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啊,今年最好看的主旋律,太好哭了

首页 > 社会 > 正文
2021-07-13

发表自话题:中国医生

  

  主旋律电影,到底是什么?

  是在政府指导下国家意识形态的电影,

  是歌颂人性,弘扬主流价值观的电影。

  这也就意味着,主旋律电影是拍给大众的电影,是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电影。

  

  但主旋律很难拍,

  难在陈述,难在共鸣,难在亲和。

  不少国产主旋律电影都在学美国主旋律,借用电影技术和音响氛围,把观众带进去成为那个“救世的英雄”,用极致的个人英雄主义,打动观众。

  毕竟人骨子里的殷勤是渴望被肯定,谁又不想成为力挽狂澜的救世英雄呢?

  极致的个人英雄主义是最容易卖座的电影叙事方式,但它却不适用于每一类题材的叙事。

  比如——《中国医生》

  

  这是我今年看过最好的主旋律电影。

  好在,它是属于中国式的主旋律电影,

  好在,电影的每一幕都是真实的,

  好在,每一位参演的演员都是爆表的演技。

  

  张文宏也给这电影盖章认证:“一直在挑剔这个电影有什么bug,但是坚持了两个多小时基本没有找到。”

  我知道,看过美式主旋律电影的观众,肯定会认为《中国医生》少了些对个体的关注,庞大的叙事让电影叙述繁杂了。

  有此类想法的观众,醒醒吧。

  

  再关注个体,拍再多医生个人职业的觉醒,民众个人的义务唤醒,

  那也只能,救一时一事,它救不了更多的人。

  中国抗疫之所以能过胜利就在于有党的领导,

  是社会制度的优越性。

  我们面对的疫情,不是说一个医生职业觉醒,民众个人义务唤醒,就能胜利的事情——

  中国抗疫胜利的救援,是饱和式救援。

  

  什么是饱和式救援,

  学术上说:救援物资和人力是“饱和”的,只要有一个救援方完成救援任务即可,

  简单来说:“不计代价的救援”。

  在《中国医生》里边,张涵予饰演的是武汉金银潭医院的院长张定宇。

  同时,他也是医院的党委副书记。平日里,他跟普罗大众没有区别,但是危机时刻,他的作用就出来了——「党员医生必须24小时待命!」

  为什么只有中国的人力是“饱和”的,

  因为国难当头,我们听的是党的指挥。不像某些其他的地方,考虑什么个人意识,医生职业的醒悟,等醒悟了,人也黄了一大半了。

  

  前段时间,钟南山院士“凡尔赛”上热搜,

  他说我们的三期疫苗,现在没办法搞临床实验了,只有跑到美国和印度去做临床实验。

  为什么?因为我们中国没有那么多病人了。

  放眼望去,印度还在爆发,缅甸有变异病株,朝鲜半岛也不太平,欧洲也有危机,而在辽阔的中国土地上,我们胜利了。

  答案对比一下很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但在《中国医生》里边从头到尾就没有白纸黑字写着“优越性”,电影中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是在重要的关头,用一帧一帧画面体现出来的。

  

  疫情爆发,大量被感染的病人无处可去。

  在印度,随处可见的是发出恶臭的焚尸场,

  在美国,随处可见的是万变不变的游行示威,政治游戏下的满大街的白色棺材。

  在欧洲,随处可见的是市长带着大喇叭“求爹告娘”般喊街上民众回家自觉隔离。

  在中国,我们是这样处理的——

  

  张涵予饰演的医院院长,一声令下:全收。

  全收?没有犹豫,也没有后续思考,没有什么资源信任,政治信任,危机信任,人力信任。

  他相信,在疫情发生时,医院有能力收下这么多人,医用品不够了,全国都会帮忙调过来,

  在中国,人倒下了一个,后备军就会补上。

  在中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他不需要思考后果和影响,

  他只需要思考和行动的就是:救人。

  

  这些你是在大多数外国电影里边见不到的,

  为什么?因为会有冲突,这个冲突源自医院私有化的冲突。

  在大多数外国电影里面,救人不是你说救就能救的,因为给救助买单的不是统治者,是医院的老板,是医院的股东...

  以前网络上流行着一个段子:在美国大街上,有个留学生意外晕倒了,被人扶起来之后说的第一句话是:“不要叫救护车!”

  在美国去一次医院,等你康复出院后,说不定要’裸着’出来,还要送给医院一个肾。

  

  这话自然是开玩笑,美国医疗水平是有的,而且很先进,但问题在于,他们的医疗水平不等于服务所有人。

  以前公知说,在美国,有医保,医疗费用就基本上等于零,这话完全是在放屁,真的美国医保体系是什么?

  如果大致可以把美国的医保分为三类:商业医保,老年医保,低收入医保。

  

  商业医保,完全是市场化运作,联邦不干涉。

  老年医保,给的是一些老年人和患有肾病晚期的病人用的,钱联邦出,但给得不多。

  社会低收入医保,每个州独立运作,给固定的拨款....

  看起来,好像中国也有三类保险,但为什么说美国的医保体系就不行么?

  因为贵,贵在整个美国的医疗和制度体系。

  在资本运作下,医生,医院,保险公司,药厂等每个人都身份都有责任。

  

  医生可以提高账单面额,让保险公司赔更多的钱,他也可以从患者手里倒钱。

  保险公司也不傻,知道医院那边坐地起价,但他不在乎,因为羊毛出在羊身上,保险的费用提高就好了。

  药厂,在美国一直都掌握着定价权,它的药物定价,基本上决定了整个市场运作,天价药物在美国并不是什么常见的事情....

  

  我们如果把美国医疗体系,社保,医疗,商业医疗看成一条食物链,

  处于顶端的是社保,而那个处于底端的商业保险,它则会毫不犹豫的把“损失”嫁给消费者。

  在这样的医疗体系下,大多数美国人保险支出每月在400美元左右,要是买个稍微好点的商业保险每月支出在500-600美元不等。

  

  所以在外国电影里边,你几乎见不到这种“全收”的口号——

  因为,命令不属于院长。

  中国医疗保险体系也有不少问题,也有很漫长的路要走,但是我们不同的是:

  我们的社会资源不是私人占有的,我们的医院不是私人建造的,我们的医院治疗的大量费用不是商业在承担的——

  在后面帮我们承担的是国家。

  

  导演刘伟强把这点认识得很清楚,

  于是在《中国医生》里边,有个片段:

  有个孕期中的准母亲,要生孩子,特殊时期,缺人怎么办?妇产科该上还是得上。

  不抛弃不放弃,不丢下任何一个人。

  于是在《中国医生》里边,有个片段:

  护士自己的家人感染了,无法救治,他却要坚守前线,年轻气盛的医生面对无法医治的后果对自己产生了怀疑。

  于是在《中国医生》里边,有个片段:

  城市的居民里一起呐喊加油,方舱之中歌舞,病人宣告死亡后不愿松手的医生。

  这些细节是最能打动人的。

  

  医院停电了怎么办?全力抢救。医院没了病床怎么办?全力修建。

  于是,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基建的力量,1000张病床,10天建成的火神山医院,1600张病床,12天建成的雷神山医院,

  于是,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动员的力量,346支国家医疗队、4.26万名医务人员、900多名公共卫生人员驰援湖北。

  这是我难得在香港导演拍摄的主旋律电影中看到的“肯定”。

  

  在《中国医生》里面,我看到的不是一个医生的醒悟,也不是一个群众的觉醒,而是全国上下一盘棋的全面抗疫,这是属于人民的胜利。

  你当然大可以批评,在电影里边角色的极度脸谱化和纸片化,甚至你可以说它是一部布满工具和随时进入MV宣传片画面的公益广告,但你不能否认的是,

  那些极度脸谱化和纸片化的人是真实存在的——

  

  在大量的生活物资短缺,是众多快递小哥不顾危险,承担起了运载的责任。

  在大量的城区被封闭,是众多小区组委会居民不顾一切,承担起了管理和运输物资的责任。

  在大量的医院物资短缺,是众多中国默默无名的劳动者,一份又一份沉甸甸的自愿捐款,国家没有要求他们,是她们自己带去了一份力量。

  

  我真的很难想象,时至今日,还会有人觉得,主旋律电影是个人英雄主义,我很难想象,会有人“中国”这两个字面前,去说要拍几个人的故事。

  我很难想象,时至今日,还会有人觉得,主旋律电影中的集体主义,是电影中对人的独立性的剥夺,我不知道这些电影人到底是怎么想的。

  我知道的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各种思维都萌芽都发生过,远处说,我们都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近点说,我们有救亡图存史的新文化运动的争鸣。

  是中国的发展选择了集体主义,是中国的发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劳苦大众的革命潜能被觉醒者召唤出来、组织起来,进而爆发出了所有人都不曾预料到的巨大能量。

  这股能量最终重塑了中国社会的现实,让地球上曾经最死气沉沉、最落后保守的土地成为人类最先进政治思想的试验田。

  而我在《中国医生》129分钟里面,我看到了14亿中国人的光芒。

标签组:[中国医生] [中国电影] [剧情片] [主旋律电影

上一篇《中国医生》票房破4亿 “没有煽情,却热泪盈眶”

下一篇周末票房破5亿,《中国医生》引领暑假档观影热潮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