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美国媒体说奖牌不重要 嘲讽印度奖牌少
2004 年雅典奥运会那会儿,主流的网络社交方式还是 BBS 论坛和 MSN、QQ 啥的。我记得我 MSN 上有一位呆湾网友,当时雅典奥运会奖牌榜中国一开始冲得很快,跟呆湾网友聊起奖牌榜时,呆湾网友酸酸地说了一句:" 大陆有那么多人,以后奥运会你们自己玩就行了。"
我对这句话印象特别深,记了十几年。因为我那时候被呆湾网友这样一说,还真有点吃瘪,觉得咱们的奥运奖牌好像真的是靠巨大的人口基数砸出来的。
只是我并没有想到:假如按照呆湾网友的逻辑, 只要靠人多就能砸出奖牌,那世界人口第二多的印度,岂不应该是奖牌大国?
彼时我对世界还很不了解,对印度也完全没有任何概念,随着对印度了解的增多,就会很难忽略这个问题 —— 印度人口那么多,奥运奖牌怎么这么少呢?印度从 1900 年第二届奥运会就开始参加, 截止到这次东京奥运会却只得过 9 块金牌,共计 29 块奖牌,还比不上我们在一届奥运会上的斩获;有几届奥运会甚至是颗粒无收,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十亿人难道还出不了一个奥运冠军吗?
印度在历届奥运会上的全部斩获(截止本文发布),可以看到印度参加奥运的运动员越来越多,名次却越来越低
对体育运动的排斥
大家有没有想过,群众体育可以是老百姓平时的休闲娱乐方式,但竞技体育其实是一种 " 贵族 " 的特权。别的不说,就说我有时候去健身房路上看到那些搬砖的农民工,会觉得这个世界很荒谬 —— 这些人在通过消耗宝贵的卡路里赚钱,他们需要烦恼的是如何获得足够的卡路里;我需要烦恼的却是如何消耗多余的卡路里…… 虽然我跟真正意义的 " 贵族 " 扯不上关系,但跟这些人相比,我无疑属于拥有特权的 " 贵族 ",因为我摄入的卡路里足够支持我进行各种体育运动。
对穷人来说,搬砖难道不比训练香?
印度这个国家,好多人还在为填饱肚子犯愁, 搞体育花钱花力气不说,还耽误挣钱。对穷人来说,举杠铃有什么出息?搬砖赚钱不香嘛?更何况,在印度社会的观念里," 贵族 " 正是那些不需要流汗也不会被晒黑的人,这是写在种姓制度里面的。种姓越高的阶级,越是偏向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则是低贱的(参见《 【解读】印度人民三观之下的 " 八荣八耻 " 》),有钱人舒舒服服坐在办公室里吹空调不香嘛?干嘛非要流臭汗搞体育?于是呢,搞体育在印度就成了个悖论 —— 有条件搞体育的 " 贵族 " 往往不愿去碰体育这种要晒太阳要流汗的 " 脏活儿 ";不介意搞体育的穷人却没有经济实力去脱产搞体育。培养一个职业运动员有多烧钱就不用我来说了,而且这玩意儿还属于高风险高投入低产出,除非你成为顶尖选手,否则很难回本。
我们国家早年虽然也不富裕,但我们愿意用 " 举国体制 " 来培养运动员,发展我们的体育事业。可印度这个国家, 本来就自上而下觉得搞竞技体育不是一件体面的事情,缺乏国家政策扶持;同时对资本来说竞技体育也绝不是一个高回报率投资方向,他们更青睐球类运动这种群众体育。想要发展竞技体育, 那真的只能靠个人的理想和情怀,然而理想和情怀往往又不得不屈服于现实的生计问题。《摔跤吧!爸爸》(Dangal)这个电影讲的不就是个情怀的故事嘛,但电影里面只给你看到了一个成功的 " 爸爸 ",现实中却至少有一百个一千个失败的 " 爸爸 "。
想要做运动员还牵涉到另一个问题 —— 吃肉。运动员的饮食特别有讲究,而在印度素食很普遍,饮食禁忌特别多,很多人就算吃肉往往也只吃特定的肉,更别提其他五花八门的忌口了。你说一个吃牛肉的人和一个不吃牛肉的人同台竞技,通常来说吃牛肉的那个肯定更有优势吧?光是不愿吃肉的问题,就足以筛选掉一大批印度人。印度人要想搞体育, 除了要克服 " 买肉 " 的经济负担之外,还要克服 " 吃肉 " 的心理障碍。
印度直到 2008 年北京奥运会才历史上第一次拿到了一块个人项目金牌,项目是 10 米气步枪,就是咱们东京奥运会首块金牌的项目。这个历史突破让印度人高兴坏了,政府和私人机构总共送了冠军阿比纳夫(Abhinav Bindra)2000 万卢比的奖金,按照 2008 年的汇率接近 400 万人民币。 其实这位冠军并不是国家培养出来的,而是他的土豪家庭花钱砸出来的,专门送到德国去训练射击。阿比纳夫本人毕业于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 MBA,是一家软件公司的 CEO,属于坐在办公室里吹空调那种人。大家看气步枪这个项目,简直完美地适合印度贵族 —— 不用流汗,甚至可以不用吃肉。而且射击这个项目能不能出成绩本身存在一部分的偶然因素,北京奥运会上阿比纳夫属于超常发挥,后来就没能 " 再现辉煌 "。
可不是说生命在于运动嘛,印度 " 贵族 " 完全不进行任何体育运动身体行不行啊?关于这件事人家早就想出了解决方案 —— 瑜伽和苦修。这让我不得不佩服古代印度智慧, 居然发明了一种能在静止的状态下锻炼身体延年益寿的方法(传统的印度瑜伽是静止练习的,现代的流瑜伽是后来才发明的,详见《 被重新发明的印度文化(三)瑜伽 》),而且还结合了印度教对灵性的追求,简直是为 " 贵族 " 度身定做的有木有?假如把瑜伽列为奥运会项目,印度大概能横着走。比方说来一个项目,看谁能把手举起来的时间长,哪个能比得过那个把右手举了 40 年没放下来过的苦行僧?连续十届奥运金牌都让他一个人包揽得了……
把手连续举着 40 年没放下来过的苦行僧,给他一块 " 举手 " 比赛的奥运金牌不冤吧?
体育基础设施落后
退一步讲,就算印度人民都很热爱体育锻炼,且有条件脱产搞体育,他们也会面临 "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 的困境 —— 缺少场地。
我过去是一名跑步爱好者,但自从到了印度之后,不得不放弃了这个爱好,因为实在找不到可以跑步的地方,有氧运动只能靠动感单车和跳绳。
跑步难道不应该是对场地要求最低的锻炼之一吗?大马路上不就能跑嘛?来过印度的人应该都对印度混乱的马路印象深刻, 各种不守交通规则的行人车辆横行无忌,简直是在用生命跑步。而且印度也不是所有地方的马路都平平整整适合跑步, 在城里经常能跑出越野赛的感觉。
在我来印度之前,我就觉得上海的滨江跑步道是生活在这座城市最大的福利,离开之后一定会让我想念…… 果然
由于这边马路上砂石太多,我在外面走一圈经常鞋子会进很多砂石,然后鞋垫就这样生生磨穿了,这可怎么跑步?你问印度人是怎么解决的?他们一般都穿凉鞋或拖鞋,或者就是穿着长裤可以盖过鞋帮。不会有人像我这样短裤 + 运动鞋的穿法
那么随便找个学校操场不就行了嘛?重点来了 —— 首先, 印度的很多学校压根儿没操场;其次,那些有操场的学校,所谓操场往往只是一块泥土平地;好一点的,泥土平地有条椭圆形的泥土跑道;再好一点的,跑道上铺了煤渣,煤渣跑道在印度校园里面算是高配。什么?你问我塑胶跑道?我在谷歌地图上用卫星视图找了一大圈,只在德里大学和印度理工金奈校区找到塑胶跑道,印度理工金奈校区那个体育场是某个土豪冠名捐建的,我网上搜了图片一看那是相当的奇葩啊, 体育场里面居然散养着印度羚羊,只可惜羚羊不能代表印度队出战奥运。
至于那些赫赫有名的顶尖学府如印度理工孟买校区、印度理工德里校区、贝拿勒斯大学,甚至都连一条煤渣跑道也没有。另外,印度这个地方天气本身就炎热,也确实不怎么适合开展体育训练。按照我自己的户外运动经验,每到夏天体能得自动下调 30%。印度常年夏天,却很少有带空调的室内体育场馆 —— 连跑道都没钱修,更别提室内体育馆了。 体育运动本来就不是刚需,空调场馆不但建设成本高,而且使用的时候还有电力成本,显然不符合印度人民的需求。
典型印度中学操场
历史名校贝拿勒斯大学的操场,看着像泥土跑道
印度理工德里校区的操场,不说还以为是花园大草坪
印度理工孟买校区的操场
印度理工金奈校区的操场,总算找到一个带塑胶跑道的体育场
我好奇地点进体育场看实景,惊呆了…… 这是动物园还是体育场?
乖乖,这是在非洲大草原上修的体育场吗?
那天气热不是正好游泳吗?印度人游泳应该很厉害吧?恰恰相反,由于游泳池在印度也是凤毛麟角,因此从人口比例来看印度会正儿八经游泳的人很少, 毕竟大多数人家门口都不会刚巧有一条适合学游泳的小河。可印度人民偏偏还特别喜欢去海滩,以海滩著称的果阿(Goa)简直是印度人民度蜜月的标配,但他们到了海边只敢在水浅的地方玩。我去过很多海滩,几乎没怎么见过印度人下海游泳。我的水性尚可,在印度海滩游泳好几次都是包场 —— 会游泳是一回事儿,会在有风浪的海里游是另一回事儿。
印度人民来海边都是 " 浅尝辄止 "
说这些,只是让大家感受一下在印度想要搞点体育锻炼有多困难,体育设施基建投入的缺乏无疑会成为发展体育的限制。大家想啊, 即便你身体天赋跟菲尔普斯(Michael Phelps) 一样好,可假如你从来没机会学游泳,岂不就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有这个天分?我觉得以印度的人口基数,这个国家肯定不缺某些体育项目的天才。然而由于国家太拉胯,这些天才都直接被最基本的物质条件给筛选掉了,就好像莫扎特生在了一个没有乐器的世界。
这次东京奥运会上,有个叫米拉拜・查努(Saikhom Mirabai Chanu)的姑娘拿了 49 公斤级的举重银牌,是印度历史上第一次在奥运举重项目上拿银牌。 她的天赋之所以能被发现,是因为她 12 岁那年跟她哥哥去砍柴,哥哥拿不起来的大捆柴火,她却能够轻而易举扛回家。这姑娘 " 天生神力 " 的故事被传开,于是才有机会成为了职业举重运动员,但她的训练费用主要是自掏腰包。
只爱非主流
前面讲的是竞技体育,现在讲讲群众体育。 印度并不是没有群众体育,只不过这些群众体育项目有些 " 非主流 "—— 当然,这种非主流是对我们而言的,印度人自己觉得挺主流的。
印度的全民运动是板球(Cricket),板球在印度可谓无所不在,入门的门槛极低,只要有块长条形的板子和一个球就能玩起来;对场地要求也低,一条车道那么宽的地方就够。板球这玩意儿是英国人发明的,随着大英帝国的扩张传播到了英国殖民地,在英联邦国家很流行,由于其影响力仅限于英联邦国家,因此没有成为奥运项目(据说 2028 年或 2032 年可能成为奥运项目)。顺便说一句,这些前英国殖民地有一个自己的 " 英联邦运动会 "(Commonwealth Games),缩小了圈子之后,印度依然被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三国碾压。
英联邦运动会的奖牌排名。就算把板球列为奥运项目,印度也未必是澳大利亚的对手
板球是印度的一项全民运动
可以说板球是印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棒球和篮球在美国文化中的地位,那些顶级球员走到哪儿都是超级巨星待遇, 只要板球打得好,迎娶白富美不是梦。而且板球还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展示竞争力的领域之一,印巴在板球赛上的对决,简直堪比印巴战争的延伸。
印度另一个流行的体育项目是摔角, 平时经常看印度电影的朋友应该会注意到印度的摔角文化。就拿这几年的热门电影来说吧,除了《摔跤吧!爸爸》之外,还有一部讲摔角的电影叫《苏丹》(Sultan),另外《小萝莉的猴神大叔》(Bajrangi Bhaijaan)里面也有训练摔角的情节,而现实就跟电影里差不多,民间会有自发的摔角比赛,有着相当深厚的群众基础。
摔角是印度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项目,印度史诗神话《摩诃婆罗多》中般度五子之一的怖军(Bhima)、《罗摩衍那》中的猴神哈努曼(Hanuman)都是伟大的摔角手。具有突厥和蒙古血统的莫卧儿王朝统治印度期间,把波斯和蒙古的摔角术引入了南亚,形成了现代的印度式摔角 " 古什蒂 "(Kushiti,也叫 Pehlwani),在印度民间非常流行。不过呢,印度的摔角虽然有群众基础,奥运会上表现却不咋地,从来没拿过金牌,可能因为规则不太一样。
马格南摄影师史蒂夫・麦咖喱(Steve McCurry)早年拍摄的一张摔角训练营照片令我印象深刻
我 2020 年看到的摔角运动员,依然保持着同样的装束
印度在摔角运动上的奖牌斩获
说出来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匪夷所思, 印度奥运历史上最逆天的强项是曲棍球。在 10 米气步枪个人项目金牌之前,印度一共拿过 8 块奥运金牌,这 8 块金牌全部来源于曲棍球这一团体项目。老实说我在印度从没见过有人玩曲棍球,因此我也不清楚印度怎么会这么强。2018 年亚运会曲棍球比赛中, 印度男队以 26 比 0 战胜中国香港队,这难道是在欺负小学生嘛?而且这还是基于最近这些年印度曲棍球已经大幅衰弱的实力。
曲棍球好歹大家还听过,印度另一个强项估计很多人听都没听过 —— 卡巴迪(Kabaddi),亚运会和南亚运动会里面有这个项目,印度是常胜冠军。卡巴迪属于印度原产的民间运动,我去研究了一下规则, 发现这个比赛玩起来有点像升级版的老鹰抓小鸡,两队人员互为攻守,靠触摸到对方身体得分。我家附近有一块空地,每天都能看到一些中小学生在那里接受卡巴迪的训练,经过了一年多的招兵买马,现在也算是人丁兴旺。
正规赛场上的卡巴迪比赛
我家附近在训练卡巴迪的小孩
最后我再跟大家说个真事,但你们听起来会觉得好像段子:印度从来没参加过任何一届世界杯足球赛,1950 年的时候印度队虽然获得过资格,却没有参加, 因为世界杯赛规定运动员一定要穿鞋,可印度队只会光脚踢球 —— 人家就是这么任性另类非主流!
奥运精神 VS 躺平主义
以上讲的这几点,应该说还只是属于技术问题范畴。比方说一个小孩儿读书不好,可能是因为没钱上学,可能是因为不够聪明,可能是因为不够用心,这些都是技术问题;但如果一个孩子打心眼儿里相信 " 读书无用论 ",这就属于观念问题,那他哪怕再聪明、家庭提供的物质条件再好,也不可能读好书。
印度最根本的原因出在观念上 —— 一句话, 印度文化本质上是跟 " 奥运精神 " 相背离的。
" 奥运精神 " 如何定义?我这里不说什么和平、友谊、团结之类的套话,咱们说点实际的 —— 参加奥运会就是要追求 " 更高、更快、更强 ",不断地自我挑战、超越极限…… 否则的话,干嘛人人都想拿金牌?
可是 " 追求极致 " 从来都不是印度人的风格啊, 印度文化讲究的是凑合、够用就好,精益求精、自我超越这种事情, 说实话 我在印度这些年还真没见过。印度人碰到点困难要么李代桃僵凑合着对付,要么直接躺平。在我看来, " 奥运精神 " 的本质正是在于 " 挑战一件看起来不可能的事 ",大家想想,对普通人来讲,有资格参加奥运就已是无上的殊荣,意味着你在某个领域爬到了整个世界金字塔的顶端,往上爬的一路上得淘汰掉多少人啊?面对的是多么激烈的竞争啊?按照印度人一贯投机的性格, 挑战极限显然不是一桩有赚头的生意,何必费那么大劲儿去追求这些看起来镜花水月的东西呢?既然难度这么大,不如直接躺平算了。
现代赛场上的竞技体育, 说白了就是为了万中无一的获得奖牌可能性,义无反顾地投入上万小时的汗水和努力 —— 投入和回报如此不成比例,这不是傻吗?
我曾经也质疑过中国的 " 举国体制 " 究竟有没有必要,通过中小学、体校、各级体育队层层选拔,虽然最后有那么几个人能够功成名就,但这选拔的过程多么残酷啊, 那些最后被淘汰、或因伤病退出的运动员,他们作为 " 沉默的大多数 ",岂不就这样被牺牲掉了?为了几块金牌值得吗?金牌能给老百姓当饭吃吗?而当听到那些曾经为国争光的运动员退役后的落魄生活,更是让我心里不是滋味。
如果只呆在中国,我可能永远不会明白我们国家在某些事情上所做的牺牲的意义。来了印度以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举国体制 " 的激烈竞争和无情淘汰是很残酷,可这不就是一种国家精神的所在吗? 假如只想做最保险最保本的买卖,不愿意面对大浪淘沙的残酷竞争,也不愿加入更具挑战但同时也有更多机遇的贸易协定,那我们就会变成像印度这样的国家,碰到困难直接躺平。一个习惯躺平的国家, 要怎么去摸索一条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道路?怎么去攻克那些世界最尖端的技术?怎么去研究航空发动机?怎么去制造光刻机?怎么可能突破得了欧美对我们的技术封锁?难道一看太难了就直接放弃吗?这些领域的攻关,不就像一个个需要不计代价去夺取的奥运金牌吗?
中国对疫情的防控措施,也是 " 举国体制 " 的一次成功实践。 全世界只有我们,做到了将疫情扑灭这件其他国家都觉得 " 不可能的事 "。再看看印度,碰到疫情爆发,觉得自己反正也是搞不定了,选择直接躺平,其结果和代价大家也已经看到了。
奥运金牌确实不能给老百姓当饭吃, 但 " 追求极致 "、" 挑战不可能 " 的奥运精神,为了一个目标可以不惜代价的举国体制,却关系到我们国家的生死存亡…… 印度这种只想投机取巧不愿直面困难的躺平国家,永远不会懂。
结语
米拉拜・查努拿下举重银牌的消息给印度举国上下打了鸡血,然后呢,这两天印度被一条新闻刷屏了 —— 新闻里说据 " 消息人士 " 称,打破了世界纪录的金牌得主侯志慧之前的检测样本里面有 " 不良分析发现 "(Adverse Analytical Finding),被要求进行进一步的兴奋剂检测。
后台也有读者私信问了我这事儿,首先, 这个消息本身来自匿名人士,不排除造谣生事的可能性,并没有查到奥委会官方的相关消息;其次, " 不良分析 " 结果跟兴奋剂是两回事儿,将两者混为一谈显然别有用心;第三, 运动员在打破世界纪录成为冠军之后接受检测属于常规操作,根本就不应该是什么新闻。
然而在根本就没有得到确凿消息的情况,所有的印度媒体都跟自己打了兴奋剂一样,纷纷预测侯志慧将无法通过检测,从而被褫夺冠军头衔,这样的话,他们的米拉拜・查努就会自动晋升冠军…… 那些新闻标题的口气,说得好像米拉拜・查努已经拿了金牌一样。事实上,反而是印度女子举重队,在 2000 年曾经因为使用兴奋剂而被禁止参加所有国际赛事一年,这是名副其实的 " 以己度人 "。
印度媒体的口气,就好像金牌已经是他们的了
实力打拼我不行,幸灾乐祸第一名
我太太看我在写这篇东西,还来问我:你们的运动员到底有没有通过检测啊?我白了她一眼,说: 要是没通过检测,你们印度媒体早就当作爆炸新闻来报道了,你肯定会知道,不用来问我;印度媒体什么都不说,就说明通过了检测。就好像你们新闻里报道的永远是抓到 " 中国间谍 ",释放这些抓错的人的时候从来不会报道,这就是你们所谓的 " 新闻自由 "。
一个国家,技不如人的时候,不是想着要如何自我超越自我突破,却将成功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怎么给对手落井下石,真不知该让人觉得是可悲可恨还是可怜。
标签组:[中国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