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看随评电视剧《十月围城》(完结篇50-60集)_云淡风轻地微蓝_新浪博客

首页 > 娱乐 > 电视剧 > 正文
2021-06-08

发表自话题:十月围城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其实,我是一直想找机会感谢编剧的,为了《十月围城》中的那几段爱情。因为,爱情虽然是影视剧永恒的话题,但在看多了以形态畸变为美、以关系复杂错乱为激情和高深的所谓爱情之后,能够将爱情写得如山涧涓涓清流、如草原星星点点的野花、如旷野前方那颗不灭的星辰一般,既发乎于人性之本然,又干净、美好、充满希望、倍感温暖的,却着实令你觉得一股子清新之气扑面而来。

 

《十月围城》中的爱情之所以让你觉得可爱、可信、可为之笑、可为之泪、可为之动容,是因为它描写的正是“人”之爱,一如世俗男女在现世的花前月下或锅碗瓢盆前真实地发生或演绎着的那样,出于人之性最真实的悸动、冲动、欲望……正因为这是凡人之爱,即便是当事人自以为可以用最高尚的方式去给予、去等待、去承受、乃至去放弃,但它最终依然会因人性弱点和爱情之本能而陷入挣扎和痛苦。

 

于是,区舒云对于秦少白的爱,可以为他而生、为他而死,却无法忍受被忽视和无视。因为凡人之爱是需要呼应和回报的,即使是你自以为已经为对方做好了 “只要爱就足够”的准备,但当你的一切付出都如断线的风筝抑或像沉入海底的石头,那样的痛苦和失落是会把人逼疯的。因此,区舒云为了秦少白的一切冲动、莽撞和疯狂,竟令你在为他们提心吊胆的同时,生出了几多的怜惜。而这样的怜惜又在她失落于阿四和阿纯的两情相悦里、挣扎于阿四体贴入微的关怀里时,也演化成观众心头的不忍和纠结。

 

于是,阿纯对于阿四的爱,无条件的信任、无条件的托付、无条件的承受,但随着阿四走入了重光的世界和舒云的出现,这样的信任、托付和承受也在因差距、因敏感、因自卑升腾起的阴影中忐忑,甚至在听说舒云怀孕后的冲动中萌生出对生活的绝望。因为凡人之爱情无论再宽容、再高尚,终究是自私的、排他的、独占的。你心痛着如玻璃人一般清纯又剔透的阿纯心尖上的那一条条划痕,但你又欣慰地看着阿纯慢慢地将这样的痛当做了人生必需经受的砥砺。原来晶莹剔透的,也未必就是脆弱的,越是没有杂质、越是经得起炼,便越是坚硬。善良单纯又柔弱的阿纯正是在这样的凡人之爱情中成长和成熟。懂得爱不仅仅是因为信而托付掉自己,而是因为信而相互扶持、相互依赖;懂得与其自卑地自怨自艾不如从当下出发的自立自强,不想成为别人负累就要从现在起让自己强大。阿纯用爱、宽容和自强救赎别人、更救赎自己,当一个善良通透又坚强的阿纯出现在你的眼前时,你眼中有晶莹,但又有温暖在心底悄悄泛起,为了这样的凡人之爱情中蕴含的力量和美好!

 

于是,阿四和舒云之间是必然要擦出火花来的。不单单是因为一双少男少女同一屋檐下日日耳鬓厮磨、床前月下,更因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多少回生还是死的考验,他们共同去应对;多少回死中求生的经历,他们携手闯过。凡人之爱啊,此处还真不用掰扯什么信仰、真理之类的大道理来印证两人的志同道合,仅仅是那些人类最质朴但却绵延最久远最广袤的道德判断和价值判断,那些仁善、那些对责任的担待坚守、那些为了他人而甘愿牺牲自己的胸怀和勇气,在外在生生死死间不容发的压力之下,把两颗年轻人的心紧紧地贴合在一起,催发出最为自然、最为浓烈的凡人之爱和凡人之情!这样的感情,在每一次彼此间以命交付的选择里沉淀,在每一刻心领神会的默契中发酵,在每一回下意识的彼此牵挂里不经意地流露。在各自心头早都拥有一份珍爱的背景里,这份感情,是一个从未被设计、从未被规划、从未被期望的意外,似那离离原上草,春风里的蓬勃却又是生命最真实、最自然的姿态。当意识到这段感情的存在时,它却早就深入到刻骨而无法排解,因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竟也早成了彼此生活中的一种习惯。人,孰能无情?人,又孰能忘情?更何况这份感情虽然也无可避免地引发了一场爱的纠结和挣扎,但本身却纯真到无半点杂质!因此,你在酒醉的阿四下意识地一跃而起,把“怀孕”的舒云抱上床,叮嘱她千万不能任性、不能受凉时,无法不动容;你在误以为舒云怀孕的阿四泪雨滂沱地向阿纯坦陈违背初心的割舍和承担时,无法不心痛;你也在两人劫后余生的重逢中弥漫的那份既欣慰又失落里,无法不怅然。

 

因为《十月围城》所描写的是“人”之爱,因此,阿四和舒云之间的感情却终是不可以任意泛滥的,无论它的缘起是多么自然而然。毋庸置言,最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作品都在标榜自己探测人性、揭露人性、研究人性,而爱情更是成了公认的人性的一个标志,但事实却是这样的作品中有越来越多的只见其“性”而不见“人性”。因为只强调或过于强调本能的欲望和冲动,使人性和道德成了二律背反的命题,却忽略了走过茹毛饮血时代的人性,其内核始终是蕴含着自我调节的道德选择的。正是这样的选择和调节使人之所以成为人,在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混沌世界中搏出一片可以照亮宇宙洪荒的光辉来。而文艺的使命和责任难道不正是要让这样的光辉成为人们心头的温暖、力量和希望吗?因此,《十月围城》,阿四、阿纯、舒云和少白之间爱的取舍,其实是关于爱情之人性本能的贪婪、欲望、冲动和人性自我调节中的道德判断——义、信、责任之间的较量。当本剧编剧将这场爱的纠缠和冲突演化成故事推进和人物塑造的重要动力时,他们却始终没有忘记道德选择,始终没有忘记在表现感情丰厚的同时理性又充满温情的克制。他们更没有浅薄庸俗、简单粗暴地用搬开绊脚石般的方式,“杀死”女二、男二,成就男一、女一。他们让这样的矛盾和冲突一直蛰伏着、时隐时现地延续着…….直至历史必然的命运闸口来临。虽然说是我个人挑剔,我还是觉得区舒云是完全没必要被写死的,因为在我看来,把矛盾纠缠着的几个角色中的一个写死从而来解开其他人命运中的死结,是相对比较简单和轻松的,但却在绝大部分时候都是无力和消极的。死亡,虽说结局极端、烈度大,但却也因为其绝对单一留给观众的想象和体验的时间及空间反而狭小。而生活最为真实的残酷,却是人生至关紧要处的无奈,尤其当它被岁月无限拉长时,一方面是日日夜夜的稀释消磨,另一方面又是日日夜夜的发酵积淀。淡然其外、消魂入骨的遗憾和痛,何尝不是更为惨烈的悲剧?有点扯远了,回到爱情这个话题,当本剧编剧让阿四和舒云之间的爱,自然烂漫,又始终保持着清澈单纯的姿态,绽放在荧屏之上时,一样有一种酸楚的温暖悄悄地在观众的心底泛起,而久被岁月的艰涩磨砺得坚硬的心,在这一刻竟又回复了一点濡湿的柔软,为了这一对和几对小儿女之间爱的甜蜜、爱的苦痛、爱的挣扎、爱的承受、爱的克制和爱的放弃。

 

到了今天,是该为刘小小(刘筱筱)的表演啰嗦几句了,而之前碍于篇幅,屡次想提又不得不暂时克制和放弃。初识刘小小是因为新版《水浒传》中的扈三娘,在这部女性角色如围边点缀般的荧屏大餐中,意料不到的是,刚刚出道的刘小小却让自己演绎的角色成为荧屏上一道不可忽视的亮丽风景,由此,我记得了一个叫刘小小的小姑娘和她扮演的扈三娘。再见是在《楚汉传奇》,当项羽和虞姬的爱情传奇直直向琼瑶式秦末爱情狗血剧滑去时,正是刘小小和刘小小扮演的季桃,以及她和韩信之间青涩又清新的爱的萌动,挽救了我对汤汤几千年文明中流传和遗落的爱情传奇还能继续保留着美好的遐想。曾经熟悉的那个古典野蛮女友瞬间变身为古典温婉淑女,惊喜早在心底写满,而当我发现除了出色的爆发力之外,刘小小更有能力收敛和控制表演,当内心的那种爱慕、怜惜、关怀、羞涩、忐忑……一个春心初动的少女种种复杂的情绪,在相对逼仄的表演空间和表演段落中,都通过那双会说话的大眼睛,一层层地泄露出来时,惊喜早就演化成了惊艳。而这样的惊艳也同样贯穿在欣赏和品味《十月围城》的始末,就在刘小小在一众表演大家和高手面前,没有局促、没有滞碍,抽丝剥茧般地把区舒云从野蛮泼辣任性的外壳开始,一层层剖开,慧黠、机敏、果敢、善良、温婉、多情、执着、大气……一个个侧面满溢着光彩地展示在观众的眼前,还有那些野蛮强悍背后的软弱无助,善良大气背后的落寞失落,清晰又精确地传递到观众的心头上时,是该为小妮子点个赞的,而且我依然要强调这个赞为了她极有悟性和灵性的表演潜质而点。这么说,并不是否认刘小小的外在美,而是我希望关注于有灵魂的表演而胜过于皮囊的审美观,能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我依稀记得小姑娘曾经在微博上吐槽,说能不能除了表演也表扬表扬容貌啊。但我却想对小姑娘说,在这样一个美育早就被扔到爪哇谷底的时代,而在浮躁和浅薄的糟践下,所谓“主流”审美能力的认知范围也快沦落到仅剩鉴定一副皮囊的程度时,众口一词地表扬你的演技而忽略你的容貌,实实在在是你至高无上的荣耀,是应该好好地收藏在自己的心底,珍惜并以此自勉自励的。

 

最后,是一定要谈谈历史观的,虽然我也知道这是一个相当难以把握的话题。但《十月围城》给了我太多的意外,就凭它生生地将我原来设想中的年代传奇剧升华出了年代史诗剧的气质,再难,我也得聒噪上几句的。

 

其实我个人一直以为文艺和历史是不能混为一谈的,我对历史有多少分尊重,对文艺就有多少分宠溺。如果非要把严谨刻板的历史捆绑到文艺原本应该轻灵的翅膀上时,脚倒是踩着了大地了,但它又怎么能真正飞得起来呢?但是,我更不想否认的,是文艺对社会和时代应负的使命。因此,我以为任何一个有使命感、有责任心、有情怀的文艺创作者,他都不应该忽略听他讲故事的这个时代和这个时代的芸芸众生,这才是所谓文艺人的悲悯。如果这个时代很大数量的人们对历史的兴趣和对历史的触摸也只剩下听故事和看故事这一点点爱好了,那么,尽可能地尊重历史、还原历史就成了文艺人应该主动去承担的一种责任,也是他们应该去坚持、去秉承、去发扬的一种正确的影视剧创作的历史观。而在我看来,对于具体的一部作品的创作而言,这更是体现了主创们的能力,一种既能回得去历史的现场,又能超越于历史现场来观照现实的能力。

 

而要能回得去历史的现场,首先是编导所拥有的知识积淀所构成的创作功力。我是最不愿意去挑战任何一个创作者的创作诚意的,我宁愿相信影视剧涉及于历史的所有的错误、瑕疵,都属于考证和知识储备上的缺失和疏漏。但我也不得不遗憾地承认,中国的影视剧,撇开刻意架空、穿越的不谈,是最经不起拿着历史的放大镜去细细考证的,甚至是那些被称作是历史剧的作品。因此,当《十月围城》热播时,有热心网友一一找出其中包含的历史知识点,并逐条印证时,心里着实有太多的感动,既感动于热心观众久旱盼甘霖的需求被满足时的那份欣喜和热情,更感动于编导积淀之扎实、求证之严谨。而所谓能回去历史现场的能力,还不仅仅是考证和积累了历史知识,功力深厚与否还在于能否将历史的知识点和你讲述的故事水乳交融,比如人物的语言、行为、思想脉络的变化和命运发展的设计都和当时当地的那个历史现场浑然一体。《十月围城》中一系列重要人物,其思想变化、个人命运,你是都能在故事发生的那个年代找到出处的,有些是有基本原型的,有些则是一个阶级、一个阶层、一个群体的代表。而事实上,编导对于这段历史的熟悉程度和把握程度还远不止于此。谨举一个极细小的例子,秦少白几次化妆活动都是以日本商人的面目出现的,放到辛亥前后的历史现场上去看,又恰恰是秦少白这个革命党人下意识中最自然、最合理的乔装方法。因为在辛亥的背影里,我们始终都能看到日本的影子,包括革命党人中很大一部分有留日或旅日的经历,包括日本一些组织对革命党人的支持,也包括孙中山亲日的思想。仅仅是对这样一个小细节的品味,也许编导是精心设计,但我却更感到一种随手拈来的浑然天成扑面而来,那是胸有万竿竹,下笔自有神般的游刃有余和从容。因此,是否能真正回到历史的现场,知识的积淀很重要,而且这样的积淀还必须在编导们的身上起一定的化学作用,融会贯通成为他们自身素养和技巧中的一个部分。

 

能否回得到历史的现场,更是取决于主创们对表达那段历史是否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历史,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初衷的功能就应该只是记录,不带任何倾向性地保持其最原始、最真实、最完整的本色。但也是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它始终都无法避免被权利天平左右的烙印。每国每朝每代的统治者都叫嚷着“以史为镜”,历史却每每被打造成工具,或者说也是一面魔镜吧,能让你看到的镜中映射永远都是想让你看到的。而对历史最大的尊重,就是在你有能力和机会再去回眸、再去追溯、再去描述时,尽可能地先腾空自己,包括那些固有的成见、偏执、好恶、思维定式,然后再如海绵吸水般地在收集、吸收和消化大量史料的过程中廓清历史现场中那些人、那些事和其中的逻辑关系,并尽可能如实地还原在你所讲述的过程中。以平实客观的视角和基调还原历史,是一种创作的态度、也是一种能力,而且这能力不仅仅是技巧技术,更折射了文艺人的眼界、情怀和勇气。《十月围城》,关于辛亥革命,一百年回眸,时间不算短,但对于现实给予历史的宽容度而言,又依然仓促和逼仄。如果仅仅停留在学术的范围内讨论尚可,放到电影,曾有位中国最具才气的导演,在辛亥百年即将来临的那刻,以充满浪漫主义色彩风格的影视语言,将自己对那段历史及那段历史之后中国命运出路的思考定格在银幕上大大小小的几个问号之上,结果是我虽然很想向他敬礼,但好像也没有合适的土壤,好在大概他也就只是希望别人乐得欢,而不指望别人看得懂的。但电视剧,在最最普及的大众化文艺样式载体上,有勇气直面和力图还原历史的真实,不得不说彰显出了作品及作品背后的人的大器局。当百年前那些刀枪戟影、血雨腥风的惨烈斗争,波诡云谲、风雨如晦的飘摇时局,以及卷入这一系列斗争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的不同思想、不同行为、不同表现、不同命运,被编导以既饱含了悲天悯人的深情,又始终理智、平实、客观的笔触,既不粉饰、也不拔高,而是专注地、平实地依托一个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而娓娓叙述得荡气回肠,更将一份历史现场最惨烈的真实鲜活地再现在观众眼前时,基调越是客观平实,为观众预留的思考和判断的空间反而越大,作品也因为这开放而趋向于开阔。

 

而回到历史现场的一切努力,又不仅仅是为了让观众身临其境地经历一次历史和历史中的故事,因为,我们终究是要回来的,回到现实生活的大地上。因此,文艺创作正确的历史观始终都是包含对历史的事实的尊重,和对历史的思考的超越这两个部分的。也只有经历了对历史的思考的超越,才谈得上作品对现实的观照。当很多评论对《十月围城》之三观端正不吝褒奖之词时,我却想说这还不是《十月围城》对历史思考超越的全部。这么说不是否认《十月围城》在弘扬主流价值观、道德观上的努力和贡献,相反,《十月围城》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好。因为主创们对历史的思考已经进入了一个更为开阔的层面,那是对人类社会沿革发展过程中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捕捉和探讨,而主流道德观和价值观又恰恰是基于这样的规律之上总结提炼出来的一个部分。这里就以阿四这个人物和编导为他所设定的命运发展线做为一个例证来谈吧。在看够了太多自我标榜的史诗巨制,简单仓促粗暴地处理主要人物的信仰选择和成长后,《十月围城》的阿四,是我继《人间正道是沧桑》之杨立青之后,苦候多时再一次看到的一个欣喜的例外。而例外最终更是在全剧终之后演变成意外,时时萦绕于怀而挥之不去。因为,即使我能想到编导不会把阿四塑造成改变历史的“小人物”,但无论我猜测再大胆,我都不会想到直至最后阿四依然保持着平头小百姓的本色,在信仰的选择上依然模糊。但在细细咀嚼品味之后我却要说,正是这阿四命运线的设计,综合地体现了编导的历史观。一个黄包车夫,被自身命运的漩涡和历史洪流裹挟,卷入了这推动朝代变迁的巨浪之中,但究其能量,小水珠终是小水珠,他不可能推动潮流的走向,也无法力挽狂澜。因此,阿四在整部《十月围城》中被编导演一步步细致铺垫和展示了成长,但依然保持小人物的定位,受小人物能量的局限,承担小人物必得经受之苦痛,因为这才是对历史真实的尊重。而阿四,虽然经历了对革命从冷漠到同情、到热心支持,甚至不惜将生命置之度外、甘愿以身犯险,但他却依然没有成为革命党的一员时,阿四反而成了历史现场中最大多数人群——人民中的一个代表,阿四在那个历史现场中经历的心路历程和他一切挣扎之后的抉择,蕴含着社会之大众对这个社会传承积淀下来的最根本也是最具代表性的社会行为规则的准绳,那些对仁善、信义、廉耻的认同和坚持,也蕴含着每一个社会最渺小卑微的个体,对清明、公正、平等、自由的生存环境的追求。小人物一如一颗小水珠自然是逃脱不了在历史大潮流中被裹挟着奔流的命运,但再大的历史潮流何尝又不是由千千万万颗小水珠汇聚而成的?千千万万颗小水珠共同认同的道德基准和价值基准以及他们对生存环境的向往和追求,何尝又不是决定了这潮流最终所流动的方向?因此,一次革命的成功,也许是因缘际会的一个偶然,但因缘能在此或在彼构成际会,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为当历史的大潮浩浩汤汤地席卷过来时,背后这只看不见的手,却透过一颗小水珠在阳光下折射出了光芒和行进的轨迹,这是社会发展沿革变迁中真正规律性的东西,也让我们从历史的现场和陈迹中抬起头来,为现实的生活提供了观照和启迪。

 

当阿四带着他劫后余生的“家人”们祭奠在那些生命中最重要的“亲人”们的坟前,曾经的风雨如晦仿佛很遥远,又仿佛近在眼前。沧海桑田,历史的洪流绵延着流过,曼妙温婉、仪态万千,抑或是摧枯拉朽。在其身后留下的隘口,也许也只有在几十年、甚至是几百年之后的回眸中,你才能发现那是一道分水岭、一个转折点、抑或是为翻越另一片高地积聚能量的出发地。但希望却是无时无刻不在的,因为无论怎样的境遇下,人类对伊甸园的美好向往和追求却是永恒的!

 

(全文完)

标签组:[电视剧] [十月围城

上一篇十月围城_遥望_新浪博客

下一篇十月围城_沿恩_新浪博客

相关阅读

热门阅读