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失孤
多年前,刘德华出演了一部由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失孤》。影片中,主人公独自寻子的沧桑身影,让不少人感到“意难平”。
戏中的遗憾,终被戏外的幸福弥补。历经24年,《失孤》原型郭刚堂于近日找到了自己的儿子。
一家人重逢本是圆满的大结局,但郭新振(被拐孩子)选择留在养父母身边的消息却让不少人感到悲凉。养父母作为拐卖儿童的参与者,为何能被善待?
01《失孤》原型父子团圆“老天有眼,终究没有辜负这位苦苦寻子24年的父亲。”
骑行50多万公里,报废10多辆摩托车,走遍中国31个省份……历经千辛万苦,《失孤》原型郭刚堂终于和自己的儿子团聚了。
在认亲仪式上,父子俩紧紧相拥的画面令不少人感到动容。
要知道,“郭刚堂寻子的故事”远比参照其遭遇拍出的电影《失孤》更为残酷。
电影再怎么曲折深刻,也只能以故事线进行维艰的落实,而对于那些被掩藏在日夜兼程里的苦涩,大概只有郭刚堂自己最清楚。
02留在“买主”身边?皇天不负有心人,郭刚堂一家团聚,实在是可喜可贺。
然而让人出乎意料的是,在认亲之后,郭新振却决定留在养父母身边。一是为了报答养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二是养父母年龄较大,需要人照顾。
对于儿子的选择,郭刚堂则坦然接受,表示会把儿子的养父母当成一门亲戚去走动。
这样的结局,很多人都无法理解,网上瞬间泛起“苦心错付”“生亲不如养亲”等言论。
可要郭新振彻底回归家庭,真有那么容易吗?
一方面,郭新振与养父母一家在一起生活了二十几年,这份“亲情”是难以割舍的。
另一方面,郭新振在现居地河南有自己的工作和社交圈,让他放下所有,去语言、风俗文化都不相同的山东生活,显然是不现实的。
站在个人角度,郭新振的决定,似乎很难谴责。
可站在公众角度,“买主”一家其乐融融的故事,很难被人接受。拐卖儿童的犯罪嫌疑人被抓获,买被拐儿童的养父母,为何能还能被善待?
“没有收买,就没有拐卖”,养父母作为“买家”,是拐卖儿童案中的一环,不管从道德上还是法律上,都难逃审视。
03“天下无拐”,任重道远热闹与喜悦的背后,是法律与道德的困境。
诚然,当初养父母“买”郭新振,主观上并不是想残害儿童,而是为了收养他。可这样的行为,损人利己,给郭新振亲生家人造成了极大的精神痛苦,也让郭新振的人生轨迹被迫改变。
长期以来,社会普遍对“第一环”的拐卖者较为严酷,而对“最后一环”的收买者“养父母们”较为宽容。
买卖儿童的需求才是拐卖的源动力,这种初衷和动机的错误,是不能忽视的。
法律应该惩前毖后,避免悲剧再发生,如果购买者不用负责,那么以后是不是会刺激更多的人口贩卖需求呢?
总是以皆大欢喜作为剧终考量,就意味着“收买”和“拐卖”依然会有市场。要想彻底“打拐”,恐怕还得“下狠手”。
愿每一个“失孤者”都能早日与亲人相聚,“天下无拐”才是 《失孤》的最好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