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中国一天收获5金3银3铜 东京奥运会
那时的中国人距离奥运会路远迢迢,一家中国报纸发表文章,提出著名的“奥运三问”。
中国什么时候能派出一支优秀的运动队参加奥运会?
中国什么时候能在奥运会上夺得金牌?
中国什么时候能成为奥运会的主办国?
从低谷中复兴的中华,抖落岁月风尘,用整整一个世纪的时间,解答当初的困惑。
▲1908年,伦敦举办第四届奥运会,这一年是清光绪三十四年。图源:网络
01
1984年7月29日,身着红色运动服的中国选手许海峰,参加奥运会50米手枪慢射比赛。
这本是平凡的一天。
开赛前,记者们都把注意力放在昔日金牌得主、瑞典名将斯卡纳凯身上。40号靶位无人问津,靶前举枪站立的许海峰似乎不为所动。
少年时的许海峰下乡当过知青,他从小立志当兵,省吃俭用买了第一支气枪,成为乡里小有名气的枪手。回城后,他在供销社当了3年营业员,险些被埋没,所幸被地区射击集训队发现。
到参加奥运会前,许海峰正式训练射击只有两年一个月。
比赛中,许海峰低调沉稳,直到最后一组射击,各国记者才惊讶地发现,这位27岁的中国选手竟然与斯卡纳凯不相上下。
时间所剩无几,还有10发子弹的机会,许海峰身后的摄影机多了起来,他一分心,连打了两个8环,暂处下风,之后屏息凝神,又是两个9环。最后一枪之前,许海峰与对手仍未分出胜负,空气仿佛瞬间凝固,这一枪若打出9环以下,中国选手将与金牌失之交臂。
许海峰举起枪,放下,又举起,四起四落,让人揪碎了心。
刹那之间,他的最后一发子弹飞向射靶,报靶员报出了他的成绩。
多年后,许海峰追忆往事,带着兴奋的表情说:“按照这个成绩,我知道,我获得了冠军。”
这一枪,让许海峰以566环的成绩,凭借1分优势击败了斯卡纳凯。
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亲自为运动员颁奖,并宣布中国获得本届夏季奥运会的第一枚金牌。
这也是中国奥运史上的第一枚金牌。在洛杉矶普拉多奥林匹克射击场,中国队实现了“零”的突破,奥运会赛场第一次升起五星红旗,奏响中国国歌。
▲1984年,许海峰为中国摘得首金。图源:网络
颁奖仪式上还有一个小插曲。许海峰夺得金牌的这场比赛,队友王义夫获得了铜牌。仪式上前三名都要升旗,但组委会事先没想到,时隔多年重返奥运的中国队,竟然在第一场比赛就拿下两枚奖牌,只准备了一面中国国旗,只好紧急派人再去借一面五星红旗,才让颁奖仪式正常进行。
历经半个多世纪,大洋彼岸的洛杉矶两度见证了中国人艰辛的奥运之旅。
早在许海峰为中国收获第一枚奥运金牌的52年前,另一位运动员以无奈的单刀赴会完成了中国人在奥运会上的首秀。
▲萨马兰奇为许海峰颁奖。图源:网络
02
1932年,中国田径健将刘长春开启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之旅。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在东北扶植伪满洲国,并图谋以非法手段,派遣运动员代表伪满出席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
国难当头,擅长短跑的东北大学田径队员刘长春被日本人盯上。
1932年,日本人两次找到刘长春家人,逼迫他们给刘长春写信,让他代表伪满洲国参加奥运会,并许诺其荣华富贵。东三省是中国领土,日本人扶植的伪满洲国若出席奥运会,势必导致风雨飘摇的中国进一步丧失国家主权。
身处漩涡之中的刘长春流亡到北平,愤然拒绝了日本人,并投书至《大公报》表明心迹,与日伪划清界限:“良心尚在,热血尚流,岂能叛国,为人马牛!”
参加奥运会是每一个运动健儿的梦想,刘长春当然希望站在奥运会赛场上,但一定要以中国运动员的身份。
▲中国田径运动员刘长春(1909-1983)。图源:网络
此时,为了粉碎日寇的阴谋,北平、天津、上海与南京之间,多封电报紧密传递。在张伯苓、王正廷、郝更生等爱国人士的推动下,一个支持中国运动员赴美参加奥运会的计划提上日程。撤出东北的少帅张学良也为此慷慨解囊,为中国运动员筹措经费。
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是最早在中国宣传现代奥运会的人之一,他曾于1908年亲临英国观看伦敦奥运会的盛况,在创办南开前后,也多次提出中国人组队参加奥运会的想法。
抗日救亡的浪潮中,他与王正廷等全国体协同仁,将这个愿望寄托在了刘长春身上。
1932年7月,经过多方帮助,刘长春作为本届奥运会唯一的中国选手,也是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中国运动员,孤零零地从上海乘船赴美。
弱国无外交。内忧外患的中国,即便在象征和平的奥运会也难以得到尊重。野心勃勃的日本继续在舆论上施压,散播伪满洲国将会参赛的谣言。美国记者听说中国首次参加奥运会,在报纸上嘲讽道:“看看这小小的中国人如何跑法?”
刘长春怀着四万万同胞的重托来到洛杉矶,得到美国华侨的热烈欢迎,走上了奥运赛场。
▲刘长春与教练宋君复参加洛杉矶奥运会时合影。图源:网络
可是,历经近一个月海上颠簸,刘长春到洛杉矶隔天就赶上开幕式。由于舟车劳顿,体力透支,他遗憾地在100米与200米短跑预赛中二度失利,两场比赛的表现都不如他在国内跑出的成绩。
有人为此唏嘘不已,认为刘长春作为当时亚洲顶级的短炮选手,如果有充分准备,应该能跑得更好。
刘长春本人却实事求是,他在观看其他国家选手的比赛后发现,他们都有相对科学的准备动作和跑步姿势,可那时的中国没有能力为运动员提供先进的训练条件。
美丽的加利福尼亚之夏,难以掩盖国际危机的阴影。
中国人的第一次奥运之旅是孤苦无奈的滋味,也是“不堪的光荣”。在美国期间,刘长春不仅代表中国体育走向世界,也在全世界面前发出正义之声,揭露日本侵华的真相。
奥运征程筚路蓝缕,刘长春单刀赴会后,中国代表团连续三届参加奥运会,却都折戟而归。
03
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组团参加奥运会,远征纳粹恐惧弥漫下的德国。这其中有刘长春等选手组成的田径队,还有称雄亚洲的中国男子篮球队、足球队。
▲参加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中国男篮。图源:网络
中国足球队在柏林奥运会上被寄予厚望,就连张伯苓先生也认为,国足参与柏林奥运会,是最有希望得分的,可以跟任何一个国家匹敌。
这支由“亚洲球王”李惠堂领衔的国足,是当时绝对的劲旅,在远东运动会上曾实现九连冠,一举踢掉“东亚病夫”的帽子,连日本队在这支中国男足面前,也只有被碾压的份儿。
这届奥运的赛场上,古代足球“蹴鞠”的传承者与现代足球发源地的代表队展开了一场大战。赛前,欧洲人普遍认为,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比赛,中国队再强,也比不上英国队。
可在现实比赛中,中国队一度不落下风,号称“铁腿郎”的中国球员孙锦顺在英国队门前凌空抽射打进一球,拔得头筹。这个进球被裁判以越位为由吹没了,赛后不少报纸认为,这一判罚疑似黑哨。
最后,中国队因体能不足饮恨柏林,以0:2负于英国队,失去进军八强的机会,却得到了欧洲球迷的尊重。
▲李惠堂(1905-1979),上世纪30年代有一句话:“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图源:网络
柏林奥运会结束后,中国国足在德、法、英等国进行了多场友谊赛。在英国踢友谊赛时,阿森纳队的主教练对中国队主力前锋李惠堂的球技青睐有加。他问李惠堂多大,时年32岁的李惠堂如实相告。
阿森纳主教练听闻连连叹息,说如果你年轻10岁,阿森纳一定会有你的位置。李惠堂就此错过了征战欧洲赛场的机会,11年后以43岁“高龄”挂靴退役。
谁能想到,中国足球的一个风光时代才刚刚开始,便戛然而止,至今难以再起波澜。
▲1936年,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中国男足。图源:网络
1936年后,二战风云怒卷,战火滔天,连续两届奥运会被取消。
1948年7月,时隔十二年后,奥运会在英国伦敦再度举办。这一次,中国代表团派出足球、篮球、游泳、田径等多支代表队,在团长王正廷的带领下出征。
这届奥运会,中国运动员还是吞了“鸭蛋”。
更尴尬的是,由于国内局势复杂,出席1948年第14届奥运会的中国代表团陷入缺乏经费的困境,抵达伦敦后,连回国的路费都没有了。
▲1948年,上海某杂志刊登的漫画,讽刺中国代表团的糟糕成绩。图源:网络
被称为“中国奥运之父”的总领队王正廷多方筹款,找到驻英大使郑天锡与中行伦敦分行经理夏秉方帮忙,但他们都担心王正廷没有偿还能力,不肯出手相助。王正廷只好对他们解释说:“代表团的机票钱是有着落的,足球队在印度有一笔门票收入将要汇来。”郑、夏两人都不以为然。
王正廷怒了,说:“英国朋友也不会看我们流落在此,他们会替我设法捐钱。”夏秉方一听,反唇相讥:“王先生,你如果能得到英国人的钱,我马上跪下来,给你磕头。”
正巧王正廷刚从一位英国朋友拿到一笔捐款,支票就带在身上,于是“刷”地从衣袋里掏出来,毫不留情地要夏秉方下跪认错。夏当时也傻眼了,不知所措,还好郑天锡在一旁打圆场。
王正廷东拼西凑,甚至自掏腰包,总算把中国代表团送回了家。
再度相见时,已不似从前。
▲“中国奥运之父”王正廷(1882-1961),民国时期外交官,一生致力于体育事业。图源:网络
四年后,1952年,新中国的五星红旗飘扬在赫尔辛基的奥运会场中。
这届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突破重重阻碍,哪怕迟到,也要赴一个非去不可的约。
到达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时,大多数比赛已经结束或赛程过半,但中国代表团还是在奥运村升起五星红旗,由曾经参加第14届奥运会的国足老将,“铁门”张邦伦担任升旗手。
中国代表团只赶上男子游泳的一项比赛和最后的闭幕式,新中国的第一次奥运之旅仓促结束。
从这届赛事开始,奥运会与冷战局势一样进入了美苏抗衡的时代,中国也因一些特殊原因被迫中断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暂别奥运赛场。
▲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村升起五星红旗。图源:网络
面对部分国际体育组织的孤立,兼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元帅说:“谁也孤立不了我们,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中国这么多人,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能闭着眼睛说我们不存在吗?总有一天,他们要请我们回去的。”
在赫尔辛基,中国代表团总领队荣高棠对苏联等体育强国的出色表现印象深刻。他回国后感慨,苏联建国35周年就获得这样骄人的成绩,只要我们努力,等我们建国35周年时,说不定我们也能和美国来个平分秋色。
新中国成立35周年,恰逢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距离刘长春在洛杉矶的单刀赴会已经过去52年,距离赫尔辛基奥运会的匆匆一别,也已经过去32年。
这一年,中国大陆代表团重回奥运,从许海峰一声枪响起,惊艳世界。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一战成名。图源:网络
04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作为特殊的“新人”一战成名,夺得15金、8银、9铜,在射击、举重、击剑、跳水、体操、排球等项目摘金夺银,高居奖牌榜第4位。
国内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奥运热潮,中国人从80年代的彩色电视机与收音机中,时刻关注着比赛的消息,唤起最初的奥运记忆。
除了摘得首金的许海峰,那年的奥运会赛场上,中国运动员群星璀璨。
此前从未获得一枚奥运会举重金牌的中国,凭借曾国强、吴数德、陈伟强与姚景远四位举重队硬汉在不同公斤级比赛中展现的中国力量,力压群雄,拿下4枚金牌。
女剑客栾菊杰,作为亚洲选手,有史以来第一次登上由欧美选手垄断的击剑项目领奖台,并在花剑比赛中一举夺魁,代表中国,也代表亚洲,第一次摘取奥运会击剑金牌。
“跳台飞燕”周继红华丽绽放,中国跳水“梦之队”在奥运会上初露锋芒,从此一路过关斩将,再也停不下来。
▲1984年,奥运会首次在国内引起全民关注。图源:网络
来自广西的体操选手李宁,是这届奥运会当之无愧的明星。
在体操单项比赛中,他一人夺得三金两银,再加上男子团队银牌和个人全能铜牌,成为本届奥运会中取得奖牌最多的选手,也用实力重新定义了体操这项运动。世界体操史上的高难度动作,不少以他命名,如“吊环李宁摆上”“鞍马李宁交叉”和“双杠李宁大回环”。
到1989年退役时,李宁共获得14个世界冠军,在国内外体操大赛中一共拿到106枚金牌,成就体操赛场的不败神话,入选20世纪最佳运动员,与贝利、乔丹、阿里等体坛传奇齐名,后来转战商海,也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在很多人心目中,李宁是不凡的。李宁自己却认为,他只是一个认定了方向就不会动摇的平凡人,之所以能在赛场上取得成功,除了顽强和汗水,还应归功于适应能力及平和心态。
▲1984年奥运会,体操队员李宁技惊四座。图源:网络
1984年,另一支站上世界之巅的中国队是中国女排。
直到今日,很多球迷还可以准确地念出那年12位女排队员的名字。这支由袁伟民执教,“铁榔头”郎平领衔的中国女排在出征洛杉矶之前,已经获得过2个世界冠军,是当年备受瞩目的夺冠热门。
但是,8月3日,中国女排在小组赛中首次面对东道主美国队时,发挥不佳,以1:3落败,一度让人担忧。主教练袁伟民依旧信心十足,为女排姑娘们鼓舞士气,一扫失败阴影。
出生于苏州一户菜农之家的袁伟民,任教期间带出了中国女排的“黄金一代”。袁伟民是郎平的伯乐,1975年,他在北京体校发现了当时只有15岁、正在练习跳高的郎平,推荐她去打排球。那段日子,袁伟民时常出现在各地体校门口寻找好苗子,差点儿被保安当成扒手。
郎平等队员在袁伟民的教导下进入国家队,除了刻苦训练,还要克服简陋的环境。那时,国家队的条件远远比不上人家,袁伟民只好用自己的工资贴补。
小组赛首负美国队后仅过去2天,中国队迅速调整心态,在半决赛击败有“东洋魔女”之称的日本女排,将与美国女排在决赛中再次较量,报一箭之仇。
▲1984年,中国女排对战美国女排。图源:网络
1984年8月7日,第23届奥运会女排决赛在中国队与美国队之间拉开战幕。
拥有世界著名主攻手海曼的美国女排占据主场之利,咄咄逼人,对金牌志在必得,首局开场以8:5领先。但中国女排稳扎稳打,郎平的铁榔头连续重扣,落地有声,侯玉珠作为“秘密武器”登场,首次发球落在底线内边缘,让美国队猝不及防,打破了第一局的僵持局面。
这场决赛,中国女排打出惊人气势,连胜三局,以3:0横扫美国队,击碎东道主的夺冠梦。
从1981年到1986年,中国女排在世界杯、世锦赛和奥运会上蝉联冠军,成为世界上第一支实现“五连冠”的队伍。“学习女排,振兴中华”作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一句口号,激励了无数搏击时代浪潮的中国人,1984年的这枚金牌,更是弥足珍贵。
大梦初醒,东方狮吼,1984年后,中国人不再是奥运会上的过客。
05
1988年,中国派出445人的代表团参加奥运会,却在汉城经历了低潮,只获得5枚金牌、11枚银牌和12枚铜牌。
当时,媒体用“兵败汉城”来形容中国代表团的表现,“还有把中国代表团的失利比喻为大兴安岭森林火灾的,比喻成海上钻井平台沉没事件的。”
但是,这届奥运会成就了世界各国的大团圆,苏联、民主德国及东欧等国家重返奥运,成为20多年来东西方体育强国的首次全面较量,竞争远比上一届激烈。
▲1988年,汉城奥运会海报。图源:网络
意外遭遇滑铁卢的中国运动员没有气馁,汉城之旅让我们清醒地看到了与世界体育强国的差距,也更加坚定了走向世界的决心。
在全球体坛精英齐聚的奥运赛场,并非只有收获金牌才值得骄傲。一块奖牌,甚至是一个参赛名额,都是无数血汗的凝结,也是令人自豪的成绩。
正是这股永远拼搏的劲头,铸就中国体育崛起之路。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开幕式,中国代表团入场。图源:网络
有道是“哀兵必胜”。
1992年,中国代表团出师巴塞罗那奥运会,再展雄风,在与170个参赛国家、地区的角逐中,重回金牌榜与奖牌榜第4位。
中国运动员开始在一些优势项目上表现出制霸全场的洪荒之力,其中就有为中国代表团增添3金的乒乓球。
乒乓球是中国的国民运动,也是每届奥运会中国观众最会“玩梗”的项目之一。
在参加奥运会之前,中国乒乓球队曾经培养了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在1959年夺得世锦赛男单冠军的容国团。小球转动大球,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乒乓外交”也被传为佳话。
1992年,19岁的邓亚萍在巴塞罗那掀起了新一轮的乒乓旋风。
8月3日,邓亚萍与队友乔红合作,获得女子双打冠军。之后,由王涛与吕林组成的男子双打组合也顶住了德国选手、前世界冠军罗斯科普夫和费茨内尔的猛烈攻势,赢得金牌。
8月5日,邓亚萍在女子单打决赛再度亮相,夺得第二枚金牌,连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对这个来自河南的小姑娘喜爱有加,尤其欣赏她快速凶猛的打法与不屈不挠的作风。
作为中国乒乓球队的初代“大魔王”,邓亚萍高居国际乒联世界女子排名首位长达8年之久。直到1998年退役后,她的榜首位置还保持到了国际乒联修改排行榜规则为止。
▲1992
标签组:[中国女排] [足球] [奥运会项目] [中国金牌] [射击] [奥运金牌] [排球] [奥运会里约] [里约奥运会金牌榜] [2008年北京奥运会] [李惠堂] [洛杉矶] [许海峰]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 [刘长春] [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奥运会] [何振梁] [袁伟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