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神赋图》的影响与争议

首页 > 历史 > 正文
2024-10-31

发表自话题:

《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画作,原《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现已失,被认为是第一幅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画作。

后世影响

《洛神赋图》在布局上采用了连续多幅画面表现一个完整情节的手法,类似于当代的连环画,在构图上运用了卷轴的形式,便于阅览,完整且统一。《洛神赋图》开创了中国传统绘画长卷的先河,被誉为“中国绘画始祖”。

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型、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整幅绘画作品诗意的处理是重中之重。在绘画中顾恺之把表现对象神韵作为艺术追求的目标,从而把绘画境界提到一个新水平,使得汉代绘画重动态、重外形生动的情况发生质变,转向重内心、重神韵。从美学的角度看,《洛神赋图》使观者看到了魏晋时期绘画从汉代的古拙、雄壮的阳刚之美转化为巧密、婉约的阴柔之美,这正是人们审美心理和审美态度转化的结果。

这幅画的重要意义是它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传统,而不是沿袭和改良某种旧传统,它的主题不再是歌颂女性的道德,而是通过他们的美丽容貌来抒发作者的情怀。中国古代,尤其晋唐之前,美术品主要是实用的,并非纯粹的欣赏品。换句话说,绝大多数现存早期美术作品,无论是墓室壁画、帛画还是陵墓雕塑,在当时不是供人观赏,而是有明确实际功用的。

汉唐时代大量的历史故事、先烈功臣像、孝子列女之类作品,目的全在“成教化,助人伦”,而非用来消闲欣赏的。那时也有作为审美功用的作品,但大都没有留传下来,留传至今的《洛神赋图》,就显得格外珍贵。对比之下,虽然《列女仁智图》和《女史箴图》都有创新,但它们都未能摆脱汉代说教艺术的巢臼。

只有《洛神赋图》创作出了对女性的一种美的表现和颂扬,在此图中,作者企图摆脱前人在人物故事画方面近乎图解性质的倾向,而要求表现人物的表情和性格,表现自然的优美和生气。由此可见绘画的功能已经由“图解”向审美转变。为后代的艺术家们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

相关争议

关于《洛神赋图》的原作者,存在着不同的说法。唐代的《贞观公私画史》、《历代名画记》明确记载绘制过《洛神赋图》的,是司马绍,但他所绘的《洛神赋图》已失传。到了宋代王铚的《题〈洛神赋图〉诗序》,才出现了顾恺之绘制《洛神赋图》的说法,此后该说又见于元代王恽《书画目》、汤垕《画鉴》等,并为都穆《铁网珊瑚》等沿袭,被视为“定论”。

实际上,说顾恺之画过《洛神赋图》、且流传至今的《洛神赋图》的祖本的原作者是顾恺之,只是“传为”或“传称”,缺乏确切的证据。沈从文曾从图中人物的服饰特点,认为“《洛神赋图》最早不出展子虔等手笔,比顾恺之晚许多年”。

此外,《洛神赋图》的辽博本等一些传世摹本,也没有作者名款,围绕其绘制者的身份等信息,同样存在争议。

标签组:

上一篇《秋千》作品艺术鉴赏

下一篇《洛神赋图》摹本总览

相关阅读

相同话题文章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