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时与势在我们一边

为什么我说这篇是“复试押题大全”?有三个原因。

原因一是这是新鲜出炉的2020年1月份热点合集,从时效性来讲与高校考研复试的考察范围相匹配。在复试中,老师经常会询问你“最近有没有关注新传热点?”“对于最近的xx议题,你有什么看法?”那么回答这类问题的前提,是你了解新传学界、业界的最新动态,这也是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

原因二是从下方文章目录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它完全覆盖了考察频率最高的热门议题,从几率上来讲,以下专题堪称复试必考!

原因三是,除了这篇以外,文末还有2019年的5篇热点合集,相信这些合集能够高效带你回顾2019年的新传热点,打好复试备考基础。最后考研成绩已陆续公布,祝大家能够收到好消息!

文章

目录

一、人工智能专题

二、社交媒体专题

三、传播学研究专题

四、舆情处理专题

五、批判主义专题

六、网络传播专题

七、5G专题

八、媒介融合专题

? 点击图片即可查看原文推送

往期热点内容可移步文末

01

人工智能专题

全媒派| 《人工智能2019:一边赋能媒体,一边掀起争议》

互联网红利消退,人工智能作为技术变革的核心引擎,被视为“新机会”,引发大量关注。

1、AI深度再造媒体流程

(1)AI主播

2019年很多媒体推出自己的AI主播,例如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并在大型活动中运用。面对媒体行业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并且随着5G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技术补充主播等传统生产力量的不足,是未来媒体行业实践探索方向之一。

(2)AI进一步为受众赋能

一方面,AI帮助建立吸引更多人兴趣的模型,满足人们各样需求。另一方面,AI还可以帮助媒体实现“折叠新闻(Origami journalism)”,摆脱静态的、印刷时代式的在线文章,折叠和展开取决于阅读的人。

(3)AI审核员

互联网环境中,审核、管理读者评论成了媒体的负担。引入AI审核员后,对于读者评论的处理效率提升,并且可以节约人工开支。

2、AI+语音:走近的声音时代

3、AI技术引发的争议

AI技术带来的算法偏见,隐私保护问题等,并没有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而得到解决,而是灰度愈深。并且AI技术为“人”带来了不少焦虑、恐慌,但同样也激发“人”寻找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学姐点评

一方面,数字伦理问题一直学界讨论的热点话题(中传在1月举行了“数字伦理前沿论坛”,备考中传的童鞋要重视一下这方面内容的积累), AI技术引发的争议是其重要内容之一,需要重视。

另一方面, AI为生产者、用户、传媒行业现状以及社会的积极赋能可以在论述关于人工智能优势方面的问题使用。

02

社交媒体专题

(一) 全媒派|《如果社交网络是一台愤怒机器,拿什么阻止用户智识的陨落?

1、社交媒体改变了什么?

社交媒体的“初心”本是“加强交流,让世界更加开放和连接”,伴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双向的“交流”变成了围观式的“公开演讲”,并且参与者往往表现出比真实生活中更明显的愤怒和偏激。具体原因如下:

“社交计量器(Sociometer)”理论指出:人,在他人的注视下,要的不是“自尊”而是在各样的关系里被他人当成理想伴侣。社交媒体上的指标,比如点赞、好友数、关注数和转发数变成了社交计量器的外显指数,让个体的想法被呈现给所有人。并且研究表明:推文中含有一个道德或情绪性的单词,转发率平均能提高20%。

道德作秀(Moral Grandstanding),指的是当公共论坛里,人们通过上升道德高度来增强自己的权威性时,会发生什么。因此,围观者会放大行为、言论,进而进行道德指控、公开羞辱、指责异见者、夸张情感表达。

另外,减轻愤怒的因素:时间、同理心等,因为时空距离,影响力减小,并且在“点赞”行为下,不断强化原有立场。

2、社交媒体的演进:升级愤怒

“点赞”功能,并在算法辅助下,抹平原有信任度层级,任何内容,只要有互动,就可能被置顶。“假新闻”很快迎来大爆发。

“转发”功能,使得情绪性故事、煽动性标题大肆传播。

3、社交媒体加剧智识陨落

社交媒体建立的“超连接”增加了对新信息的消费,而旧信息的分享却大幅减少,使得年轻人很难熟悉前人的智慧,进而被误导而倾向于接受新的观点。

4、如何解决

(1)去指标化,减少公众表演的频率和强度

(2)身份验证,减少愤怒左右舆论的机会

(3)AI标记识别,减少低质量内容的传播

学姐点评

1、社交媒体中出现的网络霸凌、道德绑架等乱象的成因多集中在平台监管不足、用户媒介素养不高等客观方面,对于生产者、围观者等参与传播活动的成员的心理因素的分析较少,这里的内容可以补充。

2、社交媒体对于传播生态的消极影响以及解决措施,可以借鉴。

(二) 全媒派|《解构与重塑:短短十载,移动互联网重新定义“过除夕”》

1、互联网+除夕

(1)春晚——从固定大屏到移动小屏

屏幕的切换,意味着碎片化接收节目信息的开始,全家人看春晚的仪式感消减。另外,手机网络将受众的自由度进一步扩大,完全从“固定的空间和时间中”解放,有选择观看。

(2)年夜饭——从为家人准备到为朋友圈准备

过去,年夜饭是有圈层意味的家族活动,很少分享、展示。现在,晒年夜饭,成为除夕夜里风行的社交货币,极易引起互动和模仿,用户既可以展示自我,也可以快速寻找到同类。

(3)发红包——从手递手到手机传手机

技术的渗透,使红包支持个人对个人和个人对社群,也不再局限于长辈发给晚辈,超越了时空间的束缚。几年间,电子红包衍生出更多玩法,今年除夕,专门定制的红包封面开始被广泛使用。

(4)隔空拜年——传递祝福的N种方式

微信语音拜年、表情包拜年、短视频拜年……移动社交的成熟,使得远程拜年的效率和趣味性都得到大幅提升。

(5)平台“撒币”——红包大战年年升级

今年,除了春晚互动和集五福这两个常规项目,各大平台砸钱力度升级,以除夕为高潮,平台间的竞赛从节前持续到节后。

2、改变背后,是享受技术还是被技术支配?

移动互联网在解构人们过除夕方式的同时,也在加速塑造新的生态。最显著的现象之一,正是用户的除夕时间,在平台商业化博弈中变得越来越值钱。

生活在一个被社交媒体包围的时代,社交媒体使我们“从彼此相连到无限缰绳”,我们圈住一群人,又被另一群人圈住。

学姐点评

这里的内容体现了比较好的辩证思维方式,在答题中可以借鉴。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各种便利的同时也需要对其进行反思,比如技术带来的身体在场与离场的频繁转换,可能会导致孤独感;商业博弈下人的异化等这些都是可以延伸思考的。

(三) 德外 5号| 《“小破站”走向主流视野, B站凭何破圈?

1、现状分析

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在线视频消费成为大多数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B站为代表的的短视频社交媒体填补了移动社交时代用户的碎片化时间,重塑了传受间的互动模式,并影响着用户的行为选择和生活方式。

2、B站用户产生准社会交往的影响因素

(1) 相似性吸引: 基于“人格一致性”的交往基础

用户因为与作为“微名人”的B站博主有相似的人格特性,如兴趣、性格、经历等而被吸引,这是准社会交往的重要基础。与传统名人运作模式不同,社交媒体“微名人”的出发点是个性化表达和创意内容,博主就是“内容本身”,即威尔曼提出的“网络化个人主义”,行动者以自我为中心与他人进行连接,交往的基础是共同的兴趣、爱好、经验等。

(2) 平等对话: “弹幕式同框”开启全新互动交往模式

弹幕文化加深了用户的“社会临场感”,满足了移动社交时代用户“被关注、被尊重”的心理期待。另外,评论与视频同步播放的“共时性”互动体验推进了用户与博主之间的“平等对话”。

(3) 情感连接: 基于生活场景的真实性建立“虚拟友谊”

盛行的Vlog短视频集合了大量“自然”元素,表达真实自我和日常生活场景,从而将亲密感与真实性联系起来,加之博主的定期推送,用户与博主之间的“社交距离”拉近,建立虚拟友谊。

(4) 远距离模仿: 追求“同款”生活以达到“理想中的自我”

类似人格属性的博主是用户在心理上的理想化的“另一个自我”,可以通过一定的努力或模仿达到,即可接近性和有用性,能够对用户的行为产生实际影响。

3、社会环境分析

中国社会转型的纵深发展,使得情感的社会形塑机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进而导致人群中的孤独感。B站的平等对话机制和“遥远的朋友”--微名人为用户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真实情感诉求的空间。

学姐点评

1、 B站不管是跨年晚会的高口碑,还是云监工,在行业中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这里分析的“出圈”原因可以进行借鉴。

2vlog短视频风行,这里提供的“情感连接”可以作为其风行原因之一。

3B站中的各类“微名人”、各种内容分区,都有很大的活跃用户,说明媒体和内容生产需要精准化、个性化发展。

03

传播学研究专题

(一)全媒派|《伊莱休·卡茨:这六个传播学理论应该退休了》

1、意见领袖

后续研究对于“意见领袖”主要存在的分歧:

(1)是否存在某些普适性的“领袖”?或者是不同领域,存在着不同的“领袖”?

(2)同一传播行为中,“舆论领袖”与“舆论追随者”融为一体

(3)舆论领袖的影响力可能规范性的多于信息性的。

(4)意见领袖扮演的角色:过滤媒体内容还是转发媒体内容,存在分歧。

2、两级流动

随着媒体环境的不断变化,传播过程肯定更加复杂。

3、选择性

事实上,当我们发现某种基于意识形态的选择性时,它只对人口中很小的一部分适用。并且媒体的选择性接触行为相对并没有那么多,部分原因是,这一概念的概念化似乎还不够充分。

4、交叉压力

目前“交叉压力”只适用于少数族裔,并且交叉压力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即如何引导民主社会的公民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情况下,接受更全面的观点。

5、沉默的螺旋

一方面,网络的存在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感受到支持。Moy和Hussain(2014)指出,主流媒体的发展可能会破坏人们感到孤立的可能性。

6、培养理论

对于培养分析的元分析研究发现,媒体对人们世界观的影响程度仅为“中等”。最近培养研究扩大到包括不同类型和媒体的研究,例如视频游戏。并且,现在的培养研究的出发角度已经从社会学转向心理学,隐含在培养理论中的、法兰克福学派式的批评意识,正在受到侵蚀。

学姐点评

一方面,经典理论是否适用一直是常见的考题,这里提供的内容可以作为参考和补充,另外,还可以补充一下理论研究的转向。

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卡茨这道题应该大家很熟悉了,它此前已经成为了初试题目。但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来说,初试题目也可能会影响其他学校的复试,以及这些内容本身也是我们分析传播效果发展的最权威的论述。因此我们还是要认真阅读!

(二) 全媒派|《2019全球传媒业九大动向:破圈不忘砌墙,混战更爱协作》

1、儿童数字隐私保护成难题

”父母“晒娃”的片段实际上在社交网络上拼凑起了儿童的数字形象,互联网的绝佳记忆可能让孩子在长大后经历自我身份认同的危机。然而当下,儿童数字隐私的保护尚处于空白。

2、混战下的流媒体

各大流媒体平台布局原创内容竞争,并致力于触达更多的用户。另外,电视网络以及数字平台参与混战中,分抢流媒体红利。然而目前,缺少原创IP、商业模式单一、资金链的不稳定以及客观存在的流量天花板仍然是流媒体的通病。

3、当代青年亚文化出圈

弹幕文化,抢先突破平台的边界,基于弹幕的弹幕社交出圈,得到广泛的认可和使用。此外,粉圈文化也为公共参与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

小众文化正在迈向大众化,其本质是对主流文化的逆袭与补充,但是“圈”的边界在哪里,又如何在多样性和大众性之间找到平衡仍值得探索。

4、播客行业机会与挑战并存

播客的听众人数显著上升,收听的频率变得频繁,播客行业玩家的热情也日益高涨。

在盈利模式上,广告收入仍然是主要盈利方法。但是内容付费项目正在成为新盈利方式,播客依靠高质量的独家内容提升用户品牌感知以及忠诚度,最终转化为订阅用户或捐赠。

在内容方面,每日新闻播客成为新的增长点。

5、媒体与平台相爱相杀

两者之间彼此需要,媒体需要平台进行内容发布,平台需要媒体的专业内容增加内容丰富度和提高平台公信力。

两者之间存在利益博弈。媒体认为由科技巨头公司构成的数字平台有垄断的势头,另外,算法挟持了内容,数字平台也顺带攫取了媒体的原生用户注意力。社交媒体假新闻的泛滥,也使得监管机构加大了监管。

6、付费砌新“墙”

2019年,海外媒体从价格和服务两个方面修筑新墙,圈定住更多的用户。在价格方面,媒体采取了更加灵活的收费模式。在服务方面,付费内容细化,提供多种服务。

7、打假与核查永远在路上

8、人机协同助力内容生产

9、协作模式赋能新闻编辑室

人机协同简化了媒体的工作流程,有助于协同人工处理海量的数据、挖掘相关信息,对事实进行核查等。

由用户、媒体平台、不同学科的工作人员形成的内容协作、跨学科协作以及协同合作等也为新闻编辑提供了新思路。

媒体与平台之间协同合作,共享新闻资源,同时也构成了事实核查的一种有效方式。

(三) 德外 5号| 《2020全球媒体行业发展趋势:视频广告与付费订阅未来可期?》

直销广告是2019年媒体在线收入的最大增长点之一,视频广告的增长也很醒目。在数字广告时代,付费订阅是一个重要且可控制的收入方式。研究显示订阅数据的增长得益于智能手机的屏幕变大、分辨率的提升、新闻账号注册流程的简化,以及宽带速度的整体改善等。

2、媒体与平台仍相互需要

尽管更多的媒体推出付费订阅或直销广告获利,但依然需要社交媒体进行品牌宣传吸引用户,创造价值。社交媒体也推出自己的订阅产品,例如Apple News+、“与Google一起订阅”但收效一般。

3、复合型人才紧缺

付费订阅的推出改变媒体的商业模式:通过开发产品,推动媒体收入多元化发展。因此,“产品+编辑”的复合人才紧缺,除此之外是数据分析师,传统的记者的重要性排到了第三位。

(四) 德外 5号| 《内容也要仪式感?用户逃离社交媒体?2020年媒体十大走势》

1、口碑至上

近几年,算法至上,帮助实现了生产者的内容贴近用户需求的夙愿,但是它导致了“信息茧房”的出现,影响用户体验。如今人们依然更容易对亲近的人的提议产生信任感,口碑营销不过时。

2、制造内容的仪式感

关于内容的对话和内容本身一样有价值,媒体应当尝试提供一些有固定规划的内容,实现大众对内容的同步接收增加互动,进而自带“仪式感”,有助于加深媒体与受众的链接。

3、用户想看大结局

信息爆炸时代,用户依然饱有对故事结局的执念。因此,在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上,媒体人需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呈现事件的全貌。

4、语音助手的偏好高于弹窗推送

5、社交媒体的卸载不是弃用,而是预防或克制成瘾

6、信息得有节奏感

媒体机构在发布内容时,要更多考虑用户的认知负荷和空闲时间,摸准用户在不同时间点的特定需求,进而提高传播效果。

7、受众渴望了解新闻背后的故事

一方面,用户对于报道背后的故事充满好奇。另一方面假新闻泛滥,使用户对目之所及的新闻采取更加谨慎的态度。媒体只有让用户掌握更多信息,才能让他们对新闻重拾信心和信任。

8、打造对话的空间

人们渴望内容营养和用户活跃度兼具的社交空间,以便于和他人对话。

9、最新不等于最佳

媒体追求时效性,但是部分用户追求更为深入、系统的内容。资讯的时效性和全面性如何取舍,依然是媒体面临的问题。

学姐点评

1、上面这三部分内容,主要涵盖媒体行业现状、内容生产、平台运营、人才需求四个方面,可以联系在一起看,相互佐证。

2、儿童隐私保护问题,可以运用于回答数字伦理的相关问题。另外,可以看出,不管是现状还是发展趋势,都体现了“人是新闻活动的核心”,机器不会取代人。

04

舆情处理专题

(一) 受众研究中心|《ARC·观察|灾情与舆情中的「谣言」》

1、谣言产生:信息公开度与获知需求的矛盾

经媒体辟谣的谣言以编造或曲解「事实」、「现状」和「防范措施」三类为主,并且在社交媒体上广泛传播。一方面源于人们面对突发公共事件时的恐惧与求知心理,另一方面,因为社交媒体中被情绪化裹挟的虚假信息填补了政府部门披露以及媒体介入报道程度不足带来的信息缺口。

2、 谣言扩散:可信性信源背书下的圈层传播

谣言的典型内容有两种呈现方式,“专家”与“网传”。前者,虽然使用“光辉泛化法”使得人们相信信息的真实性,但是信源本身也有可能是人为造假。后者,虽然信源模糊不清,但是传播热度代表的“多数人的支持”利用从众心理为内容进行背书。

在本次相关的谣言中,“身处事发的普通网友”也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可信身份。

3、追寻事实:从媒体到个体的不懈斗争

在此次辟谣中,人民日报在各平台及时辟谣;商业媒体、第三方平台账号也积极进行辟谣。并且在辟谣行动中,医生和网友参与其中,利用在线协作文档共享信息更新谣言,网络中无组织的组织力量逐渐显著。

学姐点评

1、这里是对这次突发社会公共事件当中产生的谣言从成因--扩散 --辟谣的比较全面分析,可以结合谣言公式再进行丰富论述。

2、此次辟谣行动中社交媒体的社会力量凝聚的作用可以用作论述关于社交媒体优势的相关问题。

(二) 网络传播杂志|《道歉不被买账,舆情回应到底该怎么做》

1、舆情回应的时度效

“时”即时机、节奏,回应须由“及时”向“即时”“实时”转变。

“度”,是分寸、火候,回应须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效”,是效果、实效,回应须让人信服、平息舆情。

2、舆情回应的六个维度

一是有速度,关键时刻不缺位、不失声。

二是有力度,必须动态发布,避免烂尾效应引发次生舆情。

三是有准度,科学设置议题,准确发布信息,精准回应关切。

四是有尺度。

五是有深度,以线下实体处置为依据。

六是有温度,以人文情怀的话语体系,凝聚社会共识。

3、舆情回应的3个“结合”

其一,快速回应与动态回应结合;

其二,精准回应与适度回应结合;

其三,专业回应与艺术回应结合。

学姐点评

这里是关于舆情处理的“标准答案”,可以用作回答“相关建议”,另外可以用作对照分析舆情处理不当之处,比如,此次灾情当中出现的舆情回应不当的现象。

05

批判主义专题

新京报传媒研究|《美丽变身”节目口碑翻车:我们为什么热衷于自我改造?》

素人改造节目《你怎么这么好看》播出以来被大肆批评,认为其压迫女性,是把女性当成产品改造成一模一样的标准产品,不断强化了社会的刻板印象。

1、被规训的不只是女性和外貌

改造类综艺展现从“不好”到“好”的改造过程。“好”必须是一个世俗化的标准,但改造过程是否存在对被改造对象审美的不认同和压迫值得探讨,很多改造成果体现了观众和设计师的品位,而并不完全是被改造者的构想。

布尔迪厄认为品位和相应的生活方式就是阶级表征的方式,消费者的社会等级对应于社会所认可的艺术等级,也对应于各种艺术内部的门类、学派、时期的等级。个人所有的文化实践其实质都与行动者的阶级惯习密切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特定的消费品位。

迈克·费瑟斯通认为消费是人们通过对社会差距的表现和维持来实现自身对商品的满足并取得某种社会地位。消费变成了阶级区隔的符号,但同时,这种消费的习惯又是难以转变的,它深受所处阶级的影响。

2、我们的社会更多元了,还是更刻板了?

世界各国都存在类似的综艺节目,展现社会对女性“标准形象”的要求。但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的个人“原子化”发展,他人的想法不再那么重要,社会向着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

但同时,线下松散的个人被社交网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各色媒体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网红经济、明星经济可能会导致我们的流行和审美标准越来越统一。

学姐点评

这部分内容提到的理论可以作为批判理论的补充,并且,提供了关于“网红经济”、“明星经济”的批判内容可以从“人的权利”方面思考切入。

另外,可以用于论述关于媒介产品,尤其是综艺节目需要社会责任的担当,这已经成为一些 N的典型特点。

06

网络传播专题

(一) 国际新闻界|《三足鼎立下的网络媒体的态势及其治理之策》

1、网络媒体形成三足鼎立

(1)主流媒体拥有“两微一抖”的强大影响力

新格局下主流媒体有3个特征:

a、传统主流媒体衍生;

b、党和政府的喉舌,坚持党性原则;

c、严肃新闻尤其是时政新闻为主。

主流媒体积极建设有特色的平台账号,以更加灵活的形式和从母体继承的规范化操作与技术、人才优势,也使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大为提升。

(2)民媒占据移动客户端的传播力优势

新格局下民媒有3个特征:

a、互联网公司创办或为依托,具有资本和技术优势;

b、市场导向、商业运作、追求效益;

c、面向社会,民生和娱乐新闻主打。

民媒的主要阵地是移动客户端,虽然没有新闻采访权,但却是主流媒体生产的新闻内容的重要分发平台。以技术创新来促进新闻类业务的发展,以获得利润增长。

(3)自媒面广势众,风生水起

新格局下自媒有3个特征:

a、专业性;

b、个人名义创办,受个体价值认知影响;

c、经济属性。

2、三大种类媒体的运行和优劣比较

(1)主流媒体:新闻舆论的引导者、定义者

a、主流媒体的优势:政策和社会资本优势

b、主流媒体存在的问题:“大”与时效的矛盾

机构庞大,立题宏大,影响力大,是社会各界做出判断的导航仪,但是也正因为“大”,舆情事件爆发之后,要冷静观察和深入调查再做出表态,发声滞后。

(2)民媒:新市场生态下传媒业创新发展的动力源

a、民媒的优势:机制和资本技术优势

b、民媒存在的问题:过度市场化导致的伦理价值判断的迷失

c、解决之道:以公共利益为核心

(3)自媒:新网媒环境下新型主流群体发声的新阵地

a、自媒的优势:生存模式、内容风格和灵活机制

b、自媒存在的问题:资源缺乏带来的洗稿、假新闻等乱象

3、新格局中的三方竞争和舆论演变新态势

(1)竞争:市场与技术

中等收入群体的壮大成为市场中主要争夺目标。技术的驱动,传媒业面临洗牌,只有专业化、本土化、精确化的媒体才能立足。

(2)舆论

其一,舆论议题集中于中等收入群体的切身利益;

其二,自媒体成为舆论爆发和推动力量;

其三,舆情爆发的突然性增加;

其四,舆情呈现多层次性;

其五,舆情的风险性增加;

其六,舆情的表达手法更加多元。

4、新格局中的三方合作新态势

其一,民媒入股主流媒体,例如腾讯与地方媒体合作答案中地方网站,阿里与《北京青年报》等达成战略合作,投资《第一财经》。

其二,主流媒体通过投资入股和合资共建的方式寻求与民营媒体的合作。例如主流媒体入驻抖音、B站等

其三,互联网大公司和头部主流媒体积极布局自媒体。例如凤凰网的凤凰号、人民日报的人民号、今日头条的头条号等

其四,三种媒体开始合作制作节目。

学姐点评

1、浙传李良荣老师的文章,相关同学要注 意啦。

2这里提到的媒体特点、舆论特点,以及合作模式均可以用于论述相关内容当中。

(二) 网络传播杂志|《火神山医院“慢直播”为何火了?

1、定义

电视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产物,与“快直播”相对的直播形式,通过差异化体现,将视频的自我阐释能力发挥到了极致,广泛应用于旅游景区、安防监控、阳光厨房、交通路况监测等领域。

2、“慢直播”与“快直播”的差异

首先,聚焦单个场景,通过流程和细节展现进行事件自我阐释。其次,没有制作痕迹,事件的传播与发生同步进行,保持内容原生态,但是相比之下,慢直播单位时间信息量较小。最后,没有主持人,公众以第三者姿态参与、观察,更加客观。

3、“慢直播”的优劣势

可以为特定场景充分赋权赋能,但是一旦进入常态场景,会转为一种常态性的发展。

4、“慢直播”在此次灾情报道中的作用

其一,满足大众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参与感的需求;

其二,化简公共事件理解难度,破除信息模糊性,安抚大众情绪;

其三,呈现过程真实,逼近真相;

其四,大众自主参与、共同见证,塑造集体记忆。

学姐点评

1、这一段时间的高热度内容,值得关注;

2、和社交媒体的合作为公众提供了对于突发公共事件进行舆论监督的新方式;

3、媒介融合的新案例。

(三) 网络传播杂志|《全媒体视域下,主旋律报道的5大“突破点”》

1、摆脱宏大叙事 聚焦个体

2、改变话语方式 贴合年轻受众需求

3、注重品牌建设 打造主旋律报道“IP”

4、唤醒集体记忆 塑造社会认同

5、创新产品形式 构建多元化传播平台

学姐点评

依然是李良荣老师提供的“标答”,不管是 2019年多次重大事件例如 70周年报道,春晚,还是此次灾情报道都可以结合案例,回答相关问题。

07

5G 专题

德外 5 号| 《喻国明:5G时代,数据会成为主流媒体最重要的一种能量》

1、主流媒介应当成为5G时代传播的引领者

5G是革命性的技术,它对于整个传媒的边界、内涵、要素构造、运作规则,都是一项重大改变。媒体人不能犯“以不变应万变”的错误。

双哑铃效应指出,社会议题的形成需要网络媒介筛选热点以及传统主流媒介的跟进和报道。主流媒介只有扮演作为模式、作为引领、作为底线、作为整个传播环境平衡者等等这样新的角色,才是可行的影响社会的方式。

2、5G时代的高速率下,视频产品主流化迫在眉睫

在5G条件下,中长视频的崛起一定是现象级的存在,视频中的场景、表情、语气等非逻辑、非理性因素在社会沟通、决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将会更大。但目前,对于非逻辑、非理性因素把握和应用能力尚不明确,因此视频产品主流化迫在眉睫。

3、数据本身会成为我们未来最重要的一种能量

5G时代的高容量意味着接入各种各样信息的传感器会越来越多,无所不在的数据将成为未来进行新闻传播的动力和能量所在,但同时“数据霸权”恐怕在未来传播时代会成为真正的现实。

学姐点评

1、这里关于 5G技术在媒体行业中带来的生产思维、产品形态、媒介伦理问题的论述比较全面,可以用于论述 5G对于媒体行业的影响的相关问题。

2、可以用于回答技术驱动下媒介伦理的发展的相关问题。

08

媒介融合专题

现代传播|《 从媒体融合到融合媒体:电视人的抉择与进路》

1、媒体融合的全景图

(1) 媒体融合期:2001--移动互联网

电视媒体仍呈现稳定的增长态势,依然保持着独立而完整的内容制作、传输和用户接收技术体系,拥有专属的传播空间和特定的传播方式,其主流媒体地位不可撼动,并开始尝试网络化延伸。

(2) 融合媒体期:2008--5G普及应用

A、分庭抗礼阶段:2008--2014

新旧媒体间的边界依然清晰。一方面,电视媒体依然保有庞大而完善的技术体系,以及相对稳固的收视和广告市场份额。另一方面,网络新媒体崛起,培养并收获了以二次元群体为代表的数字原住民。

B、主动互融阶段:2014--5G技术普及

媒体融合转变为国家议程和国家战略。面对电视媒体收视率和广告收入的断崖式下跌,亟需弥补技术短板,拓展用户规模。与此同时,互联网产业以连结性优势,重组了人类社会的互联方式,也积累了庞大的数字原住民和移民用户群体,但是存在内容无序、伦理失范等问题。电视人的融入提升了网络新媒体的内容质量,网络新媒体的技术平台拓展了电视的传播边界。

此阶段,电视人兵分两路:一路开拓互联网平台,将内容和服务落地移动端;一路依然维护着自己相对独立的内容生产、传输和接收体系。

C、实质融合阶段:5G技术普及--

进入深层融合阶段,人人融合、思想融合和媒介互融三个过程主导电视成为融合媒体。

(3)智能媒体时期

形成AI+5G+VR支持下的媒体产业链条全面智能化,并且与社会融为一体,改变人类的生活传播方式。

2、媒体融合的本质

其一是技术融合,即技术标准和技术体系的融合,是媒体融合的根基;

其二,人人融合,即传媒人将不再有行业之分,也可能不再有机构之别和身份之异;

其三,媒介与社会相融合,万物皆媒、万物互联智联,媒介即社会、社会即媒介。

3、电视人的抉择与进路

(1)要改变思路,高度重视技术驱动力,直面技术强权

(2)要看清现实,清醒认识媒体融合的本质和阶段性特征

(3)要重视社会结构变化,高度重视和主动融入二次元文化

(4)要守正创新,传承好电视人独特的媒体基因,即社会责任感、精湛制作技术、家国情怀

标签组:[移动互联网] [社交平台] [社交媒体] [网络新闻] [社会网络] [舆情分析] [社会舆论] [网络热点] [网络舆情] [主流媒体

上一篇最新国学知识竞赛100题,看你能答对几题

下一篇土耳其总统:无论谁站在以色列一边,我们都与他们势不两立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