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像我们大多数人所说的,一般情况下,我们都会奉行一种“男尊女卑”的生活方式,说白了,无论男女,无论男女,只要时机和条件成熟,都要结婚成家。
但是,作为我们中的一部分人,他们由于种种原因,并没有结婚成家,当然结婚有结婚的好处,不结婚也有不结婚的好处,每个人都有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的权利,我们不作评论。
所以,我们今天要讨论的一个问题是,结婚和不结婚的人,在晚年生活中,到底有什么不同呢?现在这两个老人,也许他们在晚年的生活经验,可以给我们所有人以启示和警醒。
洪大爷,68岁
洪大爷今年六十八岁了,如今他每天都过着“衣食无忧”的晚年生活,看着很潇洒安逸,但唯一的遗憾是,洪大爷一直都是单身,从来没结过婚。
最初,洪大爷还不是个“不婚主义者”,可那时他的家庭条件很差,他只想着早点挣钱养家糊口,于是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赚钱上,后来他也确实挣到了钱,可为此耽误了最佳结婚年龄。
这样下去,洪大爷也就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再也没有结婚成家,年轻的时候,洪大爷并没有觉得不结婚对自己有什么影响,但自从老了,他明显地感到有些不舒服。
那些老友们,逢年过节回家时,家家户户都是一片喧闹,更多的是欢声笑语,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吃团圆饭,而自己却是孤身一人,即使是美味佳肴,也一下子显得索然无味。
特别是当他身体不适时,他的不适感更加强烈了,当他看到别的老两口,不是拉着孙辈,而是被孩子们搀扶着,他的眼角就莫名地湿润了,但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弓箭没有回头,所有的不孝之心,他只能独自承受。
刘大娘,70岁
刘大娘今年70岁了,20多岁时就结婚了,可惜当时是「包办婚姻」,即便如此,她还是生了四个孩子,后来,又生了十几个。
这段时间来,刘大娘一直对自己的婚姻不太满意,她觉得自己和丈夫的感情不好,可是老了以后,她就没有这种想法了,她觉得晚年有丈夫的陪伴,她不再那么孤单孤单,也很满足。
当她长大后,还会到四个孩子的家里转一转,跟几个孩子唠唠叨叨,聊个不休,她感到很高兴,尤其当看到孙辈们结了婚、生了孩子后,整个人的精神面貌和以前大不相同。
特别是逢年过节的时候,家里满满几十口人,坐在一起吃饭,这个时候也是刘大娘最开心的时候,之前的一切不愉快,都化作一团烟,她觉得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
幸亏自己有生之年结了婚,否则,就不会有今天这样“四世同堂”的喜事发生在她身上了,她特别珍惜现在的生活,也乐于享受这种“膝下之孙”的晚年幸福生活。
再看以上两位老人的亲身经历,我们就可以清楚地感受到,结婚和不结婚的人,晚年生活的差别还是很大的,绝非我们所能想像的,完全没有任何差别,由此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人还是要结婚的。
所以人们为什么要结婚呢?
第一,小到"传宗接代",大到人的生生不息
众所周知,人活一世,归根结底都要经历“生老病死”这样一种社会常态,这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的人,都不想结婚,那么,人类延续文明进程的脚步,是否会到此“停下来”或“衰退”呢?
而如果人们结婚了,也会有自己的下一代,用我们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自己的骨血或血脉也可以得到“继承”。
一个人的生命,注定会孤单和孤单。
人们都能克服一切困难和不幸,但唯独这个孤单和孤独,却很少有人能真正克服,因为这是人的本性和弱点,而这些孤单和孤独,更多的是源于一个人的“世界”。
因为这个人只有结婚了,双方在一起,两个人有了共同语言和行为等方面的交流与沟通,这种孤独与孤单,才会逐渐消失或减退。
一个人的生活,多半是非常不便和不可行的
人类要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必然要有一种协作精神,而常常一个人,是很难玩得转的,与我们的婚姻一样,也是这样,一个人的生命,必然在生活中会有种种不便。
男人的力量大多是有限的,而两个人结婚后,不但力量会大很多,同时也会像我们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一样,过着幸福的生活,才能安稳,毕竟社会是有分工的。
小型结语
只有两个人的结合才能完美度过一生,因为半球不能滚动,所以每个成年人的重要任务就是找到与自己相称的半球。-马克思
总而言之,我觉得我们有“条件”,还是要结婚的,一个人一生中,多半会出现上述三种不利的情况,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通过结婚来避免这些不利的情况。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有些人还没结婚,但也许是因为他们已经适应了自己的生活,或者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相反,对他们来说,不结婚的生活,还不错,这是很正常的,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说到底,各人立场不同,角度不同,出发点不同,自然也会得到不同的答案,但有一点我们可以肯定,那就是,相对于不结婚,结婚要好得多,幸福得多,否则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要结婚呢?
因此,我觉得结婚和不结婚的人,晚年的最大不同就是,他们在经历“幸福”的过程上,会有很大的不同,即使是每个人在幸福的标准和定义上都不同,但在整个“框架结构”上,基本上是相同的,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