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藩对自己有何好处?康熙为何执意这么做?

首页 > 历史 > 正文
2024-09-26

发表自话题:

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接下来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

康熙削藩引发了“三藩之乱”,最后康熙通过战争平定了“三藩之乱”,实现了削藩的目的。

康熙做的这件事,在历史上是引发了很大争议的,很多历史学者认为,康熙的做法有些操之过急。战争也许本来是可以避免的,正是由于康熙操之过急的做法,让不该发生的战争爆发了,给老百姓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不光历史学者们这么说,其实当时康熙在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包括孝庄太后在内的很多朝中元老重臣,都反对康熙这样做。他们认为,“三藩”的力量太强,如果贸然行动,很可能打不赢“三藩”,招致失败。那时候,很可能在北京屁股还没坐稳,又不得不退到关外去了。

事实上,历史上对于削藩这件事,一向是非常谨慎的。很多雄才大略的君王,其实都不敢随便削藩。汉武帝只能采用颁布“推恩令”的方式,变相削藩。其他与汉武帝一样变相削藩的,还有宋太祖、光武帝等人。宋太祖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用金钱购买权力。光武帝则采用大面积分封侯爵的形式,稀释诸侯们的权力。

而因为削藩造成失败的事例,在历史上比比皆是。建文帝朱允炆就是一个削藩失败的典型例子。而南北朝时期,以及五代时期,之所以国家频频变换,皇帝频频变换,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削藩造成的。

所以,古代有见识的君王,不到万不得已,要不是完全考虑周全,他们一般都不会轻易削藩。

那么,为什么康熙皇帝却要冒着很大的风险来削藩呢?他为什么会如此迫不及待呢?是不是康熙一向就有急躁鲁莽的性格呢?

说康熙有急躁鲁莽的性格,显然是不对的。事实上,康熙做事情,还是比较有智慧的。他想要把鳌拜拿下来,也是采用摔跤的方式智取。后来他选太子,三番五次,反复斟酌,直到死,都没有敲定。可见他做事情有多么谨慎。

那么,本来性格谨慎有智慧的康熙,为何却急于削藩呢?

我认为,康熙一定要急于削藩,其实是一种必然的选择,也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实际上,清朝从皇太极开始,就一直在加强中央集权。皇太极之前,一直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皇太极采用加强皇权的方式,试图把权力从皇室成员那里夺过来。

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并不是很成功。后来又由于皇太极的猝死,多尔衮执政,清朝的政治形势,又回到议政王大臣会议上去了。

这种情况,一直到多尔衮死后,作为皇帝的顺治才得以掌权。而且顺治继续采用皇太极的办法,限制宗王们的权力,把一些非宗室成员的大臣提拔起来,让他们掌权,替代宗室成员。

但是这样做,相当于只是一种权力的转换,权力还是没有回到皇帝的手里。康熙上台以后,整个国家已经建立了中原王朝。康熙深刻地意识到,要想在中原站稳脚跟,必须要采用中原王朝的方式,实行皇权集中制。否则的话,在关外时那样权力分散的局面,又将出现。

而康熙实际上面临权力分崩离析的局面。一方面,朝廷中有鳌拜这样的大臣垄断权力,让康熙无从插手。另一方面,地方上,尤其是南方,面临着吴三桂等“三藩”拥兵自重的情况。如果康熙不能迅速从其中突围出来,那么他的处境将是很不妙的。

朝廷中的四大辅臣,康熙已经用智慧把他们摆平的。

他先是纵容鳌拜独掌权力,让鳌拜搞死苏克萨哈,同时让索尼不满。而索尼因此在死前倒向了康熙,提出了还权的主张。这样,康熙就解决了四个辅臣中的两个。剩下的两个,遏必隆只是跟着鳌拜跑的,不足为惧。只要把鳌拜摆平,事情就解决的。所以最后,康熙采用了摔跤的方式,来解决鳌拜的问题。

朝中权臣的问题解决了,就剩下地方上藩镇的问题了。而且在康熙看来,地方上的藩镇,是一个大问题。为什么说是大问题呢?那是有现实例子的。比如南明政权,本来其实并不强大,但依然能够存在半个世纪。而“三藩”的力量比南明强大多了,如果不及时解决,他们必然会做大。

而且,要解决“三藩”的问题,历史上并没有恰当的经验。毕竟他们身在外地,又拥兵自重。除了用战争的方式,没有更好的方式。既然战争是唯一选择,早迟要打一仗,显然迟打不如早打。早打的话,“三藩”的态势还没有形成。

正是出于这种考虑,所以康熙毅然发动了战争。

标签组:

上一篇姜昆:26年前,不顾妻子反对收养6岁孤儿,如今养子成了他的骄傲

下一篇宋孝宗为何会把皇位禅让给儿子赵惇?

相关阅读

相同话题文章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