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演技最烂的十大小鲜肉
近日,93岁高龄的老艺术家蓝天野在央视某档访谈节目中,聊起了时下热门的有关“小鲜肉”的问题,当中部分言论也引发了网络上的激烈讨论。
和“全网黑”的态度不同,蓝天野老师在节目中并没有对小鲜肉一棒子打死,认为“小鲜肉”本身是一个侮辱性称呼,现在钻研艺术的氛围不够,并不是每一个演员都能够成为艺术家的,你可以说他演得还不够好,但不要侮辱他。
但蓝天野沉默了一会又说:我发现我们有些演员,好像对这个称呼还挺得意。
考虑到不少朋友可能对于蓝天野老师知之甚少,所以在正文开始之前,有必须向诸位简单科普一下。
1927年出生的蓝天野,原名王润森。1952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成立,著名作家曹禺是首任院长。蓝天野则成为建院的元老之一,参演了《茶馆》,《蔡文姬》,《北京人》等多部经典剧目。其中,蓝天野演出超过300场的《茶馆》至今仍是北京人艺的经典保留剧目,并多次出国演出。
因为身体等客观原因,无法在舞台呈现最好的状态,出于对观众的负责和尊重。蓝天野于上世界60年代退居二线从事编导工作。
这里再插播几句,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简称“北京人艺”,是国内最强的话剧团体,没有之一。北京人艺以其鲜明的演艺风格,深厚的文化积累,获得了国内外无数的赞誉。
在国内演艺界,提到北京人艺出身,已然成为一名演员业务能力扎实的一个标志和证明。几十年来,北京人民剧院培育出无数优秀的演员和艺术家。这其中就包括英达,濮存昕,梁冠华,徐帆,宋丹丹,冯远征,何冰,胡军,陈小艺,吴刚等等一大批观众们耳熟能详的实力派明星。这个名单实在太长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了解。
上世纪80年代末期,蓝天野从单位退休,暂时告别了心爱的话剧舞台,但他的艺术之路缺并没有终结。
1990年,蓝天野接了两个电视剧角色,分别是《封神榜》中的姜子牙,以及《渴望》中男主角王沪生的父亲王子涛。很多不熟悉话剧的观众,也是从这两部才开始真正了解蓝天野。
至于说《渴望》和《封神榜》这两部经典,相信就不用再过多介绍了吧,可说这么多年过去了,依然没有类似题材的剧集可以超越。
好了,科普完毕,书归正传。针对蓝天野老爷子对于“小鲜肉”的此番点评,网友们似乎有很多话要说。
首先,“小鲜肉”一词究竟起源于何时,已经无据可靠。但是起初媒体创造出的这个词汇主要用来形容那些年轻有活力,阳光帅气的偶像,不仅不是一种侮辱性的称呼,甚至还略带褒义,只是后面才慢慢被搞臭了。
其次,蓝天野老师说不是每个演员都能成为艺术家,这一点其实并有错。但是老爷子不知道的是,现在很多被称为“小鲜肉”的那些流量明星,根本连演员都算不上,用这个词侮辱他们好像没有毛病啊。况且网友们的眼睛是雪亮的,真正有演技的青年演员,是很少被人称为“小鲜肉”的。
最后,也有不少“鲜肉粉丝”提出反驳,认为蓝天野老师理解的有些偏颇,谁说“小鲜肉”只能形容演员的?年轻,长得嫩的明星都可以叫小鲜肉,这个词本身没有讽刺,只有赞美。
其实对于这一点,笔者也有些看法想给诸位分享,权当是抛砖引玉。首先这里我们不用“小鲜肉”,而是用一个相当对中性的词汇“偶像”来代替。
上世纪80,90年代,全球范围,包括两岸三地突然涌现出大量的偶像明星。如果论“造星”的质量和规模,肯定比如今的水平的要高,相信大家对于这点应该没有意见吧。
就以当时风靡亚洲的“四大天王”来说,除了刚刚成名,需要包装的那段时间,刘德华,张学友,黎明,郭富城都无一例外地试图摆脱自身“偶像”的固有标签,而是通过磨炼演技,唱功,跳舞等专业技能赢得观众和市场。
国外则更不乏这样的例子,就拿“小李子”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来说,虽然有令人羡慕的条件和资源,但也是很早就主动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同的戏路和角色,在多年奥斯卡陪跑之后,一直不屈不挠,终于在2016年凭借《荒野猎人》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这一路走来,特别是他在最终获奖影片中的造型,又有多少人会把重点放在他的那张脸上。
而如今的小鲜肉们,虽然也会“唱,跳,rap”,但几乎没有什么拿的出手和让观众们记住的作品。不把精力和时间放在提高业务能力上,而是整天忙着刷流量,讲排场。跟上述那些前辈相比,不仅能力差别巨大,就连态度也不行。
就像蓝天野老师所说,如果你够努力和上进,即使演技不好,相信网友也不会侮辱你的。但要是依然这样不务正业,天天搞一些花里胡哨的套路,演戏演技不行,唱歌唱功不行,主持节目口才不行,到最后就靠一张脸。你说这样的艺人能给观众带来什么,又有谁会需要这些“小鲜肉”,不侮辱你侮辱谁啊?
不过好在有极少数的流量明星在达到了一定年龄后开始觉悟,这其中笔者就要点名表演易烊千玺,起码让人能够看到他在进步,有网友会用“小鲜肉”来形容现在的他么?我起码觉得人数不会太多。
说了这么多,那么大家觉得“小鲜肉”带有侮辱性么?欢迎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