,干脆在1889年通过了《海军防御法案》,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和财政力量,要求英国皇家海军的战列舰数量,不得少于全球第二、第三大海军数量的总和。

可以说,第一次工业革命使英国实现了全方位的“进化”。等到了19世纪中期,英国对欧洲其他各国已经实现了产业落差,足以发动“降维打击”。

1846年,以废除《谷物法(Corn Laws)》为标志,英国舍弃了重商主义,基于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开启“自由贸易”时代,迭代了当时世界列强的玩法,

这种新玩法最终缔造了新型国际秩序,英国也凭其实力成为秩序主导者。凭借这套自由贸易体系、强大的舰队和孤岛的地缘优势,不列颠实际上主导了欧洲甚至是世界的霸权,形成了当代全球经贸秩序的雏形。

早期全球贸易网络:根据亚当·斯密“绝对优势理论”(后经大卫·李嘉图完善为“比较优势理论”),通常而言,跨境贸易会让双方都获益,并且随着贸易往来的深入,战争风险也明显降低。

但自1870年代以后,德国、美国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有力挑战了英国霸主地位。其中,德国挑起了一战、二战,但两次战败,归于沉寂;美国则在二战后取代英国成为新霸主,构建战后秩序,并凭借第三次工业革命巩固了实力,赢得“冷战”,直至今天。

——这就是一段相对完整的演化链条。

《巨人》中也有类似的讨论,不过由于要保证故事性,谏山只能通过画作细节疯狂暗示。

谏山创的笔墨线索

根据《巨人》原作122话画面细节,我们可以得出2000年前的几条线索:

(1)艾尔迪亚人处于奴隶制社会,主要靠掠夺弱小的村落,将战败方的女性和未成年男人掳作奴隶,其余屠杀殆尽——这样基本确定了当时人类的经济发展水平。

村落被焚毁,没有劳动力的被屠戮殆尽,有劳动力的沦为奴隶。

(2)艾尔迪亚人在获得巨人之力以前,除了酋长和部分高级族人有皮甲以外,其他人基本上是布甲,甚至衣不蔽体;在获得巨人之力以后,相当于族群生产力跨越式提升(技术爆炸),随即带来装备水平大大提高,已经是锁甲布甲混编了。

酋长胯下皮草裤,其他人上身要么布T恤,要么赤裸。


卫兵装备大幅优化,首领宝座也从破烂木椅升级为有点装饰感的大座位。

(3)艾尔迪亚人向马莱人宣战时,马莱基本已经是板甲军团了,而且马莱军人军容严整,即便是投降时也是方阵整齐,说明在当时,马莱人的经济实力和军事组织纪律,都远高于艾尔迪亚人,但面对尤弥尔巨人的碾压力量,依旧没有胜算。

马莱方已经是板甲军团:长矛+方盾

(4)从双方的服饰风格和对应年份分析,马莱人的原型,基本上就是古罗马人;艾尔迪亚人的原型是同时代欧洲的蛮族,根据德语姓氏推测应该是日耳曼人,甚至很有可能是条顿人。

罗马军人装备

蛮族战士装备

原本马莱帝国具有经济和技术发明的优势和红利,远远强盛于艾尔迪亚以及其他蛮族。但因为尤弥尔查收外挂(可视作演变链条中的“社会发生质变(技术爆炸)”),导致势力均衡逆转。艾尔迪亚人利用巨人之力的优势击败原本支配地位的马莱帝国,然后构建了自己的民族帝国,利用帝国新制定的秩序和规则,享受马莱人曾经的辉煌。

再看《巨人》当下部分,原作91~92话,马莱帝国刚刚结束了与“中东联盟”的艰难战争,铠之巨人差点被反巨人炮送终,传递了以下信息:

(1)由于对巨人之力及其配套军事模式的过分依赖,马莱帝国在热兵器的军事研发上动力不足,导致当前战争技术明显落后于其他国家,这是典型的“路径依赖”,这也可以解释为“对资源富裕国的诅咒”。马莱这次侥幸胜利,下次未必还有好运眷顾。

战场画面中,谏山着重勾画了机枪和装甲战车。其中,最早的坦克于1916年的一战战场上服役,在二战中成为中流砥柱;而马克沁机枪在一战战场中震惊世界:面对德国的机枪扫射,英法联军单日阵亡人数近6万。这两种武器,都显著推动了人类战争的升级转型。

右图为一战中著名的马克沁机枪,特点为采用水冷枪管,与谏山笔下的机枪非常相似。

(2)当技术发展到新阶段,社会就会开始依赖相匹配的资源。热兵器技术开始依赖一些以前用不到的资源,比如化石能源(包括帕拉迪岛上的冰爆石);而马莱高层意识到,自己无法在短期内实现军事技术的“弯道超车”,不得不押宝在当下夺取始祖巨人的“地鸣之力”,缓冲对手的军事及能源技术的落差。

换言之,谁在下一场大战之前抢先获得优势资源,谁就能掌控战后新世界秩序话语权。

同时,“马莱篇”中一个重要情节(原作99话),就是战锤巨人持有者戴巴家族暗中联合马莱军方,向全世界公开演讲,将国际矛盾和关注点转移到帕拉迪岛上的“恶魔的末裔”。这种针对具体敌人鼓动多国联盟的操作,其实就是构建一个短期内的“战时秩序”。至于和平秩序该如何操作,要等尘埃落定之后再议了。

看完谏山良苦用心勾勒的细节之后,我们完全有理由揣测,谏山创借《巨人》这部作品的宏观叙事来讨论:

当人类面临秩序变局时,各国国家和民族如果想尽量避免纷争与残杀,维持大体上的和平,就必须要进行观念转型,意识到秩序的存在,承认秩序的作用,停止对旧秩序的透支,就必须对内要压制极端民族主义,对外共筑一套具有普遍正义性的叙事,并基于此构建合理、有效的国际秩序。否则,人类就会重新陷入“黑暗丛林”的泥潭,开启战争“绞肉机”时代。

野蛮5:外(tou)交(piao)胜利

好,问题来了:讨论了这么多,何谓普遍正义的叙事?何谓国际秩序?普遍正义的叙事能否能钳制民族狂热?这些和《巨人》剧情有几毛钱关系?

关于以上疑问,由于篇幅所限,我们...下篇再见!

( To Be Continued…)

标签组:[谏山创] [国际秩序] [民族主义

上一篇进击的巨人:三笠与艾伦的爱情官宣,谏山创的糖总是放在了刀上

下一篇从《菊与刀》谈谈谏山创的矛盾性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