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星巴克还值得买吗
餐饮圈瓜瓜不断,星巴克 " 驱赶民警 " 事件、涨价连上热搜。在今天,瑞幸与 tims 涨价的信息也登上热搜,攀升至前五位。俩品牌涨价已有一段时间,因此有人推测,这热搜更像给星巴克 " 挡刀 "。
这波咖啡品牌连环涨价,为何消费者把矛头都指向了星巴克?
星巴克涨价连上热搜
CEO 表示未来还会涨!
这周的星巴克俨然热搜常客,一周上榜三四次。
2 月 16 日," 星巴克涨价 " 登上热搜榜第一名,美式、拿铁咖啡在内的不少产品均有 1 到 2 元的提价。以最常购买的美式为例,原本大杯美式的价格为 28 元,现已经涨到了 30 元。
星巴克方的解释是:综合评估和考量运营成本等多方面因素定价。这已经是 4 个月内的第二次涨价,上一次是在 2021 年 10 月,涨价的产品主要在食品端。
受通货膨胀、人力成本攀升等因素影响,星巴克 CEO 凯文 · 约翰逊表示,预计未来几个月还将继续涨价。
狂开 1200 家店
销售数据却下降 70%
涨价背后,是星巴克想要依托中国市场 " 自救 "。
在星巴克的全盘布局上,中国市场一直重望在肩。
早在 2020 年 6 月份,星巴克就曾宣布,要在未来关闭美洲的 400 门店,加拿大经营业务的重组,也将关闭 200 家门店。
这些坍塌的东墙,终须西墙补。
在过去两年里,星巴克冒着疫情的冲击,在中国市场疯狂开店 1200 家。这些门店为中国市场带来了 70% 的增长。
2 月 1 日,星巴克发布了其 2022 财年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中国市场销售下降的数据远超国际,高达 14%。此外,平均客单价和交易额也分别下滑 9% 和 6%。(2022 财年第一季度为 2021 年 10 月 4 日 -2022 年 1 月 2 日)
这些数字正描述出一个焦虑且无序的星巴克,加速开店,拼命奔跑,但怎么跑也找不到方向。
这个形象,恐怕还要加上一个形容词——傲慢。
持续的涨价策略,激起了一波新讨论," 星巴克还值得买吗?" 再登热搜,阅读量达到了 7754.2 万。
" 早就不喝了,价格倒是没太大问题,问题是感觉越来越难喝,还不如 KFC 的咖啡,自己磨豆子巴适。"
" 小蓝杯的厚乳拿铁特别好喝,摩卡也好喝,唯一抹茶拿铁星巴克更好一点点,但是考虑价格,还是会买瑞幸。"
" 本来就没买账过,以前高额的利润,因为增长率喝利润率的缘故,只会涨不会降。慢慢来,温水煮青蛙。"
……
这些讨论都在指向一个议题,星巴克价值感的缺失。
咖啡价格三级跳
星巴克如何丢掉价值感?
" 旅行的人,总带着脆弱的灵魂。他在找一架钢琴,我看见他走进咖啡馆 ,想送给 E 大调,练习曲 ,他只点了一杯卡贝拉索 ,但爱情是交响曲。这个时刻,人来人往正以练习曲的步调在我们之间进行, E 大调练习曲,便成为离别曲,这是 1849 年之前的事, 他是萧邦,我们都是旅人,相遇在左岸咖啡馆。"
这是 1998 年左右,奥美给左岸咖啡打造的品牌文案,文艺、精英,与塞纳河左岸这个文化圣地深深绑定。
在 1999 年,星巴克在北京开了第一家店,开启了中国市场。最初的选址多在高端商场、高级写字楼附近,都市白领与商务人群是星巴克的第一批种子用户。
那时的星巴克是高端的,是小资生活的代表。20 年后,瑞幸敲响上市时发布了一则 " 瑞幸咖啡宣言 ":
好的咖啡,其实不贵。
咖啡不是奢侈品,只是一杯日常饮品。
你喝的是咖啡,还是咖啡馆?
我们只需要你为咖啡本身付费。
它准确地描述了之后的咖啡场景:大众化、日常化,以及去空间化。
两则差异感十足的文案,正描述了这 20 多年中国咖啡市场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 20 多年,星巴克是如何失去价值感的?或者说咖啡暴利时代是如何逐渐瓦解的?
或许我们可以从产品价值、空间价值、品牌价值来讨论。
产品价值 & 空间价值
一杯咖啡到底有多大的价值?从成本来看,一咖啡经营者告诉内参君,一杯咖啡差不多在 4 元左右。当然,成本绝非只是原料,还包括运营费用、营销费用、管理费用、折旧等。
有从业者估算,一杯星巴克咖啡大体包含 26% 的房租,门店运营费为 15%,原料费用为 13%,利润差不多还有 18%。
星巴克咖啡产品价值的稀释,来自外部。价格的这层窗户纸,正被越来越多入局者捅破,消费者正经历咖啡价格的一次次下落。
2018 年横空出世的瑞幸,将咖啡拉入 20 元价格带。
曾投资瑞幸咖啡 1.8 亿美元的大钲资本董事刘绍强,曾提到这背后的商业逻辑:
" 因为你要想在好的地段靠好的位置开门店去获客,意味着你的租金肯定下不来。尤其是你又再提供堂食,有服务员有收银员,还得有服务员这一类东西的话,你的成本是下不来的。你要以星巴克、Costa、或者韩系咖啡的模式做现磨咖啡生意的话,你单杯的定价你很难低于 30 块钱。"
在成本结构层面,瑞幸通过有效调整房租、人力和装修成本,让单杯咖啡的成本降低了 10 元。
新晋的咖啡品牌们,则将咖啡价格引入到 10 元价格带,最具代表性的便是 Manner。2015 年,Manner 在上海静安区开出了只有 2 平米的首店。小店没有座位,只有一个窗口取咖啡。
每杯咖啡定价在 10 — 20 元,自带杯子还能减 5 元。虽然咖啡便宜,但咖啡豆依旧采用精品咖啡的手艺烘焙,并把全自动咖啡机常用的 18-20 克咖啡粉,赠加到 25 克,风味更浓郁。
性价比与高品质兼具的 Manner 大受欢迎,快速开启了品牌化发展。
与优惠活动线上拓客、移动端完成购买,同时调整成本结构控制成本的瑞幸不同,Manner 走的是小店模式,通过缩减门店提升坪效,不仅能很好地控制成本,还具有极强的复制性。
如今,Manner 这一小小的咖啡角已经悄然 " 长 " 在了消费者身边,无论是商场的闲置角落,还是办公楼大厅,甚至是男装店的一角,都有它身影。
有江湖传言称,只要 Manner 开在星巴克旁,星巴克的门店客流就会下滑 30%。
在下沉市场,新一轮的咖啡价格下沉正在进行,蜜雪冰城的子品牌幸运咖正疯狂拓展,攻城略地,门店数已突破 500 家,比半年前的 200 家翻了一倍。整体价格在 10 元左右的幸运咖,探索出了一条小镇平价咖啡的路径,率先在小镇掘金。这种先发性策略也在回应着星巴克、瑞幸等品牌的下沉动作,先下手为强。
虽然下沉市场的咖啡之战仍是进行时,但梳理完咖啡价格的三级跳后,不难发现星巴克这次的涨价有些铤而走险的意味,甚至有媒体给出了 " 自残 "" 自尽 " 的论调。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咖啡市场已不再是 " 人傻钱多速来 " 的蛮荒时代,当咖啡成为城市人的高频刚需品,咖啡要低价、好喝又随手可得。
此外,对产品价值的讨论,必然包含着对空间价值的讨论。
星巴克进入中国市场的另一杀手锏是第三空间的打造,介于家与办公场所以外的社交去处。舒服的座椅、柔和的灯光与人手一台的电脑,星巴克构建了一个精英聚集的办公场景。
但随着咖啡消费场景的多元,消费者对空间的需求感就不再那么迫切,这种价值感也在被稀释。
品牌价值
涨价热搜之前,星巴克高挂热搜榜是 " 驱赶民警 " 事件。
有网友爆料,在 2 月 13 日重庆磁器口后街星巴克员工因执勤民警在门口吃饭 " 影响品牌形象 ",驱赶并投诉了当事执勤民警。
随后,该事件引发网友的剧烈讨论。尽管星巴克在第二日通过微博公开道歉,称该事件是 " 言语不妥引发沟通误会 ",但仍有网友不买单,高傲、傲慢、敷衍成为评论区的高频词。
在此之前,星巴克一直深受食品安全之扰。2021 年底,无锡两家门店,被曝出食品安全问题,包括食材过期使用、擦拭垃圾桶与咖啡机的毛巾混用、过夜面包继续售卖等问题。在此之前的一个月,星巴克因未处理过期对月饼,被以行政处罚。
失望、愤怒、不满,消费者质问星巴克,为什么如此高的咖啡价格,却换不来相应的体验。
微博上的 " 霸榜热搜 " 或许是星巴克品牌价值的一次次消减,光芒黯淡。这个曾经启发国人的咖啡大佬正丧失话语权,虽不至末日,但仍有暮年之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