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 年执剑走“江湖” -- 中国轮椅击剑队筑梦人庄杏娣奶奶

首页 > 综合 > 正文
2021-08-30

发表自话题:中国轮椅击剑女子花剑团体金牌 东京残奥会

原标题:60 年执剑走“江湖” -- 中国轮椅击剑队筑梦人庄杏娣奶奶

作者:应虹霞 / 来源:腾讯体育

(原标题:60年执剑走“江湖” 轮椅击剑队教练奶奶甘做靶子让队员刺)

2021年8月25日,东京残奥会开幕式次日,南京。

81岁的庄杏娣像往常一样,清早6点就早早起了床。简单洗漱过后,6点20分步出家门。她的家位于南京体育学院家属区宿舍。从这里到800米开外的灵谷寺,再到更远处的体育公园,转悠一大圈折返回家,全程用时1小时20分钟。一路上,熟悉的老同事、老邻居们向她打着招呼。

自从2018年11月15日,以77岁高龄从南京体育学院击剑队正式退休以来,这已成了她晨练的日常。

唯一的例外是,这一天,她特地挑选了一件短袖T恤外出晨练。T恤一红一白,是她13年前带队征战北京残奥会时发下来的。她一直宝贝似的珍藏着,“一年也就穿一次两次”,至今看上去还是崭新的。

2008年北京残奥会,是庄杏娣第一次带队员参加残奥会轮椅击剑,此后连续征战了2012年伦敦残奥会和2016年里约残奥会。中国轮椅击剑从2004年第一次参加残奥会,截止里约残奥会总共取得20枚金牌,江苏贡献了18金(含5枚与上海合作取得的团体金牌)。从庄杏娣手下走出了里约残奥会旗手荣静、残奥三连冠得主叶如意、雅奥残奥会金牌得主胡道亮......

说庄杏娣是中国轮椅击剑的筑梦人,并不为过。

而年过八旬的她,也是新中国击剑事业的亲历者、见证者。

1、幸运的,遇见击剑便是一生

1941年8月8日,庄杏娣出生于江苏常州,一个名叫湖塘桥的小镇。在常州七中上学期间,她入选了市业余体校,练了三年田径,拿到过苏锡常运动会上三项全能亚军。初中毕业之际,她顺理成章地获荐报考南京体育学院,顺利录取。

1958年,17岁的庄杏娣来到了南京。同一年,学校组团开办新的兴趣项目,其中一项就是击剑。当年10月15日,在老师的推荐下,庄杏娣抱着试试看的好奇心进入了击剑队,这一结缘,从运动员到健全人教练再到轮椅教练,就是整整60年,一个花甲。

60年如一日,庄杏娣说自己在击剑路上“从未打过退堂鼓”,为国家击剑事业“做出了应该做的贡献”,首先归功于幸运地邂逅了击剑这一项目。

“说实在,我个子就1米62,搞球类和田径都不拔尖。但我这个人身体素质比较好,能吃苦,意志品质也比较顽强。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地,从运动员走到后来,我觉得我这一生很幸运。”

1959年9月13日,新中国首届全运会在北京召开。击剑是正式比赛项目,18岁的庄杏娣作为运动员参加比赛。可惜的是,在首届全运会,庄杏娣以一剑之差未能进入前八。

图:庄杏娣独家提供

此后,“继续努力”“拼命练”的她在1965年举行的第二届全运会上取得了女子个人花剑冠军,并在1975年举行的第三届全运会上实现蝉联。

2、用藤条做“剑”拼命练

里约残奥会上勇夺三金的荣静,提起恩师庄杏娣十分敬佩“总是第一个到训练场,最后一个离开。”中国首个奥运击剑冠军、“亚洲第一剑”栾菊杰也曾感慨声称,“要学习老一批运动员吃苦耐劳、执着的精神。”

“我经常是最后一个下(训练)课的。”在半个多世纪前,这就是年轻的庄杏娣对自己的严苛要求。

“ 你练10个,我就决不能比你少练。自己默默地练。就是不服这口气。”击剑这一项目,身高臂长者能“吃到对手”,反之则被容易“被吃”。笑称自己个子不高,“有一次参加比赛我是所有队员中倒数第二矮”的庄杏娣,唯一能祭出的狠招就是,拼命练。

那一代击剑运动员训练条件之艰苦,今人恐怕难以想像。

训练是在水泥地上进行的。炎炎夏日,没有空调。恰好在体院周边有梧桐树,队员们便将训练“搬”到了马路上,树荫下。

“有时候训练累了,就会坐到地上。没有想到的是,柏油马路早被烤化了,油污沾到了裤子上,斑斑点点的,回家都被家人笑话。”

“那个时候也不像现在,击剑,有‘剑’可以用。”因为剑具昂贵,队员们训练用的“剑”,是用藤条做成的:把藤条截成剑的长度,在杆头绑上一个橡皮头.....在那个匮乏困难的年代,“剑”无疑是奢侈品。

“艰苦创业。不单是击剑项目是这样,大家普遍都是这样。当时大家都珍惜在运动队的环境,都很刻苦很努力。”

忆起这段艰苦岁月,电话那一头,传来庄杏娣奶奶爽朗的笑声。

3、不会断的剑

1973年,庄杏娣开始身兼运动员和教练,直到1979年以38岁的年龄打完第四届全运会,正式告别运动员生涯。就在此前一年,她第一次带领弟子栾菊杰参加了世界青年击剑锦标赛。

在庄杏娣的回忆中,这是一趟意义非凡的征程,“中国击剑在世界上第一次升起了五星红旗”。然而在其背后,是一个足以写进中国击剑,乃至世界击剑史的故事。

栾菊杰15岁进入南京市公园路业余体校,最早练习的是羽毛球。当她偶然接触到击剑运动后,瞬间爱上了这个项目,16岁时参加全国比赛就获得花剑个人亚军,而这时,距她开始练习击剑仅4个月。庄杏娣至今清晰记得,她的启蒙教练的名字——白崇钧。

很快,这名业余体校的天才被输送进了江苏省队,其时,庄杏娣是省队唯一的女花教练。

1978年,第29届世界青年击剑赛在西班牙首都马德里举行。栾菊杰在欧洲观众的一片惊讶声中从预赛杀入了决赛阶段。决赛阶段共有6名运动员参加,在赢下第一场之后,栾菊杰在第二场遇上了前苏联选手扎加列娃。

栾菊杰在比赛中

一轮激烈的拼杀之后,对手的剑重重地刺在了栾菊杰的无效部位上,这一剑刺得太狠了,剑身承受不住剧烈的变形,发出刺耳的断裂声。折断的剑头约有二十厘米,飞迸出去,落在击剑台上。对方的半柄断剑依然在手。剑头失去了安全装置,而对方由于惯性作用,全身的重量还在向前运动,栾菊杰的左臂遭到重重一击。

“双方都拼得很厉害也很激烈,最后两个人互相进攻。对手比栾菊杰又高又壮,剑就断了。断了之后,剑身有惯性,因为使出去的力量没有缓冲,就戮进了左臂。”

庄杏娣回忆说,栾菊杰忍痛坚持完成了后面的比赛,最后在决赛中获得了银牌。回到后场,褪去击剑比赛服,师徒俩惊讶地发现,“哎呀,这个地方怎么有血?”当即送到医院,才发现原来剑从她左臂的一侧,戳穿到了另一侧。所幸由于比赛服裹得紧,并没有伤到大臂血管,只戮到了小肌肉。

“当时比赛时没能及时发现。如果发现的话,后面就不会让她打了。所以她是忍着痛,顽强地把比赛打完。”至今回忆起这一幕,庄杏娣对弟子又是心疼,又是敬佩。第二天,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扬眉剑出鞘》的文章,盛赞栾菊杰的精神。

在庄杏娣眼里,伤愈之后的栾菊杰,后来训练更加努力更加刻苦了,有时她早上起来就在体育场独自练习长跑,“跑很多圈”,有时则在台阶上“上上下下”。庄杏娣也给她上个别指导课,希望多给她锻炼。

“在我们击剑界,栾菊杰不怕苦的精神人人都佩服。”庄杏娣由衷感慨。

那么 -- 剑,为什么会断?

“因为当时,就连国际比赛用剑,都还不是马拉金钢剑,而是普通材质的剑。”就这样,栾菊杰血染赛场,以及同一时期发生的个别事故,引起了国际击剑界的重视,促使国际剑具厂商开始研制“不会断的剑”。

从此,马拉金钢材质以其耐造的优势,脱颖而出成为国际击剑赛场花剑的标配。而击剑比赛服的安全标准也逐年抬升,从栾菊杰时代可承受800牛顿力,逐步演变成了今天可承受1200-1600牛顿力。

4、投身轮椅击剑,甘当靶子让队员刺

2002年,庄杏娣从教练的岗位上原本已经荣光退休——从1973年算起,在长达30年的执教生涯中,彼时的她早已桃李满天下。

她带出的弟子中,“成绩最好”的栾菊杰两年后就被输送进了国家队,并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夺得中国击剑奥运首金。

弟子肖爱华参加过四届奥运会,多次在国际赛场上为祖国争金夺银,号称“中国第一女剑客”“亚洲第一剑”。

“江苏女花在全国拿过连续十几届全运会冠军,输送到国家队的队员中有亚锦赛冠军,有世锦赛冠军,有世界大学生冠军,还有很多国际健将。我后来还当了12年的省队总教练。整个健全人奥运会击剑冠军不多,我们江苏队就占了4个,不容易。”

但,这样的执教生涯,如果要加个前缀的话,那就是,“健全人”。

2002年,第六届残运会在江苏举行,新增了三个项目,其中就有一大江苏省优势项目,击剑。

庄杏娣重新组建执教轮椅击剑队。一开始不是没有过忐忑,但组织的信任和期待,让她不由分说地接过了新任务:好,我支持。

赴上海学习,赴省内各地选才,着手组建队伍。2002年5月25日,第一次轮椅击剑集训正式开启。时年庄杏娣60岁。这一牵手轮椅击剑,就是整整16年半,直到2018年11月15日她完成真正意义上的退休。

庄杏娣和轮椅击剑选手叶如意、胡道亮等合影

图:庄杏娣独家提供

初涉轮椅击剑,庄杏娣就遇上了棘手的难题。

首先是缺少器材。进口轮椅昂贵,“土造”轮椅,2002年时就已经卖到了8千元到1万元,“一个队就只有1-2副,器材太贵了。”没有轮椅,庄杏娣就让队员们坐在板凳上,慢慢地带着他们练习。

其次,残疾运动员之前接受体育启蒙较少,身体素质相对差。为了让队员尽快了解击剑,庄杏娣利用与健全人击剑队楼上楼下的“亲密”关系,组织队员观摩,而击剑队教练员、运动员都会回应以热情的指导,“之后我再从理论上对他们进行讲解。”

爱钻研的庄杏娣还发现,健全人击剑与轮椅击剑,从技术动作的角度,“手上动作是一样的。”健全人主要靠步伐移动,轮椅击剑虽然是固定的,但不变的是对队员腰腹力量的追求。

体育局在仙岭训练基地为轮椅击剑队专门开辟了一个馆,里面配备有健全人健身器材,庄杏娣就根据队员们的需要来强化他们的腰腹和上肢力量。

最绝的一招是,庄杏娣戴上面罩,把自己当作靶子,让队员们来刺。

“有的时候刺得不准,怦地一声,剑就刺到我腿上了。有时候,不是刺,是捅!”庄杏娣原本就血小板低,笑称自己“手上身上经常青一块紫一块的”,“很痛!”

教练人手少, 一次邀请赛后回国,庄杏娣得了伤寒,她在病床上还为队伍了撰写训练提纲。

2009年世界轮椅运动会与队员合影

图:庄杏娣独家提供

然而,亲眼看着队伍从无到有,到打出成绩,庄杏娣对这些却甘之如饴。2003年10月,组建才一年多的队伍参加了当年的世界轮椅运动会,一举狂揽三个冠军,庄杏娣的名气在轮椅击剑界开始鹊起。

5.“教练奶奶”让荣静蝶变“阳光女孩”

里约残奥会开幕式上,一位美丽的中国女孩,光荣地成为了中国代表团的旗手。

时任里约残奥会中国代表团团长的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说:“今年我们要选一位优秀的女性运动员来作为旗手,2012年伦敦残奥会的击剑冠军荣静成了我们最好的选择。我相信,荣静的气质、形象一定能够代表中国残奥运动员的气质和精神。”

2016年里约残奥会荣静担任旗手

里约残奥一役,身为旗手的荣静斩获三枚金牌。高颜值、高水平、高人气的荣静,从此也以“阳光女孩”“最美剑客”的形象走进了世人的视线。

殊不知,庄杏娣最初接手的荣静,曾是一个泪点低,爱哭的小女生。

2004年,亲赴沭阳选材的庄杏娣,在一个学校的体育场上,见到了参加集中选拔的荣静。那一年荣静16岁,在人丛中显得有些瘦小,但她的机灵劲,瞬间吸引了庄杏娣的目光。

“我是击剑教练,你想不想学击剑啊,很好玩的,也挺适合你的。”庄杏娣柔声细语,一对师徒自此结下难解缘份。

初到击剑队,荣静“一开始老是哭”,容易多愁善感。有时候是“批评她一下”了,有时候是感觉受委屈了,有时候是被感动了......

庄杏娣就点拨她,“作为一名运动员,哭就没有气质啦”,“哭是不能给大家看到的,要哭也要关在房间里哭。”还安排了一名老乡兼老队员,平时多带带她。

在队里氛围的感染下,慢慢地,荣静长大了,眼界开拓了,也爱上了击剑。不知不觉间,当初那个爱哭的小女生,蝶变成了“阳光女孩”。

与此同时,她身上日渐崭露的一股子精神,让庄杏娣喜出望外。

“她有一股拼劲,好胜好强,特别适合当运动员。有的人在比赛的时候会胆怯,稍微闪失一下就觉得自己不行了,那肯定就输了......好多男生都不如她!”庄杏娣为爱徒慷慨“盖章”。

庄杏娣与荣静 图/庄杏娣独家提供

里约见证了师徒情深。

荣静说,庄教练平时对队员特别关心,很少回家,每天都陪着队员在队里同吃同住,出国比赛给队员们扛轮椅、扛剑包,还给队员们做饭;残奥会期间每天最早来赛场,最晚回运动员村,“我们都心疼她。”

庄杏娣则大赞爱徒斩获三金,源于很刻苦,有信心,有顽强的精神。

也是在里约残奥会上,75岁的庄杏娣环视周遭,发现不知何时,队员们开始亲切地称呼她“庄老太”,外界则称她为——“教练奶奶”。

东京残奥会,中国轮椅击剑队11名队员参赛,其中,荣静、孙刚、冯彦可、胡道亮,都是这位奶奶级教练亲自选拔和培养输送的“老面孔”。

临行前,她努力为昔日弟子们减负,减压。

对荣静,她支招:保持冷静,打出自己的水平;对老将胡道亮,她传授锦囊“要凭脑袋和经验”,“相信自己”。她坚信尽管有疫情等不确定因素,但中国轮椅击剑队只要发挥出水平,“差不到哪里去”,“能够圆满完成任务。”

东京残奥会25日结束了第一个比赛日的争夺,中国军团发挥出色,一日摘下5金,其中轮椅击剑选手包揽了当日该项目决出的四块金牌,其中取得男子佩剑个人赛B级金牌的冯彦可是庄杏娣带出来的弟子。33岁的冯彦可也是继里约残奥会赢得男子花剑B级金牌之后,第二次在残奥会上夺冠。

“首个比赛日我们中国轮椅击剑队在佩剑项目拿了四块金牌,其中上海三块,江苏一块。从参加2004年残奥会以来,中国轮椅击剑取得的成绩,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领导的重视和关心,成绩不能都记在我的头上。”获悉消息后,庄杏娣奶奶激动地说。

结语

2017年3月,在南京体育学院举行的庄教练荣光分享会上,庄杏娣曾经说过,“这份荣誉不仅是我的光荣,也是老同志、老前辈的光荣,更是南京体育学院的光荣;我要特别感谢体院领导的关怀,感谢省击剑队的帮助,感谢在座的各位老同志,老前辈,还要感谢我的家人全力支持,他们都是我能够安心训练的坚强后盾”。(作者:应红霞 / 来源:腾讯体育)

—— 感谢关注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标签组:[残奥会] [轮椅] [击剑] [中国击剑队] [教练技术] [荣静] [栾菊杰

上一篇短短30分钟,中国残奥队连拿2金!国歌首次奏响,有望包揽击剑4金

下一篇网易云音乐:下线所有明星艺人榜单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