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月前的这几天,整个社会最热门话题,毫无疑问是俄罗斯世界杯。
中国队,一如既往地没资格走上前线;但中国的商家们,倒是在后方一届比一届更积极。
知名的视频平台优酷,稀里糊涂抢到了一份「世界杯比赛直播版权」。老话常说,「人人都有第一次」,但可能就连优酷自己都没想过,自己的「第一次」竟然直接碰上了大场面。
没办法,有了版权就必须得好好利用,何况这个版权还如此宝贵。这个时候,优酷的运营们动起了心思——如何才能与其他体育直播平台区别开来,最好还能胜出一筹呢?
于是,他们想出了个点子:要不干脆让明星来解说比赛?
这样一来可以带动很多原本不看球的粉丝打开直播,二来,还能营造出轻松愉快的观赛氛围。明星坐阵看球聊天,天下独此一家。
很明显,优酷早就把受众群体写在了前面
这策划,可能还确实是个好策划。因为目前体育与泛娱乐行业相结合的趋势,已经愈发的明显与紧密,这几乎是当下全球体育产业内的标准化发展方向。
但我们也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多事情,是可以完全按计划来进行的。
直播刚开始,优酷就闯祸了。
那一天,坐客解说间的嘉宾是大张伟。没办法,到一家视频网站去解说足球比赛,对于绝大多数具有一定咖位的明星来说,可能还真算不上什么「有排面」的通告——轻松赚钱的机会太多了,何必去做这种需要提前做功课的工作呢?
所以,这种娱乐圈里的「脏活累活」,也就顺理成章地落到了一些会说话、脑子反应快的过气明星、三线艺人身上。
大张伟,精准符合上述每一项条件。
少时生于老北京南城,近年又混迹于电视节目,大张伟的碎嘴功夫自然是相当了得。所以一不做二不休,优酷干脆揭幕战就让他坐上了解说席。
但败也败在了这张嘴上。
面对正儿八经足球解说段暄「递」过来的话,大张伟一不留神就遭了波重。
比赛结束之后没多久,大张伟的名字很快就登上了微博热搜——甚至比世界杯话题都还要排名靠前。
「调侃一名球员因为当替补而自杀」,这在生活高于足球的球迷世界来讲,绝对是一个不可饶恕的原则性错误。
于是乎,看球的,不看球的,看了球没看优酷直播的,看了优酷直播没听大张伟解说的……总之,形形色色各路人马瞬间集合,欲除之而后快。
尤其是球迷群体。本来就被世界杯期间渲染过头的商业气息给搞得心神不宁,大张伟出现,就恰好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绝好「火力点」。
骂来骂去,通篇五个大字——
滚回娱乐圈!
「被骂」这件事,对大张伟来讲,简直比吃饭还容易。
甚至近些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对他这个人的所有印象,几乎就已经凝结为了「靠被骂吃饭」:发新歌,被骂抄袭;染个发,被骂非主流;主个持,被骂抢话……
说是「滚回娱乐圈」,其实娱乐圈对他更没好脸色。
所以因为解说足球而引起公愤,已经不是什么高难度动作了,充其量就是个常规操作,甚至还有点宽慰——事发之后,有不少球迷重看回放,听出来了是段暄故意在给大张伟下套。
但如果。
把时间拉回到20年前。
当时还未成年的大张伟,在一部分不那么「广大」的人民群众心中,别说是骂了,抢着爱护、争着夸都来不及——
窦唯、郑钧这些大神带他玩音乐,宋柯想着法要签他,张亚东把自己最高级的吉他借给大张伟用,崔健主动带着乐队鼓手过来帮忙录音……整个中国摇滚音乐圈,都生害怕自己操心不够,把一个神童苗子给毁了。
1983年出生在北京南城一个大杂院里的大张伟,和历史上其他的所有传奇故事一样,从小就展现出了极其过人的天赋——他的技能点表现在音乐上。
小时候学儿歌,电台电视里播什么,他张嘴就能唱什么。看家曲目儿童美声版《龙的传人》,在全北京各大少年宫无人能敌。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一口气唱到俄罗斯去,顺带拿了个国际大奖。
这小学还没念完,音乐天赋就哗哗往外冒,止都止不住。家里一看,也没办法,还能咋地?砸锅卖铁往上怼呗!说啥也不能把儿子的天赋给耽搁了啊。
但刚刚也讲过了,大张伟出生在「北京南城一个大杂院里」。家境就已经决定,音乐绝不是条坦途。
在中国,任何年代想要学习艺术都不是笔小开支。于是,大张伟的父母就白天上班,晚上摆摊卖煎饼,回家揉面,准备食材一直忙到凌晨,每天只睡2个小时,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很多年。
结果,万事俱备之后,看起来一片光明的成长道路,却在青春期天翻地覆。
变声,把大张伟的金嗓子给变成了二傻子。前北京市少年独唱冠军,前国际大奖获得者,愣是连个普通中学的合唱团领唱都没选上。
当下互联网当中,任何一篇想要开口聊「中国摇滚」的文章,都不得不从1994年红磡开始写起,要是不讲两句窦唯,说两句何勇,就会觉得看起来没情怀、不专业。
但无论被老生常谈了多少遍,也依然毫无疑问的是——「摇滚中国乐势力」演唱会,扎扎实实配得上后世人们所有赞誉。
也是从红磡一夜之后,「魔岩三杰」开始作为一个整体符号,被视作中国摇滚的新代表人物,并且让所有人都觉得:中国新音乐的春天到了。
这股春天的气息,同样吹到了大张伟的耳边。
那段时间,刚好因为变声问题被烦得够呛的他,第一次听到如此带劲的音乐,心想:反正甜美童声的路子是走不下去了,干脆,就燥起来吧!
光听中国摇滚的怒吼还不够,之后,他又陆续接触到了Green Day、Sex Pistols这些名人堂级别的朋克乐队。「动次打次」的节奏让他发现,自己以前唱的,真是些儿歌。
在最近几年的采访当中,大张伟本人回忆,当初中学时期开始接触摇滚的原因尤其单纯——「我喜欢的东西,恰恰是别人烦的,这让我特别自信」
总之这下,大张伟的音乐开关算是彻底打开了。自己写歌、扒谱、排练,顺带认识了后来组乐队的朋友王文博,几个少年一起,无师自通地走上了摇滚道路。
1998年,大张伟14岁。机缘巧合之下,他带着他的乐队,受邀为忙蜂酒吧做暖场。
别看名字是个酒吧,但这地儿在当时基本就是北京地下摇滚圈的殿堂级场所。放现在,差不多等于成都的小酒馆之于民谣圈子。
当着无数大神的面,一段十分钟暖场表演技惊四座。除了没奖牌,节目效果跟小时候在俄罗斯唱《龙的传人》是一个感觉。
观众席里坐着的「摇滚老炮」们,下台之后人人都争着去结识这几个小孩。郑钧跟着他们打台球,丁武给大张伟调效果器,甚至麦田音乐的老板宋柯,听完录音之后就巴不得赶紧签下他们。
这个故事听上去,毫无瑕疵——具备超高音乐天赋的大张伟一夜走红,完全是一个标准的「是金子总会发光」剧情。
然而唯一的疑惑在于:丁武、郑钧,一帮摇滚界的大佬,为什么会没事做在酒吧待着?
就在大张伟成名的这个1998,距离「魔岩三杰」响彻中国的红磡演唱会,已经过去了接近四年。
四年时间里,风云巨变。
唐朝乐队的核心贝斯手张炬,骑摩托车去世,整个乐队接近崩溃瘫痪;
何勇在一场意义重大的「流行音乐20年」演唱会上大肆挑衅——跳到钢琴上高声呐喊:李素丽,你漂亮吗!?
公交车售票员李素丽,是那一年全国闻名的劳动模范,本来和「摇滚」二字沾不上任何联系。但何勇为了替被主办方封杀的崔健出气,直接拿李素丽「开刀」:
我对主流的这种演出很排斥,他们不让老崔演,好像是因为商业的问题,我当时觉得又气又怨。我觉得劳模应该是崔健这样的个体户,人家才是真正白手起家的。结果,何勇在红磡的一嗓子让中国摇滚浮出水面,这一嗓子,又直接把中国摇滚给打回了地下。
接着,张楚在发行了恶评如潮的《造飞机的工厂》后,被大众指责江郎才尽,从北京回到西安老家,抑郁长达八年。
人才断层,领袖隐退。
原本处于浪潮之巅的中国摇滚,逐渐式微。
于是乎,几乎是所有人都在苦苦等待着,能有新的血液出现,拯救这个在下坡路上「无法自拔」的中国摇滚乐坛。
这个时候,忙蜂酒吧里响起来的吉他声,重新亮起了希望。
前辈们忙前忙后,拼尽全力想让大张伟做出一张平地惊雷的专辑。
也没扫兴,的确做到了。
1999年,差不多是大张伟出现在忙蜂酒吧的一年之后,花儿乐队发出了他们的首张专辑,《幸福的旁边I》。
那一年,大张伟15岁,鼓手王文博16岁,年龄最大的贝斯手郭阳,也不到20岁。整个乐队的的平均年龄就只有16岁出头。
但一帮未成年搞出来的专辑,却在全国卖出了接近50万份。
什么概念?
朴树恰好在那一年发布了《我去2000年》,销售量刚破30万。
哪怕是因为抄袭而被王思聪挂在微博置顶痛骂,但面对媒体发问,大张伟现在也一点都不怀念当初自己被称为「神童」的90年代。
他是这么说的:
2000年左右,商业化气息浓厚的流行音乐进一步风靡,整个世界的音乐产业格局,都在发生极其快速的升级。
曾经一手包装出「魔岩三杰」的滚石,也早已经改头换面,将自己的主推艺人变成了任贤齐。而在他们的台湾「大本营」,更是挖掘出了一大群例如伍佰、张震岳、陈绮贞、杨乃文、MC热狗等日后台湾独立音乐的中流砥柱。
更别说陶喆,周杰伦等一帮R&B音乐人的崛起了。比起摇滚,你无法否认这些流派的音乐,是更能让人产生轻松愉悦的心情。
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解释:本身就不赚钱的摇滚,越来越不赚钱了。
90年代早期,摇滚不赚钱,但大家有的是精气神。
每天骑着车去排练,乐队走穴20块钱一场也接,没钱了大家一起吃碗白水煮面,一分钱生活来源都没有了就靠朋友帮朋友。
但一大帮子带着点「仙气儿」的摇滚人,前前后后奋斗了十几年,虽然也搞出了像红磡演唱会这样的「大动静」,但归根到底你也不得不承认——摇滚在大众文化里,实在没有激起多大影响。
摇滚为什么在中国就是无法成功?这其实是一个很难去回答的问题,历史上也因此发生过很多激烈无比的讨论,但根据现状来看的话,也从来就没有真正找到过答案。
所以大张伟同样找不到答案。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再唱摇滚我就仨结果:改行、自杀、神经病」
这就是为什么,2003年,大张伟和他的花儿乐队,宁愿付出40万违约金的代价,也要和有着知遇之恩的唱片公司解约,并且,还把《幸福的旁边I》所有版权,留给了他们。
这也是为什么,极少极少有机会能在大屏幕上看见大张伟《静止》,即使这首歌的口碑,正在随着年华的逝去而不断攀升。
因为他在2003年解约时,留下了一句你说不上来是带着喜剧还是悲剧色彩的话:
我因国情与家境考量,自废摇滚功能。
写出《嘻唰唰》之后,大张伟的父亲确实没有再出门摆过摊了。
但是他本人头上的光环,就从「天才少年」,转变成了「音乐裁缝」。频频遭人唾弃、辱骂,独立音乐人向他维权的风潮一波接着一波。
他从一个不世出的「全国六大智慧少年」,转变成了一个委身视频网站解说足球的过气明星——要知道,小时候为了练好唱歌,他是一节体育课都没上过。
然而,比起摇滚界里的老几位,他的处境还是好上太多了——
2002年,何勇把自己家的房子点着了;
后来,窦唯又一气之下烧了别人的车;
2004年,张楚在西安隐姓埋名住了四年职工宿舍后,第一次复出。但后来演出的地点,大多也都是贺兰山、鄂尔多斯之类的荒郊野外。
2015年,因精神病复发,何勇在半夜的大街上捅了人……
中国的摇滚,诞生在一个不该诞生的年代。
80年代后期开始,大陆经济开始飞速发展,整个社会当中许多对抗的情绪,都因为金钱的出现而开始溶解。
但在音乐界当中,有一个共同的认知就是:伟大的音乐作品,从来就是诞生在抗争的氛围之下。
纵观历史上所有堪称「伟大」的音乐人,从来就不是唱片公司包装出来,而是时代制造出来的。
鲍勃-马利,用一场雷鬼乐演唱会结束了牙买加内战;AD/DC,让120万苏联青年强顶着军队感受摇滚的力量;Oasis,代表工人阶级去探讨构造出理想主义的语境……
但是一旦「对抗」的氛围被消解,就会像是,有一刻你突然下定决心「老子和你拼命了」,却抬头发现,不知道对手是谁。
这个时候,摇滚,多多少少就容易成为一个大众消费的符号,一个无病呻吟的意象而已。
大张伟的这段往事,虽然随着时间推移正在变得愈发久远,但同时也在被更多原本不知情的人所熟知。
前段时间,马东在微博发了一条新消息,文案很简单,只是告诉观众们,大张伟也来到了《乐队的夏天》录制现场,并且坐上了嘉宾席。
24个字,5400次转发。
大部分的声音都是在重复两件事:期待大张伟能够复出摇滚圈、重组花儿乐队。
但如果你有心去查阅他面对媒体的采访时,有关摇滚岁月回忆的话,你可以发现,平时无比嘴碎、说话没溜的大张伟,有一件事情,是他每次都会固定提到的:
标签组:[音乐] [大张伟] [摇滚] [花儿乐队] [大张伟演唱会] [何勇]
上一篇:吴青峰和大张伟谁被骂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