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心典》内容简介

首页 > 历史 > 正文
2024-09-19

发表自话题:

《金匮要略心典》,《金匮要略》注本,简称《金匮心典》。清代尤怡(在泾)纂注,撰于雍正七年(1729年)。尤氏研究仲景学说多年,有较深的学习心得,纂注时力求深入、得其典要,故以“心典”为书名。

尤氏删去原书的最后3篇,注文阐析仲景原文精义、蕴旨,文笔简练,富有条理。对原文难以诠解之深奥词句,宁可缺略,不强予衍释,并能改正原文传写之误,删去后人不应增添之内容。可称是《金匮要略》注本中较受后世推崇的一种。

成书背景

尤氏有慨于《金匮》注家“性高明者泛鹜远引,曲逞其说而其失则为浮;守矩者寻行数墨,畏尽其辞而其失则为隘”,因取《金匮》旧本重加寻绎,其未经笔记者补之,其记而未尽善者复改之,覃精研思,务求当于古人之心而后已。书名“心典”,谓“以吾心求古人之心而得其典要”。

传版本

现存版本二十余种,有雍正十年(1732)遂初堂刻本、日本文正六年(1823)京师御书物所刻本、同治八年(1869)陆氏双白燕堂刻本等,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有校注铅印本。

校注、整理

上海中医学院(今上海中医药大学)基础理论教研组曾对本书进行校注。

内容简介

书首有徐大椿叙及尤氏自序。正文依林亿新校正之编次,卷上自“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至“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七篇;卷中自“奔豚气病脉证治”至“水气病脉证并治”七篇;卷下自“黄疸病脉证并治”至“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八篇,计二十二篇。是书之注既编集前贤所论,复结合尤氏数十年心得经验,其注释明晰,条理通达,据理确凿,切合临床,而较他注为胜。

如注“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条,先析其症状,次论治法,后释方义,以为若阳病不能与阴和,则阴以其寒独行,为里急,为腹中痛,而实非阴之盛;阴病不能与阳和,则阳以其热独行,为手足烦热,为口干咽燥,而实非阳之炽,昧者以寒攻热,以热攻寒,寒热内贼,其病益甚,惟以甘酸辛药和合成剂,调之使和,则阳就于阴而寒以温,阴就于阳而热以和。

又谓:中者,脾胃也,营卫生成于水谷,而水谷转输于脾胃,故中气立则营卫流行而不失其和;又中者,四运之枢而阴阳之机也,故中气立则阴阳相循,如环无端而不及于偏。小建中汤甘与辛合而生阳,酸得甘助而化阴,阴阳相生,中气自立,是故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求中气之立者必以建中。诸多注释,悉皆言简意明,论理贴切。

作者简介

尤怡(?—1749)清代著名医学家。字在泾,号饲鹤山人。吴县(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家贫,尝在寺院卖字为生,能诗善文。后随马俶习医,学有渊源。晚年学益精深,治病多奇中,名始著。后隐居花溪,以著书自得。

推崇张仲景,精研《伤寒》、《金匮》,颇有心得。谓后人因王叔和编次错乱,辨驳改订,各成一家言,言愈多而理愈晦,乃就六经,各提其纲,于正治法外,又列各经之变治法,著《伤寒贯珠集》八卷(1810年刊)。

其于病机进退浅深,各有法以为辨,使读者先得其法,乃能用其方;其分证明晰,于少阴、厥阴之温清两法,尤予世人以启发,故后世以《贯珠集》与柯琴《来苏集》并重。又取其平素研读《金匮》之心得,撰《金匮要略心典》三卷(1729年)。

改正原文传刻之误,删略后人增益内容,阐述仲景原文精义,皆有创见,实为《金匮要略》注本之上乘者。另著《金匮翼》八卷(1768年),补《金匮要略心典》之不足。尚撰有《静香楼医案》,为临证验案;《医学读书记》三卷(1729年),系读书证治心得杂记,并征引古代文献有关内容,予以辨析、评述、考证,多有发挥。

标签组:

上一篇臊子面的由来

下一篇印加黄金城真的存在吗

相关阅读

相同话题文章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