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伯虎点秋香,历史上并没有这回事,不要被星爷骗了

首页 > 综合 > 正文
2021-06-15

发表自话题:高考历史上最大作弊案

原标题:唐伯虎点秋香,历史上并没有这回事,不要被星爷骗了

很多人都看过星爷的《唐伯虎点秋香》,那么真实的唐伯虎,果真如电影里一样吗?

当然不是的啦,艺术改编成分大大的有。今天,路上读书给大家严肃科普唐伯虎的人生故事。

1. 张狂才子,人生如戏

成化六年,也就是公元1470年,唐寅出生于苏州府吴县吴趋里。因为那一年是庚寅年,因此他得了个“寅”的名字。“寅”就是虎,他又是家中老大,所以就字伯虎。但到了后来,却改成了“子畏”,意思是老虎嘛,人见人怕啦。

前面说了,唐寅的祖上很辉煌,其实他的祖父唐泰也曾在兵部任职,可惜生不逢时,死在了土木堡。至于唐寅的老爹唐广德,就没再当官了,在苏州开了一家小酒馆,生意不错,算是个小康人家。

毕竟祖上也曾阔过,所以,唐家对读书还是很重视的,加上家境也不错,唐寅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课内习题册、课外辅导班,一个都没落下。不过这些不算啥,毕竟只要条件允许,谁都能get。而才子之所以是才子,不是因为才子多努力,而是因为人家先天就比你聪明。

跟其他才子一样,唐寅也是从小博览众书,熟读四书五经,什么才子的标配,一目十行啊,过目不忘啊,他都有。到了十六岁,唐寅就参加了苏州府秀才考试,一举拔得头筹。

这个成绩是值得大吹特吹的,要知道,明朝那会儿的苏州不仅经济发达,教育上的竞争也很激烈。有人统计,整个明代,苏州一共出了1055名进士,几乎相当于四川一整个省。按今天的标准来看,唐寅这个苏州第一,相当于今天以中考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衡水中学、人大附中之类的王牌高中,一只脚踏入了清华北大的大门。

因此,一放榜,铺天盖地的赞美,说唐寅将来一定是当阁老的料。唐寅呢,一战成名之后,加上此前的人生一路走得顺风顺水,如今有了这个广告效应,名声远播,就连他家的生意也跟着越来越红火了,19岁那年,他还娶到了当地官员徐廷瑞的漂亮女儿,这日子,真是一句话:不知愁是啥滋味。

成家后,唐寅每天不是读书,就是以文会友,就等着时日已到,就去南京考举人。然而,正当他踌躇满志时,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2. 天才少年,“高考”学霸

唐寅24、25岁那一两年,他家仿佛是灾星降临。先是父亲去世,随后,母亲与妹妹也相继病故。这还不算完,接下来,他妻子和儿子也死了。你说命运有这么开玩笑的么?几年间,唐寅家几乎死了个光光,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骤然崩塌。

这样沉重的打击,没几个人能受得了,即便是超级才子也不例外。当时,唐寅的意志极度消沉,随后就变得极度放纵,一天只干三件事:白天酒馆买醉,晚上妓院宿眠,以及到处瞎晃悠。

一代才子沦落如此,朋友们都很着急,特别是“苏州四大才子”之一的祝允明,也就是祝枝山,比唐寅大11岁,痛心疾首,像兄长一样训斥唐寅:“令尊生前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你考取功名,如今你这般放肆,对得起他吗?对得起你过世的亲人吗?”

后来祝枝山自称,因为他这一骂,唐寅洗心革面。当然,更有可能的是,唐寅的钱快花完了,不得不从酒吧妓院里爬出来,准备考试。在从良的这段时日里,他又娶了个老婆,重整家业,发愤图强。

一晃就到了科举年。在当时,秀才想要考举人,先得通过一个资格考试。以唐寅的水平,资格考嘛,对他来说就跟玩似的。果然,考完之后,唐寅感觉毫无问题,一身轻松地离开了考场。

这一轻松,就勾出了他的陈年旧疾。在考场外,他遇到了一个叫张灵宿的狐朋狗友,二人就拐进了妓院放浪形骸。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就传到了主考官方志的耳朵里。这位方老先生是个方正的老学究,平日里极其厌恶小年轻的放荡不羁。听说这事后,他很恼火,大笔一挥:唐寅行为恶劣,成绩不及格!

这下可把唐寅给吓惨了,毕竟乡试是三年一考,如果这一次不能参加的话,他又得白白等上三年。幸好,苏州知府曹凤是个爱才之人,专门出面替曹寅求情,苏州当地不少士绅也出动,就连浙江温州的知府文林也惊动了。文林是唐寅的朋友、“苏州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的父亲,早在就熟知唐寅的才华,又颇为同情他家的遭遇,也想要拉他一把。

这种从民间到官府排山倒海般的求情,方老先生实在是刚不住了,但老先生也是犟脾气,他补录了唐寅,却特意把他排在倒数第一名,以示警诫。

唐寅倒不在乎第一还是倒数第一,资格考试嘛,及格就好,多一分都是浪费。经过了这一场风波,终于,在弘治十一年也就是1498年,28岁的唐寅走上了南京应天府的乡试考场,万众瞩目的南直隶乡试开始了。

南直隶的辖区,相当于今天的安徽、江苏加上海,苏皖都是科举大省,这场包邮区内战的惨烈程度,不用说,天下无双。然而,都说是神仙打架,唐寅却把别人都秒成了渣,轻松拿下了第一名,也就是“解元”。

据《明史》官方记载,唐寅的答卷不是一般的好,简直是好到爆炸。那一年,南直隶的主考官叫梁储,一位来自广东的奇才,曾经拿过会试第一,教过太子读书,当过翰林学士,总之,在他眼里,什么才华什么奇文,领略过无数,早就见怪不怪。但当他看完唐寅的卷子,惊得拍案叫绝。考试结束后,梁储还特意把卷子带回京后,拿给学士程敏政看。程敏政看了后,也是啧啧称奇,说这人不拿第一,天理难容啊!

从当年的苏州第一,到如今的南直隶第一,唐寅锐气不减,仍旧光芒四射。而他的前途,也是一片光明。

3.震惊朝野的考场舞弊案

第二年,狂放不羁的唐寅去京师参加会试,也就是考进士。出发前,他口出狂言,说此番前去,要“连中三元”。啥叫“连中三元”呢?考举人第一,叫“解元”,若是考进士又能得个第一个,叫“会元”。如果在殿试中再拿下状元,那就是“连中三元”。这个难度非常大,整个明朝历史上,有且仅有两人有这能耐。唐寅如此自信满满,一路上趾高气扬,搞的十里八乡都知道是苏州府的唐公子来了。

当时,江阴有个叫徐经的赴京赶考,徐公子家财万贯,是个超级超级富二代。在某地停留时,听人说唐寅也在这,慕名前去拜访。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徐公子就邀请唐寅上他的私人游艇一同赴京赶考。

按照当时的惯例,考生要先拜访京城名流,结交文坛大佬,跟这些人混个脸熟。最后,经人引荐,大学士李东阳,以及去年对唐寅啧啧称奇的程敏政,都接待了他们。当然了,是骡子是马,还得拉考场上遛遛。弘治十二年二月,会试正式开考,主考官不是别人,正是哥俩刚刚拜访过的李东阳,以及程敏政。

这位主考官程敏政,学识渊博,尤其精通各种典籍。那一年他出题很刁钻,根据元朝的一本小众典籍,出了道极其冷僻的题。很多考生直接看傻了,大部分人连题目都读不懂,最后是乱写一气,出了考场后,一个个想死的心都有了。

然而,就在众人纷纷想死的现场,有两个狂人却在那儿猖狂大笑,先是徐经,一出考场他就嚷:这次我肯定能进士及第!接着是唐寅,他更狂,仰天长笑:哈哈哈哈哈,这一榜的状元肯定是我!

想想,这不是往死里作么?一时间流言四起,几乎成了考试后最大新闻,说程敏政把考题泄露给了唐寅和徐经。事情迅速发酵,京师议论汹汹,有人趁机上告明孝宗,说程敏政跟考生串通。明孝宗当即下令,把程敏政、徐经和唐寅抓进锦衣卫大牢,细细审问。

然而,抓人容易,查证起来却很不容易。要说程敏政泄露考题,是没有确凿证据的。出事后,另一名主考官李东阳查阅了程敏政给了及格的卷子,里面确实没有唐寅和徐经两人的。

但就算作弊的证据不足,无法判刑,这事的性质却足够恶劣。上级领导决定:主考官程敏政就地免职,唐寅、徐经终生禁止参加科举,并罚做小吏。

4.放浪形骸,画画为生

前半生张狂惯了,让唐伯虎当个小吏那简直就是耻辱。因此,去你朝廷的小吏,大爷我不稀罕,我就回家躺着。

他倒是潇洒回家,可他老婆也学他,你不干了,我也不干了。当初她之所以嫁给唐寅,就是指望老公金榜题名,自己跟着富贵。如今竹篮打水一场空,离婚,马上离。

既不能当官,小吏又不愿意做,当然也不能去偷电瓶车,只能学他爹一样,做点生意。而他的生意就是——卖字画。

同去世后才出名的徐渭不同,唐寅的字画很早就闯出了名气,而且在当时就挺值钱。很多人专门跑到苏州,只为求唐寅一幅字画。您别说,唐寅虽然狂傲,但毕竟家里是做生意的,耳濡目染,商业头脑十分发达,有单就接,山水画、人物画、花鸟写意画,只要出高价,他都愿意画。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他还画春宫图,据说画的是雅而不俗,相当之有名。当然了,他最有名的还是仕女画,由于画的特别好,很受妹子们的欢迎,因此也攒下了很高的人气。

后来唐寅重新娶妻生子,他开始收心了。他攒了一笔钱,在苏州城北桃花坞买下了一片地,盖了几件平房,取名“桃花庵”,他的别号“桃花庵主”也由此而来。在这座宅院里,唐寅经常呼朋唤友饮酒赋诗,挥毫作画。一群人人喝得酩酊大醉,然后借着醉意画画、写字,留下了不少风雅趣事。

嘉靖二年也就是1523年,唐寅54岁,某一日,他在好友家中见到了苏轼的真迹《满庭芳·归去来兮》,其中一句“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深深触动了他的内心。回家之后,本就体弱多病的唐寅便卧床不起,不久去世。众人把他安葬在苏州横塘的王家村,65岁的祝允明亲自出面,为他题写了墓志铭。

唐寅一生大起大落,既有放浪形骸的潇洒,也有漫长的苦痛,悲喜始终交加。最后,咱们还是用他那首《桃花庵歌》来结束这一篇文章吧。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下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

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编辑|凉山

排版|凉山

路上读书:全球名校博士30分钟精读一本好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标签组:[明朝] [唐伯虎] [徐经] [唐伯虎点秋香] [桃花庵

上一篇高考四十二年,哪一张照片是属于你的记忆?

下一篇940万考生参加“史上最严高考”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