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后会无期》?

首页 > 娱乐 > 正文
2021-06-28

发表自话题:吴宗宪金句

7月26号更新:

去影院再去支持一下吧~

更新主要要另外支持一下 @赵耀 的答案,他像白水一样把对电影的理解一一罗列出来,自成逻辑,各位可以一读,大部分内容我都表示赞同。

同时也是因为多年习惯避免把电影像分析视听语言一样写得过于直白,但看到别人写得清楚的,还是要支持一下,谁叫自己不愿写呢。
反思一下,可能大学七年都读电影,所谓学术文章,期末论文,大小考试和专业期刊文章写过不少,学术方面,非我所长,耐心也不好,所以我现在更愿意谈谈电影感受,影评文字都留给其他热爱电影的朋友吧。

我应该算知乎最早一批用户,答题并不甚活跃,但还是第一次被同意票数过1000,但我心里知道,我希望@赵耀 的回答应该得更多赞同票。

--------------------------------

第二遍看完,因为知道剧情发展和结局,所以重点可以观察一些细节。

结果乐趣依然不减。

因为第一次看片尾重点都在认字幕。这次在用心听这首歌。
朴树这首歌,韩寒联合作词,所以韩寒也是这首歌的作者之一。
无论影片里有怎样的反讽、隐晦的表达,但这首歌却是作者赤裸裸最真诚的表达,放在影片结尾,原来这首歌才是整个故事的结局。

马达加斯加选择到底跟谁走的那个大远景,果然必须是阿拉斯加啊,韩寒再爱金毛,果真如果是金毛,会完全看不出啊。。。

另外,看到很多人都在说“胡生”咋说没就没了,导演咋完全不交代呢?
其实我很无语,电影交代得蛮清楚的,可能问这个问题的人都没注意吧:
陈柏霖在出发前,面对胡生疑问,万一我走丢了怎么办?陈柏霖说,无论哪里走丢了,回到原地等就好。
所以,影片开场胡生光着膀子,躺在草地上,就是在听陈柏霖的话,回到原地东极岛一直在等他们,一等就是三年。
可见,胡生走丢的结局电影在片头就清清楚楚的交代了,可能是倒叙的手法,中间台词的提示,这些朋友没有注意到罢了。

坐着听片尾曲的时候,一对情侣身边走过,男生问前面的女生:电影好玩吗?
女生默默的回答:不好玩。
但从语气中可以判断出来,女生投入到电影里去了。

但搞笑的是,现在电视机里居然是影片两位主演和韩寒,在跑通告,《快乐大本营》!!!
这是最佳的反讽好嘛。。。


-------------------------------------

7月25号更新:

故事或叙事,并不是评价一部电影的唯一标准。
反倒是是否真正能打动人这个标准,我会认为更加重要。

故事或叙事,只是服务于电影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全部。
所以,如果你没有在影院里看到一部跌宕起伏的情节,性格鲜明的人物的时候,并不要仅仅以此来决定它是否会触动你。

当我们坐在电影院里,仪式感的建立,让我们的视听感官有了比日常更敏锐的捕捉能力和更细微的感受能力。
《后会无期》可以试着用更开放的心态,只是去感受一下,只是去尝试用它的逻辑对照自己的生活去理解一下。

《后会无期》看似导演讲述了很多大道理、小金句,的确有说教倾向,但影片真正有价值的是通过“告白和告别”在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自己”进行不断质疑和不确定。
影片提出了很多问题,没有答案。
影片在所谓说教和讲大道理背后,渗透出所有的不确定、困惑和质疑,是这部电影最大价值。

很多时候,你不是没看到。
或许,你只是觉得它没有价值。
对我,我认为对我很有价值。
有一部电影,用心的在跟你讨论他对自己的各种不确定、困惑和犹疑,整个90分钟还不招人讨厌,这已经足够让我喜欢这个电影了。
即使你依然觉得我说的这个没有价值,即使你依然不喜欢这个电影。

谁说电影就一定要让人感官刺激到爽,或者看完就能让你说出个12345就是好电影呢?
电影还是黑白无声的时候,各种先锋电影人就开始做各种实验电影,尝试电影作为一种表达,还有什么样的可能性?

对一部电影的评价,技术角度,当然可以从很多传统角度去立论和分析,比如它故事讲的如何,节奏把握如何,人物塑造怎样,演员表演是否到位,音乐使用是否恰当等等;
但当然,有不少电影,你或许并不需要去逐一分析,但你会为之触动和感动,这个同样很正常。

我说这些,只是建议,不用传统常态固定的思维去套在所有电影身上。
什么?你说《后会无期》不配?
这个你我都说的不算。

----------------------------------------------------------------------------------------------------

按《每周影评》的标准,我给“推荐观看”。
按个人好恶标准,我喜欢这部电影。
不过没给“不得不看”,是因为影片技术完成层面有遗憾,叙事节奏不均匀,个别选角不准确,但作为导演处女作,韩寒足以逼优从良,毫不夸张。

下午跟史航录我自己一档新的谈话节目,第一期话题是《作家电影梦》,赶上最近韩寒、郭敬明新片上映,我俩好奇一件事:看来很多作家都有当电影导演的梦啊~
这个是应景的玩笑话,也是一个有趣的话题,新节目下下周一某视频网站正式上线,到时再说。

《后会无期》跟眼下任何一部公映的国产电影都一样——必定是某种程度创作妥协的产物。
抛开脚踩的中国电影2014年的现实,来谈任何一部眼下公映的国产新片,都是不现实的,包括《老男孩》《分手大师》《京城81号》,当然还有《小时代3》。

从电影导演处女作角度,《后会无期》可被值得批评的实在不多。
特别是上面提到的除了《京城81号》外,其他本质上都是导演长片处女作。其实《小时代》前三集你完全可以说它也是一部电影,互相之间没啥区别。

我对任何的导演处女作电影评价,一般只参考一个标准,作为第一标准,其他都排后面。
这一条就是”是否真的有话要说并言之有物“。
就这一点,韩寒不仅合格,甚至有点”老谋深算“。

我很少看到一部电影处女作在表达上这么不停自我否定和反复提醒观众。
韩寒严肃的自我表达,被反复的反讽和自嘲包裹着,外面再裹一层笑料台词或者抒情戏。
我的理解这是一种自我保护,也是一种自我清醒。
在他真正理想主义表达的同时,总是掺杂着各种或许他并不认同的世俗说教和大道理,至于如何鉴别和挑选,全凭观众自己。
或者,他对他的读者观众有足够的信心,因为读过他小说或者文字的人,自然知道这个年轻导演的所谓”世界观“,他相信很多观众自己会判断出,电影中的台词哪些是他的用心表达,哪些是他反讽嘲弄的对象。

—————————

(以下有少许轻微剧透,敏感者请跳过⬇️两段内容)

比如,”小孩子才分对错,大人只看利弊“(大意如此),在我看来显然就是韩寒对世俗的反讽。
比如,钟汉良站在山包上骄傲地说自己就是”旅行者二号“,虽然稍后用别人的嘴讽刺其是心灵鸡汤,但在我看来”旅行者二号“这段却是韩寒全片用情最深之处,也是最用心的表达之一。

———————

所以,《后会无期》有一种只属于自己的与观众交流和沟通的方式。

我喜欢这部电影,第二点,这的确是一部喜剧。

我并不在乎它是否是Woody Allen式的喜剧,刚好前一天晚上我刚看完《爱在罗马》,全片会心笑到尾,这个老头四十多年,每年一部,从来不迟到,我也看了二十多部了,已经习惯了他的幽默方式。
《后会无期》只是韩寒第一部电影长片,但幽默的方式显然是熟悉的,或许他第一次尝试从文字气质转换成光影和对白,还并不熟练,但全片他仅有的两次手势出演(被门夹断伸出中指的手和从碗里夹鸡蛋的手都是韩寒本人亲自出演),其中幽默的意味,我认为是他全片最清晰的幽默标签,也是文字转换成影像,比较完整的保留的韩寒的表达个人风格。
因为这两处细节,是独立于台词(念白)表达之外的,对于一个处女作导演,这应该算亮点。

韩寒文字有自己的幽默方式,韩寒的电影的幽默方式是什么,只通过一部电影比较难总结,所以期待韩寒下一部电影长片。
一个导演的风格只有通过作品的积累逐渐形成,一部《后会无期》并不能确定其风格,但确定的是,他电影叙事风格和幽默气质跟他的文字风格是匹配的。

《后会无期》的叙事是段落式的,外在类型是公路片,这是一种处女作导演藏拙的好选择。
因为公路片并不见得非得是类似《无人区》或者《泰囧》一样,向好莱坞类型化叙事学习后的产物,公路片也有《逍遥骑士》这种”形散神不散“的范例。

在我看来,《后会无期》是一部从”自我表达“出发的电影,然后配上适合的叙事方式和需要的演员。
这种自我表达是模糊、不清晰,也是有野心,精于设计的,它不同于简单机械的为年轻一代造梦,不同于纸片般无厘头喊着”追求梦想“的口号,也不同于脱掉底裤都觉得还不够舍得自己用力的去反讽成功学,《后会无期》只是韩寒有了一个机会,尝试拉着银幕前的观众一起,就表达了一件事——我想跟这个世界谈谈。

谈什么都可以:谈何去何从,谈如何努力向上,谈没什么本事的人该怎么谋生,谈理想主义,更重要的是谈我们如何该与过去的自己告白和告别。
我个人以为,这是眼下的年轻人值得去思考的问题。

所以,本质上,《后会无期》是一部论文电影,一篇表面胡扯蛋骨子里很严肃的论文,马达加斯加这种角色出来就是负责调味的。

几个桥段中,袁泉整场戏电影感我认为是最强的,故事最完整,电影的表达最充分,结果就是给人印象最深,演员选择非常正确。
显然全片所有演员中,袁泉是最会演戏的一位,但这段关于“克制”的故事,韩寒用非常克制的影像,记录了袁泉克制却准确的表演,这段戏没拍的那么花哨,我觉得如果不是精心设计过,盲打误撞也算直觉反应吧。

相对糟糕的是陈乔恩段落,拍片场流于表面,可能是导演缺乏片场经验积累,车墩真成了景片儿,直接导致陈乔恩这段在影片结束后,我几乎不记得什么了。
贾璋珂的表演非常准确,或许是因为他最清楚韩寒的表达。

电影音乐的选取事关一个导演的品味,选择了小林武史,基本就没有什么犯错的机会了。
所以这部电影会让耳朵比较舒服。

我并不在乎是否所有的作家都有电影梦。
我关心的是,现在的中国电影处在营销大于创作本身阶段,也就是只要你有足够市场影响力,你就可以去拍电影,因为电影其实从来不是什么高深的艺术。
当然一部电影最终是否好看,是否能打动人,这个的确是是需要点天赋和经验积累的。

现在进入电影行业门槛是最低的时候,有人或许担心这是眼下国产电影质量直线下滑的主要原因,资本疯狂追逐任何能带来市场回报的电影投资机会,由此导致电影创作权力制衡机制被打破,某种程度进一步助推了中国电影整体品质的急速下滑。
但我却并担心,借用一句范冰冰自我勉励的一句话:
中国电影想要实现多大的反弹,就得能经得起多狠的下滑。——这还没跌到底呢,不急。

市场越开放,机会越多,泥沙俱下,但正因如此,大浪才能有去淘沙的机会。
至少眼下几部国产新片中,《后会无期》是国内年轻人值得去看去思考的一部电影,除了那句”包夜包啥“的调侃台词之外,无毒无害,尤为难得。

所以,所谓的现在”谁都能拍电影“,我怎么看也不是一件”坏事情“。
中国电影,现在需要各种可能,我并不在乎电影导演是不是必须要电影科班出身,只要自己勤努力,能自己创造机会,能组合资源让自己干电影,有什么不好。
不要怕锅里又多了几只青蛙,没准哪一只有独门铁头功,就能顶破锅盖呢?

听着或许有点理想主义,谁叫我最大的梦想就是赢取一张追随旅行者一号的单程船票呢?

标签组:[影视] [电影] [韩寒] [后会无期

上一篇治愈系励志的句子 励志,治愈系语录

下一篇李诞 浅薄如水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