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孙策传位的读者,下面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难道自己的儿子坐不稳江东大位吗?
孙策是三国前期的重要人物,作为孙坚之子,在孙坚战死后,先是投奔袁术。之后从袁术处以孙坚留下的传国玉玺借兵,得到兵马之后,用这些兵马征服了江东六郡,为孙吴的建立打下基础。然而孙策的时运实在是有些差劲,在他一统江东六郡,谋求进一步发展时。
却在打猎途中遇刺身亡,而使孙策失去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机会。但孙策死后也不是就没有故事,孙策死前所做出的决定,让自己的弟弟孙权继承孙吴大位的决定。鉴于孙权日后对孙策的态度来说,可以说是对孙策是个败笔。但对孙吴来说是个正确的决定。
为什么说对孙策是个败笔?这一方面与孙策后人的境遇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孙权对孙策身后事的态度有关。孙吴的从无到有可以说是孙策一手促成,但孙权称帝后却不愿意追封孙策为皇帝,只封其为王。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三国末期的司马师司马昭兄弟。
司马昭不但追封司马师为皇帝,甚至一度因为司马师的功勋,还想要传位给司马师的儿子。那孙权如此做法,当年孙策为什么还要传位给孙权呢?现代大部分观点认为,孙策的儿子孙恒年幼,孙策担心孙恒无法坐稳大位,因此传位孙权。但事实上,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原因很简单,孙恒虽然年幼,但孙吴在孙策死后,军权实际上掌握在孙权的连襟周瑜手中。文官派以张昭为首虽然支持孙权,但有军权在手的孙恒,并不存在坐不稳大位的问题。那孙策是怎么想的呢?我觉得首先一点,孙策对孙权十分看重,让孙策在选择接班人的问题上,偏向了孙权。
孙权在三国历史上,是个曹冲式的人物,也就是说幼年名气大,长大了一般。孙坚战死时,孙权年仅九岁,却能孤身入敌营,乞回父尸。也由此曹操有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慨,这些事情孙策都看在心里,或许他认为孙权的前途不可限量。尽管事实证明他看走眼了,孙权只是个守成之君,而非进取之君。
但仅仅是对孙权的看重,恐怕不足以让孙策放弃自己的儿子,而选择孙权。因此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让孙策选择了孙权,那就是当时的局势。孙策死时,孙吴刚刚平定江东,根基不稳。曹操袁绍备军黄河两岸,不管谁最终取胜,对于孙吴来说都是个巨大威胁。
而孙策与江东豪族的冲突,又让他的儿子普遍不受江东豪族的欢迎。反之孙权在江东豪族中保持了不错的名声,可以安抚江东豪族的不满情绪。在此内忧外患的情况之下,恐怕推一个幼主上位,对于孙吴的未来来说并非好事,因此孙策选择了孙权。
之后的赤壁之战也证明,孙策的选择是正确的。如果当时孙吴的领导人是年幼无法做出决策的孙恒,而非力主一战的孙权。那么孙吴内部的政治斗争就足以拖垮孙吴,而不需要曹操动手了。各位网友对此又有什么看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与我交流。
标签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