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中国医生
由张涵予、袁泉主演的《中国医生》上映3天,票房突破3亿,在众星齐聚的暑期档突出重围,交上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这两个小时如同时光穿梭,把我们再次带回到那个紧张担忧的2020,那一个个身着防护服,视死如归的身影,总能带给我们最多的感动。
走出电影院,最常看到的就是观众哭湿的口罩,大家讨论着《中国医生》带给的震撼,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评价就是“这部电影众星云集,但总会让你忘记有演员的存在,当他们带上口罩、穿上防护服,我们眼里只有那些白衣英雄!”
《中国医生》是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几乎每个人物都能对应找到原型。严肃的题材、深入人心的英雄故事,如何能让观众在“熟脸”演员的表演下不出戏,是主创团队面临的最大挑战,为了还原武汉这座英雄城市为抗疫做出的贡献,主创真是费尽心血。
01 专业培训+场景搭建,只为还你一个英雄的武汉
作为中国人,2020年初的武汉抗疫是我们不能忘怀的记忆,停摆的城市、萧索的街道,待在家中、带着口罩等待救援的市民...观众对抗疫阻击战越了解,电影道具组的压力就大一分。
为了贴合观众的印象,为了还原武汉的细节,《中国医生》团队特别邀请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冉晓、中法新城院区急诊科护士长刘雪晴、感染管理科主任熊薇、护士长徐敏担任医学专家,协助剧组完成相关工作。
在专家的帮助下,《中国医生》剧组按照真实医院的建造标准1:1打造拍摄场景,连拍摄场景内所有的医疗器械、常用物质、行政办公用品的摆放全部要由专家进行确认。
完成布景搭建后,专家组又在导演组的要求制定培训方案,要让所有演员在2个月内“速成”,正因为剧组的高标准严要求,拍摄时演员动作标准,流程顺序严格按照真实标准来,让观众在这样近乎真实的场景里,更能感受到电影传达的氛围。
02 写实的镜头语言、到位的细节处理,向“纪录片”质感进发
场景搭建贴合现实,参演人员医疗“速成”,前期准备细致入微,拍摄时就更不能拉胯。《中国医生》刻画的就是,在突如其来的灾难中人性与本能的冲撞。疫情汹涌而来,恐惧感拉满,混乱的场景与医生的冷静形成鲜明对比。
因为血液含氧量不足,医生带着防护面罩,选择紧急插管。此时插管仪器屏幕的反光,清晰地映照在医生的防护面罩上,这个镜头在细节处理上非常到位,拍摄时不可能真正插管,但为了不出现镜头漏洞,电影后期弥补了反光这个细节,让整个医疗救治过程更真实。
除了镜头处理,还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金属压条在护士脸上留下发红发青的压痕,红肿里透着淡淡血丝;双手因为长时间佩戴防护手套泡得发白,反复消毒在手心留下干涸裂纹......
每一道压痕、每一道裂纹都有自己的故事,高还原度的特效化妆还原了当时医护人员的辛苦,每一个细节都力求“纪录片”的质感。
03 要让观众入戏,演员首先要“忘记”自己
要让观众“不出戏”,除了硬件到位,对演员的演技也是考验。要想演出原型人物的特点,就要忘记自己“演员”的身份。
《中国医生》里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由张涵予饰演的院长张竞予,他的原型就是荣获“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
表现一个人,首先要力求形似。为了更贴近现实中张定宇院长,张涵予特地抽出一段时间,跟在张定宇院长身边,观察他工作状态,体会他身为院长的思考模式,同时要模仿他因渐冻症而不利索的脚步。
为了完成这个角色,张涵予细致观察,提炼特点,练习脚步,最终呈现的效果自然、顺畅,没有一点表演痕迹,他的焦急、无奈与爆发都体现了一院之长的大局观与价值观。
除了张涵予,袁泉、易烊千玺、朱亚文等一众演员,都以角色优先,模糊个人特点,当他们在医护前线忙碌起来时,就不再是万众瞩目的艺人,而是一个个普通而不平凡的白衣英雄。
《中国医生》用自己的方式向医护人员致敬,作为一部以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能在短时间收获高口碑高票房,成功打破电影世界的第四堵墙,让观众忘记了演员,只沉浸在故事的感动,《中国医生》已经成功了!
#中国医生原型##《中国医生》每个人物背后都有原型#
标签组:[演员] [中国医生] [中国电影] [剧情片] [张涵予] [袁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