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自话题:1921电影演员
将于7月1日上映的电影《1921》,5月13日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举办杀青后的首场发布会。
影片监制、导演黄建新,联合导演郑大圣,制片人任宁,主演黄轩、袁文康、王仁君、祖峰、刘家祎、张超、张云龙(按中共党史出版社《中国共产党简史》排角色序),郭子凡、韩昊霖、萱萱、张婧仪、钟楚曦、周也(按演员姓名排序)集结亮相。
现场还首度宣布了影片“百位影人庆百年”的演员全阵容,堪称超级豪华;并曝光了百位角色的侧颜海报,大家来围观一下,看看像不像?
“有烟火气”地描摹先辈青年时代
电影《1921》讲述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风雨如磐中勇担重任的动人故事。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阵地,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有着特殊的密切关系。电影主创团队走进北京大学这一百年信仰源地,与北大师生同溯建党初心。
曾打造过“大业三部曲”《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等多部主旋律力作的黄建新导演,这次选择从“有烟火气”地描摹先辈青年时代的创新视角,来讲述建党故事。
“这一次我们把重心聚焦在人物,从1921年先辈们的个性、生活习惯、表达方式等方面一点点展开,比如一开始毛泽东在洗衣房‘工读互助’的形象,他们和我们年轻时一样,在建党过程中不断奋斗。”与《建党伟业》不同,黄建新这次更关注人物“心灵”,努力去挖掘先辈投身革命的“心灵源动力”。
发布会合影
制片人任宁表示,1921年,参与建党的“一大代表”们平均年龄不过28岁,所以对应也选择了当下年龄相近、最富有朝气和活力的一批青年优秀演员,去诠释当时革命青年“心中有信仰,眼里有光芒”的精神气,展现浑然天成的少年感。在史料研读的基础上,挖掘人物的日常生活细节,比如李达、王会悟夫妇“蜗居”在小亭子,却仍忘我投入革命等,和现在的年轻人建立共鸣。
重建上海石库门老建筑,连砖头都是手工铺就
为了呈现出1921年建党前后的真貌,主创人员花了四年多的时间去世界各地深入挖掘建党前后的珍贵史料。
据制片人任宁介绍,他们从日本警视厅档案资料里找到了日本特高科曾计划破坏“一大会议”、上海法租界工部局接到过对共产国际代表来到上海警戒的信息等鲜为人知的记载。基于此,《1921》的剧本引入了日本和欧洲的视角,在史实基础上对代表们在“一大会议”前后化险为夷的过程进行影视化表达,并加入谍战、动作等元素尽可能丰富故事的可看性,以多线叙事的创新尝试,拓宽主旋律电影创作的“广度”。
同时,剧组还1:1重建了一大会址、二大会址、博文女校、新青年编辑部等上海石库门老建筑。在上海长大的联合导演郑大圣眼中,这样对史实细节的精益求精是必要的:“黄建新导演在片场反复重申,‘大事不虚,小节不拘’,所以为了尽可能去再现和还原历史‘现场’,我们一寸一寸地用尺子量,复刻搭建了包括各种历史原址的石库门建筑群落,甚至连砖头都是手工铺就,呈现自然错落的起伏。”
百年后“同龄人”演绎先辈,加入生活化的细节
演员们为了有血有肉塑造先辈鲜为人知的青年时代,下苦功研究史料、设计细节。
出演参与“一大”会议组织和筹备工作的李达的黄轩,为了做到“形似”,他在戏中剃完头戴上眼镜,看着镜子中的自己,找到了还原人物的信念感。入组几个月前,他就全情投入地阅读了几乎所有与李达相关的历史资料,更力求丰富角色人物性格。黄轩说,在片中,李达有参与筹备“一大会议”、彻夜编辑《共产党》杂志的热血一面,也有感性浪漫的一面,忧思国家命运时甚至会委屈落泪。
虽然是二次出演毛泽东,这一次王仁君却面临全新挑战,他将诠释此前大银幕上相对鲜见的青年主席形象。王仁君广阅资料之余与导演大量探讨,挖掘演绎青年毛泽东热血激情的特质,比如坚持晨跑、夜跑的习惯,还加入了很多生活化细节,比如毛泽东对湖南同乡李达“不吃辣”的调侃等,都颇具“烟火气”。
《1921》对百年前进步女性群像的描摹,也是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角之一。张婧仪、钟楚曦、周也分享了饰演百年前女性角色的感受,“百年前她们的‘女子力’依然启发着我们,活出自我的美丽。”“进步女性为解放妇女运动付出了太多,这样女性互助的精神也鼓舞我们现在的姐妹们,相互守望、共同成长。”
【采写】南方日报、南方+驻京记者 刘长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