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马上就要完结了,你觉得最终的结局会是什么?

首页 > 娱乐 > 正文
2021-05-12

发表自话题:谏山创回应最终话

个人觉得,最终的结局应该在大家所猜测的这些可能性中。如果能超越这些可能性,作者就能封神或封魔了(取决于最后体现的价值观)。考虑到作品公共播出,面向正向的可能性更高。

我们其实可以用严肃政治的视角重新审视《进击的巨人》这部作品。

《巨人》其实通过“巨人”的设定,假设了充满痛苦的世界格局,要打破这个格局,但打破的终极目的不是混沌,而是谋求建立一种秩序。

《巨人》的世界观,其实有点类似于刘慈欣小说。这类偏向社会、政治的科幻(奇幻)题材,最核心的“设定”(巨人、超新星爆发、黑暗森林)服务于一个偏政治的理性主义议题(而不是西方科幻那种偏“人性”、“宗教”的唯心主义问题)。

在故事世界观较小(墙内)时,主要目标是打破一个每一页都写满了“吃人”两字的旧秩序。由于剧本结构设计极为优秀,吸引了很大范围的读者。

除了猎奇的巨人与立体机动装置之间的血腥战斗外,剧情其实主要集中在人与人的矛盾,社会不同阶级的矛盾,不同路线的矛盾与斗争上。包括我本人,作为左派,早期是把《巨人》当成革命题材的作品来看待的。


当墙内故事以玛利亚之壁夺还战胜利结束后,《巨人》的世界观突然一下打开了,故事的主题也进入了第二个阶段:这是一个新的充满了痛苦的世界格局,如何打破这个格局,建立一个新的秩序。

《巨人》世界观的扩展非常地突兀,缺乏过度,几话之间从中世纪变成了蒸汽时代。这并不是作者功力不足,恰恰是他刻意为之。很显然这种世界观的变化,非常接近日本近代史的锁国、维新、开国这一变局,对日本民族带来的震撼感。

日本从维新自强的亚洲楷模,一步步蜕变为军国主义恶魔,中间经历了许多路线斗争。一个主要矛盾是日本如何以世界的角度看待自己国家,如何在世界体系中立足。这个矛盾,即便经历了二战战败、被美国殖民,到今天亚洲主义、欧亚陆权重新崛起,也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所以日本内部多种路线的斗争还在持续。

大陆边缘的“岛”国都有类似的问题,日本之于亚洲,英国之于欧洲,美国之于欧亚大陆,都是类似的情况。

进击的巨人下部的世界观与这种真实的世界格局有很大程度的相似性,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观念偏左的读者开始对《巨人》价值观产生越来越大的怀疑态度。总感觉《巨人》的故事走向,在 “本岛至上”观念影响下的军国主义,和“命运共同体”观念指导下的和平主义,两条路线中摇摆不定。


决定《巨人》故事结局的,显然是下半部故事的主要矛盾。

我觉得《巨人》下半部,虽然视角上类似日本岛国地缘带来的世界观,但格局比这个要大。

它本质上描述的是民族国家(以本民族利益至上)构成的世界体系下,出现了不对称的极端武力(巨人),从而导致一种充满冲突与混沌的世界格局。而《巨人》试图讨论如何在这种格局下“博弈”出秩序。

许多人觉得《巨人》像《三体》的感觉,就是由此而生的。《三体》里虚构了两个不稳定的系统,一个是不可预测的三星系统导致三体文明必须对外侵略,另一个是全宇宙的黑暗森林法则导致永恒的冲突。这两个虚构在逻辑上都漏洞百出,但不妨碍作者构思各种精彩的博弈(威慑时代、面壁人、低光速牢笼构成的黑域)。

类似的博弈策略,其实在《巨人》里一样都有。总结下来有这么几大类:

极端种族主义:屠杀所有的非我族类,代表是艾伦发动的灭世。也是 @陈风暴烈酒 那个回答中主张的。 利维坦主义:通过一个超级怪兽来维护秩序,表现为大国拥有大多数智慧巨人,成为统治多个民族的帝国。艾尔迪亚帝国、马莱帝国都是这种利维坦 恐怖制衡主义:类似《火影》把九尾分配给九个村来制衡,也可以把智慧巨人分配给不同的国家来制衡。孤立主义:类似美国的门罗主义,145代王在岛上建强,与大陆隔绝,誓约互不侵犯。《三体》中的黑域也是如此。共敌主义:假设拥有共同的、毁灭性的敌人,这个敌人存在倒过来促成了大联合。共同的敌人可以是《火影》里的辉夜,《守望者》里的曼哈顿博士,或是《进击的巨人》里的艾伦

而在真实的人类历史中,还有更多的主义,例如:

6. 和亲主义:通过统治者的联姻来避免相互间的战争,古今中外都有类似的策略
7. 多民族国家主义:主张不要成立单一民族的国家,而要形成多民族国家,以解决民族矛盾。美国建国就是这种思路的表率
8. 联邦主义:通过高于国家的联邦体制,来维系世界和平与繁荣。联合国就是这种思路下创立的
9. 霸权主义:霸权不同于建立殖民地的帝国,它主要的任务是靠强权建立区域秩序,从中获得超额利益,而地区各国也收获发展红利。我国的春秋,以及冷战后美国主导的世界体系就是霸权主义
10. 多边主义:不是由一个霸权,而是多个均势的强权来共同维护的秩序。当前世界正走向多边主义。
11. 王道主义:有一个类似霸权的单一强国存在,同样用强权维护秩序,但它不剥削超额利益,反过来对外输出文明
12. 大一统主义:通过强权消灭国与国的区别,建立中央集权,通过集权来推行民族融合,建立共同文明。

上面罗列的这十二种,相对于 共产主义 而言,全都是 “右翼”。因为每一种都只承认人类之间横向的矛盾(种族、国家、宗教、文化),而否认纵向的矛盾(阶级矛盾)。所有民族间最激烈的冲突和矛盾,都是各方统治者为了自身利益发动的,而不利于作为炮灰的劳动人民。无论是十字军东征还是两次世界大战,都能体现这个逻辑。

显然在谏山创的世界观中缺乏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但我这里不跑题,先不展开谈左右观念的冲突。

《巨人》里表露出来的这 5 种路线,比我列出来、在历史上真实存在的另外7种路线都要更 “右”,更黑暗。它所描述的世界格局,和《三体》的黑暗森林法则也在这个层面上相似,都是假设世界的主轴是 “敌对”,而非 “和平”。想要在 “敌对”前提下建立秩序。

结果五种秩序,有三种都在《巨人》的故事里失败了。

恐怖制衡主义:智慧巨人的力量并不足以制造永恒的均势,当国力此消彼长,就会产生内乱,从而导致了巨人大战,全世界遭殃。

利维坦主义:智慧巨人有序传承,必须吞噬亲友,这一反人性设定导致艾尔迪亚帝国永恒的内部矛盾。利维坦太大,骨骼就会脆弱断裂。而马莱帝国则从另一面表明,帝国必然走向腐朽,而又无法接受自己腐朽时,不惜以破坏《不战之约》为代价去夺取始祖巨人。

孤立主义:弗里茨王定下的不战之约,一方面因为固步自封造成了内部严重的阶级矛盾,另一方面孤立主义完全建立在有实力孤立的前提下。一旦天平摇摆,孤立主义就会自己摇摆,在博弈面前选择趁着优势主动出击。日本帝国、美国,以及发动灭世的艾伦,都是孤立主义的终结者。

目前故事的表面走向,只剩下两种:

1、艾伦的极端种族主义,要用“地鸣”灭世
2、马莱人的共敌主义,由于“地鸣”出现,全世界各个民族反而为了反抗他而团结起来。

这两种应该都不是《巨人》的结局。第一种太违背当代世人的价值观,很容易联想到二战时的种族主义大屠杀;价值观角度看我不认为可以出版。从剧情角度来看更不可能,反艾伦联盟已经成为叙事主角,作者在最后三话让艾伦把昔日好友恋人全都拍死,然后对希斯特利亚女王说你孩子自由了……那绝壁比《权力的游戏》最后两集让龙妈屠城产生的舆论风潮更大。

更何况谏山创在下半部所有的故事主线,都是在营造艾尔迪亚人和马莱人的相互谅解,从极端敌对走向联合。所有主张大屠杀结局的,智力甚至不如贾碧;甚至无法理解复仇屠杀的逻辑,对于马莱人和艾尔迪亚人是同样适用的,所以谏山创才用十几年时间刻画战士组的精神分裂和痛苦。结论是复仇屠杀、预防式屠杀对任何一方都无正义可言。

看了十几年《巨人》,最后希望看个大屠杀的爽结局,属于十几年白看了。

第二种看起来最像结局。但我个人也比较怀疑,主要是哏本身不高级,还用太烂了。很多人提到的鲁鲁修,我没有看过……但《守望者》里用曼哈顿博士的能量在全世界制造了数百万人的死亡,加上罗夏的灰飞烟灭,换来美苏的大联合……已经是这个右翼烂哏在文艺作品中影响力最大的一次展示了。艾伦用地鸣杀了无数的人,就能让他比《守望者》里的法老更高级吗?

我希望自命不凡的 “诸葛创”不屑于用这种滥哏。希望两种表面叙事都是为他精心设计的大结局做烟幕的,毕竟出人意表才有历史地位。


所以我觉得目前可能性最大的,还是时间系的观点。最终话发生的事件改变了整个历史。

这个推论建立在一个基本假设上,《进击的巨人》大量时间系的伏笔至今未回收,而最终必然要回收。比如“至两千年后的你”,枭脱口而出要拯救三笠和大家,比如艾伦在回忆中鼓励他父亲吃掉了始祖巨人……

时间系故事最基本的条件,过去和未来 “相干”,这个设定在巨人中反反复复出现,通常必然导致时间系的结局。对此有怀疑的,主要还是觉得时间系题材的佳作太多,难以相信 “诸葛创”食人牙秽。

但我仍觉得,时间系设定是谏山创连载起点时就做好的根本设定,符合他一直以来故事结构工整、伏笔极深的特点,要半途调整恐怕也很难。别忘记了,《冰与火之歌》里绝大多数读者都猜到了囧雪是史塔克的外甥、雷加的亲子,这个埋了十几年的伏笔最后曝光,还是没有改动。

如果是时间系,那么轮回说是最无聊的,解决不了故事情节中任何令人遗憾的矛盾冲突。看起来最可能还是巨人湮灭说。

所以更关键的不是时间系的结局是否发生,而是如果选择了时间系结局,如何触发它,谏山创如何在三话内完成表达。

回到已有的故事里,为何利维坦主义、恐怖制衡主义、孤立主义都失败了呢?

因为 “巨人” 的力量太不对称了,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无法被其他人类复制。于是制造了永恒的矛盾,类似于《三体》中的三星问题无解说。真正需要消灭的是 “巨人”的存在,使人类社会回归到基本均势博弈中,使之能达成阶段性的纳什平衡。

走到这一层的,故事中只有艾伦的哥哥吉克。吉克面向未来,提出让艾尔迪亚人绝育。他自身出于绝对理性而展示出来的反社会倾向(缺乏共情),以及对艾尔迪亚同胞生命的麻木不仁,不仅在情感上,而且在事实上造成了树敌过多,远超他的能力。

那消灭巨人,仅存的唯一合理性,就是初代尤弥尔放弃“签订契约”。这也是许多人猜测的结局。这一结局的合理性在于,基于路标,智慧巨人有跨越时间的记忆传承,而且未来还可以影响到过去。这样的时间是 “相干”的。

时间“相干”的情况下,历史会出现量子态,每一种可能的未来都可能干涉过去,从而产生一种新的未来,然后导致时空可能性的不断发散。然而一旦出现了一种情况,就是 “过去” 产生的 “未来”不再改变 “过去”,就进入了 “衔尾蛇”般的稳态。于是时空收敛成唯一的可能性,也是我们作为宏观观测者所能看到的唯一历史。

几乎所有优质的时间系作品都是基于这种原理设计的。

于是对于始祖尤弥尔而言,签订契约后两千年的悲惨历史,对她而言仅仅是 “一念之间”。问题在于她见识过无数巨人引发的悲剧,为何始终还在道标那里沉默不言呢?

我觉得这个可能是谏山创能够做出特色的地方。

如果要给尤弥尔的冷眼旁观一个足够强的合理性的话,又会回归到具体的人性。尤弥尔作为一个命运悲惨,心地善良的奴隶,因极小事被挖眼猎杀之后获得始祖之力,却不但没有对弗里茨王复仇,反而嫁给了这个视自己如草芥的暴君,甚至舍身保护他……

这种极为反常的桥段,是没有得到解释的。我猜想,尤弥尔在山洞里时,是她最深层恐惧爆发的时候,她最恐惧的并不是死亡,而是毫无意义地被遗忘,她的内心深处是渴望被记得、被人爱的。这种缺爱下的极端行为,也是日本文艺作品中常见的逻辑。

这种对于被遗忘的恐惧感,使尤弥尔成为了斯德哥摩症似的受虐者,压抑了内心的良善能力,尽管自己的选择造成了人世间的无数苦难,这些“未来”的记忆涌来,她仍然无法拒绝“契约”本身。

尤弥尔在道标的形象一直以黑影存在,她的情感世界没有完整披露。得到披露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可能并不是一个自私的恶魔,而是一个在极度恐惧中不知所措的孩子。那么《进巨》大结局的极端走向,也有可能帮助她克服恐惧,在那两千年如一刹那的“一念之间”,选择了放弃契约,被一切人遗忘,孤独地死去。反而让两千年里的人类在毫无感知的情况下得到救赎。

巨人的历史被改变了,因为巨人的历史从未发生过。

那这个没有巨人的世界,仍然会充满纷争和仇恨,但不再会陷入“巨人”这种极端力量带来的不稳定结构中,在极端化的冲突里一次次泯灭人性。人类可以自行在类似现实世界的历史进程中,探索融合与进步的道路。代价是尤弥尔,选择了无人知晓、被人遗忘、毫无意义地死去

也许到了故事最后,唯一记得尤弥尔“杀一人以利天下”式的牺牲的,只有艾伦一个人。他梦中看到带着围脖的是尤弥尔;而流着眼泪醒过来,看到的是三笠。

这是我在目前故事走向下,所能想到最流畅、最符合自己价值判断的唯一可能性。我也希望谏山创的才华能创造出更大的惊喜,但这个惊喜不是另一个龙妈屠城式、毁掉作品一世美名的极右结局。

无论如何,谏山创的《进击的巨人》,从头到尾都在谈人类社会的冲突和矛盾,却一直无法引入阶级的视角。导致构想的一切社会矛盾走向,都与人类真实历史差异极大。时间过去得越久,这个作品的历史地位就会越低,这一点想必可以定论了。

标签组:[进击的巨人] [艾伦] [历史主义] [尤弥尔] [守望者

上一篇《进击的巨人》中希斯特利亚怀的孩子是谁的?

下一篇《进击的巨人》三笠的50个小秘密,从小失去的太多,承受的太多_艾伦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