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长文」不结婚,老了怎么办?

首页 > 社会 > 婚姻 > 正文
2021-11-17

发表自话题:

大家好,欢迎来到五哥读书。今天我为大家解读的这本书叫《单身社会》。

一个周六的早上,停尸房里,222个床位已经全部占满,但还有数百具尸体摆在那里,无处安放。新送来的尸体呢,散放在办公室的各个角落,虽然都已经开过了死亡证明,但却无人认领。当地一家肉食公司的老板,心甘情愿的贡献出了9辆冷藏车,用来暂时存放那些尸体。车辆被安排停放在了停尸房的车场。然后,这些满载尸体的冷藏车,就迅速被警车、殡仪车、私家车,以及靠这一热点,汲取大众眼球的电台新闻车,迅速包围。

说到这啊,你以为这是在拍电影吗?当然不是了,这是发生在芝加哥的一起真实事件。这个事件呢,它发生在1995年的7月中旬,原因,是一场持续高温,突然袭击了芝加哥。据资料显示呢,这起高温事件,在短短不到一周的时间,就造成了700多人死亡。因此,芝加哥成为了世界有名的“死亡城市”。关于这个事件呢,当然也引发了社会学者的关注,其中就包括了本书作者,艾里克•克里南伯格。他用社会学的审视目光,扣人心弦的写作方式,以及严谨的处事态度,创作了他的第一部作品《浪潮》。


那么,这样一个高温事件,与我们本期主讲的内容,有什么关系呢?那是因为啊,《单身社会》这本书的诞生,与《热浪》一书,有着很大的关系。《热浪》其实是作者,对单身人士研究的开端。而据当时的资料显示呢,在芝加哥的那起高温事件中,死亡的,大多都是独居老人,他们年迈体弱,且很难承受,突然来临的自然灾难。这就引发了克里南伯格,对独居老人的思考:他们为什么会在孤独中死去呢?为什么不寻求街坊邻居的帮助呢?在不断的调查和研究后,克里南伯格,发现了一个,非常严酷的美国社会,我想,此时聪明的小伙伴一定猜到了,没错,这个社会,就是单身社会。


其实,早在2015年,就有新闻不断爆出,在美国的各大城市中,单身人口的基数在不断攀升,不少人也主动选择了,做一个“单身狂人”。当然,这里描述的单身,并不是我们所理解的,没有男女朋友的单身状态,更多的呢,是一种没有强关系的单身状态,比如:夫妻啊,长期同居的伴侣啊等等,准确的说,他们就是在“独自生活”,可能他们中间,有一部分少量的人,会有朋友、恋人或是性伴侣,但也绝对不会有一个,长期稳定的亲密关系,包括同居室友。也有一些社会学家认为:在美国,独居家庭和无子女的丁克家庭,早已成为了,美国主流的,居家生活方式。他们将个人的自由度,看得比任何事情都重要,他们甚至也无法接受,婚姻或家庭生活中,必须要做到的妥协和让步。

这里呢,就有一组数据,很好的证明了这个社会现象。追溯到1950年,那时候的美国人,其实只有22%的成年人是单身,而独居者呢?也不过占了美国总人口的9%,也就是约400万人。其中以美国西部广阔而荒芜的诸州中,最为密集,而最为显著的代表城市呢,就是阿拉斯加、蒙大拿以及内华达州。这时候的独居生活,其实还仅仅只是,一个通往更传统家庭生活的,简单的过渡阶段。到了1970年,独居数据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快速飙升,直至现在,美国已经有超过一半以上的成年人,都是单身。其中呢,又有3100万的人选择独自生活,这也意味着,每7个成年人中,就会有1个人选择独自生活。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社会现象。到了现在这个阶段,独自生活已不再是美国人,为了求安稳的阶段,可以说,它已经变成了美国人生活的终极状态。可是,曾经数一数二的列强国,怎么就变成了一个这样的单身国家呢?现在的美国年轻人,到底发生了什么呢?他们,为什么要选择独自生活呢?


这是因为啊,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人们逐渐从战后,相对封闭和压抑的社会氛围中逃离出来,社会结构也因此发生了明显变化,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他们都能从,快速崛起的服务行业获得收益,这些服务行业包括了:家居清洁、照顾孩子、看护老人、干洗服务、以及送外卖等,而从这些行业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原本由妇女完成的家务劳动,都变成了付费服务,这样一来呢,就催生了很多行业领域,也造就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于是,越来越多的妇女,以及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开始大量涌入职场,她们不再把家庭当做是,为了生存而必须拥有的长期饭票。这就意味着,她们逐渐走向了经济独立。然而,一旦女性实现了经济独立,那么男女之间,就会从传统的经济,或是受社会制约的夫妻关系,转变为相对比较纯粹的,没有任何约束的,“自由漂浮”关系。也就是说,这种新的社会结构,为每个个体,特别是女性个体,提供了一个,只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所得,就能够过好一生的社会阶段。


看上去,这似乎没什么不好,男女经济的独立,很大一部分可能,会让家庭变得更和谐,也会让夫妻双方变得互为尊重。但是呢?与我们想象的完全不同,因为在追求经济独立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婚姻的需求,是把情感因素,看得尤为重要。人们会更希望,能够在婚姻中,也就是与自己,有亲密关系的另一半身上,找到一种情感满足。一旦这种需求无法满足,离婚就成了美国人的首要选择。另一方面,时代虽在鼓励着女性独立,但同时也激励着“花花公子”般的男性,远离了控制欲强的妻子,然后回到都市最繁华的中心,去享受一切精美与奢华,甚至是超越一切的美好享受,比如,去招惹一些单身又漂亮的姑娘们。这就加剧了美国的离婚革命。而据美国人口学家的,官方数据显示,70年代的离婚率,已经提高了50%。更不可思议的是,在1970年结婚的人当中,仅短短七年的时间,就有25%的夫妻选择了离婚,且这个数据呢,还在不停的刷新。

这样的一个数据,看似是人们在处理亲密关系上,变得更为勇敢和决绝,但是,独自生活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大多数人呢,还是把它想象的太过简单了。首先,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进入30+后的单身人士,他们的社交圈,会因为身边朋友的结婚生子,变得逐渐冷却,尽管工作给他们带来了一些成就,但却无法满足,也无法忽视,他们内心深处,对于情感的精神需求。除此之外,社会对单身人士也会有一些偏见,尤其是对于单身女性而言,社会正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贬低她们的成就和形象。比如:一些社会学家就会告诉单身女性,如果不选择安定,就会出现悲惨的人生结局;一些媒体或电视节目呢,会时常提醒单身女性,你们是被剩下来的人,是你们不够优秀,才会落得单身的下场,于是,媒体就会教导那些单身女性,该如何提升自己的魅力,然后找到自己的另一半;医生们呢,则会从身体健康的角度告诫女性,如果晚婚就会造成晚育,然后变为危险的高龄产妇。所以,无论这些单身人士是不是自愿,或是适不适合独自生活,当所有矛头都指向他们时,想要再自我维持,就变得非常困难了。

但是呢,也不排除有些人会打破世俗。比如,一位叫艾拉的漂亮女性,三十五岁,是一位公益律师,单身。她呢,对于单身女性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可以说是驾轻就熟。在阅读了很多,关于婚姻益处的研究报告后,她发现,在现阶段的美国,女性不仅比男性更懂如何生活,在赚钱方面,也是丝毫不逊色于男性的。只是呢,有太多数据证明,已婚的女性,如果将精力倾注于家庭生活,那么在职场上,女性将很难维系,自己在职场的人际关系,也很难在职场上,保持原有的优势。对于艾拉而言,她的家人、朋友和工作,就是她生活的全部意义,所以她不会选择婚姻。她很享受独自生活带来的乐趣,但同时她也明白,这条路最大的挑战在于,自己该如何学会承受,独自生活带来的寂寥。


当然,这也是大多选择独自生活的人,所必须面临的困境。对于他们而言,如果选择独自生活,那就意味着,他们要直面独自老去,所带来的精神恐惧。加上有媒体和纪录片,都在不断描述,独居老人孤独死亡的凄惨景象,这就更为独自生活的人,增加了一丝忧虑。尽管如此,美国还是引发了大范围独居人口的增长。只是,单身社会的形成,并非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单一的,女性地位的提升,就能左右的。它还包括了社会通讯方式的变革、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以及人类寿命的大幅度延长等。

那说到人类寿命的大幅度延长呢,据社会学家们的持续关注,近几十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独自居住的老年人,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比例上,都在呈直线上升。而这组数据的背后,就是人类寿命延长的一种反馈。大家可能不知道,自1900年以来,全球范围内的人类寿命,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一些西方国家,包括英国、法国和美国,这些国家,人类的预期寿命均已延长了三十岁,而一些东南亚国家,比如印度、中国和日本,预期寿命的延长,是等于或已经超过了三十这个数字。这就直接说明了,现在的人们,不仅比先人活得更久,也能更好的保持身体健康,进而维持自身的独立。但是,凡事都有对立的一面,因为年老且虚弱的时间被延长了,所以独居生活带来的孤独感,也就变得遥遥无期了。

另外,美国与中国,赡养老人的习惯是有所差异的。中国的老人,大多是和子女住在一起的。而在美国,大多数单身老人,是不愿意与子女同住的,更不会愿意住进毫无信任感的疗养院,他们非常重视个体价值,他们认为,对生活的自主权,是他们个体完整性的表现,亦是一种自尊的体现。据调查显示呢,美国老人独处的时间,平均要超过12个小时,老人间的情感依赖呢,也是尽量不去介入彼此的生活,毕竟他们是为了更好的享受余生,而非是去担当谁的保姆或是佣人。


然而,生老病死是谁也无法抵抗的自然规律,不管独居老人的自尊心再怎么强,身体的日渐衰老,很诚实的告诉他们,这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所以,不管是主动单身,还是被动单身,独居老人的生活状况,都一度成为了美国社会,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去关注的话题。为此,政府还针对独居老人,专门设置了送餐服务,各种社会机构也为独居老人,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当然,除了独立女性和独居老人的增多,城市的亚文化,也吸引了很多不墨守成规的人,城市丰富多彩的包容性,也提供了小村镇无法企及的自由,让独自生活者,找到了可以安居的乐园,也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属。甚至有一部分年轻人,也会在进入婚姻前,选择过上一段时间的,独立生活。这时候,城市的亚文化,就为这部分的年轻人,提供了最好的机会。不管是独自居住,还是寻找室友,年轻人都在城市中,找到了很大的可能性。除了那些不断抱怨,在城市中,会感到孤独的一部分人外。另一部分人,可能会把暂时的单身生活,变为终身的生活方式,成为“独身的单身者”,也就是断了婚姻念头的独自生活者。


这里有一个案例,就很好的印证了,单身到独身的趋势。一个叫做金柏莉的女孩,她虽然没有放弃寻找另一半的念头,但在她30岁时,却依然还是单身。她用了好几年的时间,才抹去了单身阶段,带给她的痛苦。平常的工作时间,可以让她忘却单身的绝望,但到了周末,时间就没那么容易熬过去了。最初,她是以看电视的方式,想办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但这种方式,显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她还是会陷入到,孤独和沮丧之中,甚至产生了社交恐惧。

金柏莉很清楚,不能继续这样的生活。于是,她为自己投资了一套公寓。她认为:这种方式,是一种心理和经济上的双重挑战。对她来说,购置公寓是她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至少,她不必再孤单的等待,某一个男人加入她的生活。购置公寓,让金柏莉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人生阶段,不仅体重减掉了30磅,也让她获得了,良好的自我感觉,甚至克服了社交恐惧,开始主动交友和约会。多年后,甚至还成为了,一名自由职业者。这时候,她有了更大胆的举动,主动联系了一个叫做,“选择做单身母亲”的组织,这个组织呢,就很好的帮她解决了,她想成为母亲,但又不想走进婚姻的人生难题。年近四十的金柏莉,她相信自己已经足够坚强,在独身生活中,也有能力去照顾好另一个人。虽然有了孩子之后,可能更不利于她寻找人生伴侣,但她却不再为自己感到难过。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来,年轻的单身人士,似乎必须具有坚强的特质,才能应对生活中的各种不便。从吃饭、看电影到出门旅行,社会中固有的观点,都会认为:这都不该是一个人,去做的事情。加之一个人的旅行,可能同两个人的消费是一样的。而在工作场所中呢,单身人士,也会更容易被老板叫去加班,因为老板们都认为,单身的人应该比结婚成家的人,承担更多的职场责任。还有更糟糕的,那些光鲜亮丽,且社会活动丰富的单身人士,总是会被贴上“派对达人”的标签,却在升职加薪方面,被大打折扣。这样一来,年轻人面临着社会强大的压力,无处宣泄,也没有更好的突破口。久而久之,就从短暂的独自生活,变成了永久性的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无论是主动选择独自生活,还是被动的选择成为,“独身的单身者”,诸多因素的相互叠加,都让美国不可避免的,走向了单身社会。


说到这里,究竟什么是单身社会呢?简而言之,就是社会总人口中,不婚或者结婚后,仍然以独居为主的人数,达到了一定的比例状态。那么,单身社会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呢?独自老去,与单身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首先,从某种程度来说,我们没有谁,是可以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个体的。因为社会机构,会为我们提供支持和保障,比如:家庭、市场和国家。另外,有大数据分析,单身人士对于一个国家GDP的增长,是有巨大贡献的。这就说明,单身社会对一个国家而言,至少不是什么坏事。


而从词语的意思来说呢,“单身”一词,似乎更多的,是一种涉及恋爱婚否的状态,而“独自生活”,似乎更偏重的是,对生活方式的选择。据克里南伯格和他的团队所进行的调查研究,在美国的成年人口中,有七分之一的人,会选择独自生活。同时,克里南伯格讲到:“以历史的眼光来看,独自生活的现象,也将长时间地,成为当代发达国家的特征”,而他也在追问:“在当今社会,人人都能发现,传统家庭时常会出现,分崩离析的情况,那独自生活的兴起,是否将形成全新的‘城市部落’,以取代传统的家庭形式呢?个体和家庭之间,哪个才是幸福的保障呢?

我记得有一句感人肺腑的话,那就是”直到死亡才能将我们分开”。这本该是爱情里最美的结局,人们对婚姻,原本也抱有浪漫的想法,但最终却发现,婚姻并没有使自己变得更充实,也没有让自己蜕变为,自己希望变成的模样。正如海伦一样,她经历了两次失败的婚姻。在第二次离婚后,她过了30年的独居生活,在海伦看来,遵循传统却不幸的婚姻,是社会固有思维让你不得不那么做,而独自生活,无非就是站在虚伪生活的对立面。

所以,如果身处婚姻中的人们,还是会感觉到孤独无助的话,那独自生活,自然就是夫妻双方,最好的选择了。因为对于独自生活的女性来说,她们不仅可以摆脱家务经济的剥削,也可以摆脱性的束缚。对于独自生活的男性来说,则可以追求更多的,关于冒险的生活。另外,如果从社会角度来分析,独自生活,也是可以缓冲,巨大的,社会压力的,尤其是职场带来的压力。同时呢,独自生活可以让男女之间,避开不健康的两性关系,也在隐私方面,提供更有效的保护,更为个人提供了自我修复,和长期的发展机会。这样看来,似乎是独自生活会比婚姻,更为幸福,也会让人更自由。


值得一说的是,社会上的各种论坛、媒体、以及单身组织,也都在以不同形式,帮助独自生活者,连接自我与他人,也会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各样的单身歧视。在生活上呢,更会给予独自生活者,一些体贴细致的关怀建议等。这一点就完全打破了,我们所认为的,单身最恐怖的事情,是孤独感。因为诸多细节透露,虽然在婚姻中,会出现很多有利于生活的一面,比如:大大节省了生活成本,共同养育后代,建立社会枢纽等,但对于减少内心孤独的作用,仍然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部分。而我们也需要明白,在这些益处的背后,更多的可能,是建立在女性牺牲自己的基础上。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女性,不愿意接受婚姻的束缚,选择独自生活的原因。


由此,我们也得出了另一个结论,无论我们是否走入婚姻,都可能会面临一种,孤独终老的凄惨晚年。而据社会学者们的调研发现,女性的平均寿命会比男性更长,这就意味着,女性可能会比男性,更需要去面对,独自老去的问题。另外,独自老去就意味着衰老,意味着我们的行动,会越来越缓慢,我们也会渐渐失去,对身体的控制权,然后慢慢失去安全感和自尊心。当我们老了,即便我们的婚姻久经不衰,但同生共死的山盟海誓,自古以来就只有同生。所以,谁也无法保证,自己的另一半,会不会先一步离我们而去。到了那个时候,试问一下自己,我们是否愿意与子女同住?或者,子女愿意与我们同住吗?

毕竟,同住就意味着一种妥协。在中国的普遍现象是,同住的老人可能会承担更多的家务劳动,包括照顾孙辈等,这并非是我们期待的老年生活,但这却是另一种社会现象。另外,有一些没有子女的老人,他们存在着严重的,与社会隔离的问题。他们大多都是独自居住,缺少社会交往,所以他们抵御风险的能力,就会变得非常薄弱。

这一点呢,在上面我们讲到的,在芝加哥热浪事件中,就被很好的体现了出来。还有另外一个案例,也很好的描述了孤独对人类的影响。二战期间的纳粹,为了得到少数犹太人的巨额财富,就发明了一种特别的刑罚。他们将那些拥有巨额财富的犹太人,关押在一个,密闭且空荡的房间里,不允许他们发出任何的声音,也不允许和任何人交谈,每天只会在固定的时间送去饮食。这样的操作,持续了一段时间。有些人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吐露出了一些秘密;有些人则是彻底疯掉。但,百密总有一疏,其中有一个犹太人,由于看守人员的某种疏忽,他得到了一本残缺的棋谱。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他就开始研究棋谱,等到被放出来后,他成为了世界无敌的棋手。这个案例,无论是哪种结局,都足以说明孤独的力量,而在我国的古代社会,流放是仅次于死刑的最高刑罚,这也足以说明被边缘化,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所以,与其说是独自生活的人害怕孤单,不如说,我们所有的人都很害怕孤单,毕竟从远古时期开始,人类从根源上,过的就是群居的生活,而且至今,已经有约20万年的群居历史。另外,人类无论生活在哪种文明之中,独自生活,都是类似于一种宗教的修行。因此,从根源上来讲,无论是婚姻关系的家庭生活,还是独居状态的单身生活,都与单身社会里,大家所认为的孤单,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独自生活并不是造成孤单的元凶,独自生活也不意味着会与世隔绝。相反,独自生活的人更热衷于社会交往。绝大多数的单身者,投身社会和社交活动的热情,也都远高于同龄的已婚人士。除此之外,在独自生活的日子里,广大的单身人士,对养蛙、吸猫、遛狗、吃鸡,也是没有约束,随心所欲,他们的生活丰富多彩,也丝毫不会感到孤单。

至于人类的共性,为什么会害怕老去,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害怕自己会失去,个体的独立性。也就是说,当我们意识到,无法自理或自立时,那份依赖于他人,或其它机构的焦虑感,就会显现出来,到了那个时候,那份焦虑可能就会变成,最为严重的屈辱感。


那么,面对独自老去的共性现象,人类该如何应对呢?关于这样的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做好准备。那究竟是做什么样的准备呢?


首先,肯定是经济上的准备了。我们谁也不能否认,经济保障,不仅是实现家庭美满生活的基础,也是可以让我们独自生活的保障,同时,它也意味着个人更好的教育及文化水平。


我们知道,在传统的自然经济社会里,对于经济的需求,可能大部分都是以家族,或是大家庭为单位,其规模也是小到几十人,大到几百人。但是,造成这种需求单位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社会的生产力不发达,需要用规模经济来降低生存的成本。到了现代,也就是非单身的社会体系,经济需求,基本是以几个人的小型家庭为单位。而到了当代的单身社会,由于当代生产力水平较高,个体可以承担起生存和生活的必须成本。所以,经济需求就变成了,以个人为单位。但这也意味着,独自生活的人,会比以家庭为单位的人,更重视当前的消费,独自生活的人,也将承担更多的经济负担。比如:独自赡养老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为自己养老等。

以两类有不同经济状况的独居老人为例。一类是有固定经济收入的独居老人,他们身体康健,行动自如,会充分享受晚年自主生活,所带来的美好时光。他们热衷于各种社交活动,致力于将最后的时光,放在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另一类呢,他们因生活拮据,所以很少参加社交活动,白天清醒的时候,绝大部分也都是孤独一人,每天最期待的事情,可能就是送餐的工作人员,在固定时间,固定的地点,能和他们,简单的说上几句话。


其次,是心理上的准备。要知道,太阳底下无新鲜事,美国女性的婚恋问题,和我们中国,乃至很多发达国家,都是一样的境遇。大家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来自社会和亲朋好友之间的压力。尽管单身社会已然来临,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还是会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独自生活的人。这样,就很容易让自己产生一种,自我怀疑的心态,从而变得恨嫁,开始向社会妥协,然后相亲,最后因为结婚而结婚。我们甚至可以预料到,这样的婚姻,其结果,一定是你自己,独自去承受,不完美的婚姻,所带来的痛苦和纠结。所以,想要独自生活,也需要坚定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然后过自己想过的生活,让别人去说吧。


接下来呢,就是社会网络的构建。在我们当今时代,数字化媒体,以及极速扩张的社交网络,都是为了避免独自生活后,会出现与世隔绝的情况。毕竟,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独自生活不过是一种,阶段性的状态。可能多数人,最终的决定,还是会回归家庭生活,找一个人生伴侣,爱人、家庭成员或是蓝颜知己。所以,保持与社会的进步和一致,才是一个人最佳的独居状态。


最后呢,我们不得不说的是,种种迹象呢,其实显示的都是一个问题,那就是,单身社会正在作为一种潮流,向全球蔓延。尽管传统思想一直在告诫人们,独自生活将导致孤独,甚至是与世隔绝的孤立,但却无法阻止这个时代,正以热忱投身独自生活的人们。不过,不管选择独自生活的是年轻人还是老人,独居都是一种生活状态,亦是一种现实的无奈之选。

对于年轻人来说,独立购置房产,不仅难以承担,甚至门槛重重。对于独居老人来说,最困难的莫过于,如何保留独立的生活空间,同时又能受到最基本的照料。从本质上讲,年轻人选择独身,其实是一种个人主义的兴起,年轻人更多的是在进行自我探索,而选择独居生活的年轻人,大多也都是受教育程度高、家庭经济实力较好,对婚姻保持中立的,年龄在30岁以下的年轻人。所以,真正值得忧虑的是那些“只能”独居的老人,他们的独居生活与状态,才是世界各国,不得不直面的社会新命题。

五哥读书,每天一本好书精读。和我一起,精进学习,自我迭代。

本文由董浩读书app创始人、《粉丝经济学》作者吴高远先生(网名五哥)原创撰稿。感谢关注。

标签组:[婚姻与家庭] [独居老人] [美国时间] [我独自生活

上一篇节目中老人问谢霆锋结婚了么?他说出两个字!网友:其实不怪他!

下一篇老年人离婚,离不开这5个原因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